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滁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滁州学院学报
滁州学院学报

许志才

双月刊

1673-1794

czxyxb@126.com

0550-3510742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

滁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中都城基址的三次变更

    刘欣夏玉润
    1-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洪武二年九月癸卯朱元璋诏令于临濠营建中都后,明中都城基址的确定曾有过三套方案.第一套方案公布于洪武五年正月甲戌,"周围四十五里".这是一套符合《周礼·考工记》理想化的方案,基址基本呈正方形.洪武五年七月甲寅,随着观星台在独山的营建,于是将中都城东侧的独山、西南角的凤凰嘴山包绕在城内,从而形成第二套方案.该套方案中的都城基址呈长方形,其西南伸出一角,称"凤凰嘴".都城的中轴线与中心线分离.第一套、第二套方案均开十二门.罢建中都后,十二座城门仅修筑九座,从而形成第三套方案.由于该方案草草完工,原先规划的砖墙、瓮城等都城城墙、城门制度等均未完全实施.

    明中都基址三套方案尺度

    欧阳修"取物比兴"说发微

    陈香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宋代《诗经》学"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欧阳修撰述《诗本义》以图达成对《诗经》真正的"正义"."取物比兴"是欧阳修解《诗》的核心观念,这实际上是基于《诗》文本的一种"言-意"关系的思考和"六义"之"比兴"的言说实践.欧阳修对"取物比兴"特作了"但取一义"的规定,造成了对《诗》作为一种"文学文本"之感发本质的限制,并影响到了欧阳修的诗歌审美鉴赏实践.在以陈廷焯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关于"比兴"的言说中,可以看出其说对于"但取一义"的补正.

    《诗本义》"取物比兴""但取一义"常州词派

    皖江经济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滁州市为例

    潘光仕郭梅
    14-1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创造性劳动,创新人才可以促进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通过大量创新人才的集聚,为皖江经济带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皖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滁州市为例,分析了滁州市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发现存在创新人才匮乏、创新人才队伍不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不足以及人才队伍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平台建设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

    创新人才产业转型皖江经济带滁州市

    场景理论视阈下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研究——以滁州市为例

    王娟李君燕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阅读空间承担着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使命.在概述场景理论的基础上,剖析场景理论与城市阅读空间服务场景的适用性,调研滁州市阅读空间的空间构建和服务实践,分析滁州市城市阅读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打造功能多元的复合型城市阅读空间、优化软硬件资源供给、创新完善考核评估体系、拓宽渠道优化建设模式等策略.

    城市阅读空间文化场景场景公共文化

    梁启超旧藏《憨山法师手书遗偈》考释及美学意蕴探析

    李华维李应青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先生旧藏《憨山法师手书遗偈》系珍贵的明代书画类文物,现藏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大陆学术界鲜有对此件文物的相关考释,对该文物从定名、文义、题跋、钤印等角度进行考释,并从书法风格、哲思意境、诗歌韵味、时代精神诸方面分析其中蕴含的美学意蕴,或可对文物本身乃至憨山德清、梁启超思想生平研究有所助益.

    憨山德清梁启超偈语书画类文物美学意蕴

    隋唐时期中国佛经翻译及其影响

    孟焱张久全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佛经翻译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译,更是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译师们通过巧妙的转化,使佛教经典在中国得以流传与发扬.同时,佛经翻译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传统因果观念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还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全新的思考维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

    佛经翻译隋唐时期影响

    启蒙意识与经典味道——论王彬彬近期的散文创作

    黄晓东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彬彬近期集中创作的散文,主题上表现出浓烈的启蒙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人性深处习而不察,甚至有些扭曲了的人性现象的揭示.这种揭示发人深省.散文在艺术上散发出经典的味道,主要表现为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文本意蕴等方面,与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文本具有颇为类似的特征.其散文写作在艺术上一出手就显得颇为成熟,并且独具特色.

    王彬彬散文创作启蒙意识经典味道

    清代状元诗人李振钧的诗歌特色及其价值探析

    刘文华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状元诗人李振钧著有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从这两卷诗来看,李振钧的诗内容和旨趣丰富,既描画山水之美,又摹写世俗人情;不仅感伤自己,也体察民生疾苦,既具浪漫情怀,又有现实忧思,因而散发着浓郁的"唐韵宋风",发山水清音,带人间味道.同时他深受明清以来兴起的性灵诗派学说的影响,摅句天真,自抒性灵,韵律自谐.由于他少长从亲宦游,后又长期蹭蹬于科举之途,多游历之作,而其生活的乾道年间正是大清王朝由盛急剧转衰的末世,因而李振钧的诗作反映了对王朝末世的观察和体验,散发着末世诗人的感伤、愤懑与悲壮等末世情绪,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他的乡愁和山水风俗诗则具有裨益地方文化研究和发掘价值.

    李振钧状元末世诗人诗歌特色文化价值

    皖北汉画像中淮夷与吴越文化的遗存研究

    王猛朱利光
    48-5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今天的皖北汉画像石出土地域,在汉代隶属于不同刺史部的郡县,出土的画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类型面貌,其体现了汉代以儒家为主流意识的时代精神.先秦时期,皖北先后属于淮夷和吴越所辖地域,出土的画像也具有淮夷与吴越文化遗存的特点,反映了该区域的地理环境、族群信仰、文化生态面貌.本文首先借助于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皖北汉画像石出土地域进行钩沉考索,然后以图像形式语言分析汉画像的视觉表征,在此基础上,再探索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倾向,旨在对皖北地域汉画像中淮夷与吴越文化遗存的特点展开研究.

    皖北汉画像淮夷吴越文化遗存

    中国元素在国潮产品设计中的表达

    张慧光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化经济模式下,中国元素作为中华民族审美意象的优秀文化产物,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变发展,开拓创新,为产品注入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也积极地追随着潮流风尚,丰富着自身的形式与内容.以中国元素在国潮产品中的设计表达为视角,通过对现状分析,探讨中国元素在国潮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方略,旨在为当下国潮产品设计提供一些借鉴方法,从而促进国货品牌、国货产业的良性发展,树立国民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同时有效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中国元素国潮产品问题探究创设形象深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