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废水急性毒性测定及评价中的不确定性研究及其改进方法

    林健辉吴欣颖赖伟李建威...
    262-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针对废水处理及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逐渐向生物毒性综合指标完善,然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可能存在错误的接受和错误的拒绝2种风险,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8)的要求,实验室在进行合格判定时,应考虑相关的风险水平.为研究分析废水急性毒性评价中存在的风险,采用发光细菌法测试废水急性毒性,选取接近排放限值的制药废水样品,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并依据"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工件的测量检验和测量设备第1部分:按规范检验一致性或不一致性的判定规则"(ISO 14253-1:2017)有关合格判定的思路,对废水急性毒性评价中的合格区、不确定区和不合格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废水急性毒性评价中,合格区、不确定区及不合格区会随着标准曲线| r|值和测量精密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r|值的降低或精密度的降低,合格区会变小,不确定区会变大,这导致了无法通过设置"保护带"的方法降低误判风险,对废水急性毒性评价的准确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准确开展废水急性毒性的测试与评价,可采用双样本t检验,通过比较废水样品的相对发光度与0.07 mg·L-1氯化汞溶液的相对发光度来判断废水急性毒性是否合格,当废水样品的相对发光度≥0.07mg·L-1氯化汞溶液的相对发光度时,废水急性毒性合格,否则不合格.本研究通过开展方法的不确定度研究,阐明了现行国标分析方法及废水急性毒性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为废水急性毒性的科学评判提供了重要依据.

    废水急性毒性评价发光细菌法氯化汞毒性当量不确定区

    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慢性毒性效应

    胡浩泽王卢燕李烨青张昌朋...
    275-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strobilurins)对水生生物早期生命阶段的慢性毒性,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测定了醚菌酯长期暴露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亚致死效应.将斑马鱼胚胎持续暴露于不同浓度醚菌酯(0.000750~0.180 mg·L-1)34 d后,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144 h和34 d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41 mg·L-1和0.0106 mg·L-1.研究发现,醚菌酯暴露34 d后,0.00460、0.0115和0.0288 mg·L-1醚菌酯可显著降低仔鱼的体质量,0.0115 mg·L-1和0.0288 mg·L-1醚菌酯能够降低仔鱼体长,而0.180 mg·L-1醚菌酯会增加仔鱼的体长和体质量.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体长的34 d-NOEC为0.00460 mg ·L-1,34 d-LOEC 为 0.0115 mg·L-1,对早期生命阶段体质量的 34 d-NOEC 为 0.00185 mg·L-1,34 d-LOEC 为 0.00460 mg·L-1.在试验期间,分别于1、3、7、14、21和34 d测定斑马鱼胚胎/仔鱼体内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活性和水平.研究发现,醚菌酯长期暴露会导致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再升高.此外,醚菌酯长期暴露期间,斑马鱼体内钙离子(Ca2+)水平和钙离子腺苷三磷酸酶(Ca2+-ATP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醚菌酯长期暴露会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生长指标和抗氧化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醚菌酯可能通过调控ATP和Ca2+水平、Ca2+-ATP酶活性,干扰线粒体能量代谢进而诱导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产生氧化应激效应.

    醚菌酯斑马鱼慢性毒性早期生命阶段氧化应激

    川南页岩气开发油基钻屑对玉米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梁敏朱天菊谢贵林黄涛...
    286-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川南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油基岩屑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油基岩屑胁迫对玉米生长过程中生长指标的影响,包括玉米的生物量指标(种子出苗率、地面高度、茎叶鲜质量、茎叶干质量、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和生理性指标(叶片叶绿素、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当油基岩屑的质量百分比为100%时,玉米的出苗率仍在86.67%,油基岩屑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影响较小;不同质量百分比的油基岩屑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呈现低促进高抑制的现象,各项生长指标之间呈现显著差异(P<0.05),其中油基岩屑的质量百分比为100%时对玉米培育后期(30 d)地面高度和根的鲜质量显著影响(P<0.001);油基岩屑质量百分比≥50%时,油基岩屑对玉米叶片叶绿素质量浓度、H2O2与MDA的物质的量浓度影响显著(P<0.01);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油基岩屑质量百分比的增加,玉米叶片中叶绿素质量浓度呈下降趋势,叶片中H2O2与MDA的物质的量浓度呈上升趋势,其中当油基岩屑的质量百分比为100%时枯萎的黄叶中叶绿素的质量浓度仅为0.15 mg·g-1,H2O2与MDA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09 nmol·g-1、25.91 μmol·g-1,是空白对照组的7.5倍、3.37倍.因此,油基岩屑对玉米的生物毒性效应表现为"低促进高抑制",低质量百分比浓度(≤25%)的油基岩屑掺杂对玉米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这为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油基岩屑利用生物降解及农作物对其修复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可为实现页岩气开发平台农作物复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油基钻屑玉米植物毒性页岩气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