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政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政研究
财政研究

贾康

月刊

1003-2878

010-88191225 88191233

100036

北京复外三里河财政部科研所转/北京市阜成路甲28号新知大厦

财政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财政理论刊物。对财经工作中的重大课题进实证分析和行理论探讨,报道财经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与动向,介绍中外财经理论研究的新观点新知识,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改革探讨、工作研究、宏观经济、厅局长论坛、专题讨论、比较研究、经验介绍、财务会计、争鸣、地方财政、调查报告、书刊评论、学术动态、外国财政等栏目。读者为财经部和企事业工作人员、财经理论工作者和财经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全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分析与路径探索

    樊丽明孙超丁文文曲静雅...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促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遵循一般原则与立足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改革模式,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框架和预算治理体系.但是,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讲求绩效、综合统筹、持续安全的预算管理制度仍有待健全.着眼于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可探索从支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预算公开透明、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中期财政规划体系建设、预算绩效管理、财政资源综合统筹和财政风险防范化解七条路径来健全现代预算管理制度.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路径探索

    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吕炜刘欣琦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再到2020年及以后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与推动经济复苏,积极财政政策发挥着推动经济企稳向好的关键作用,但同样也因其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变化而引起广泛争论.为此,回顾积极财政政策的整个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在观察历史的基础上理解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正在展开的方式.从体制环境、政策工具和政策成本等角度努力求解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不难发现:其一,财政体制是适应和支撑积极财政政策有效运行的关键.财政承受力决定积极财政政策的信心和底气,而体制与政策的匹配有助于提升政策运行的效率.其二,中央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会促使地方政府做出不同反应,积极财政政策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取决于中央和地方目标、行动的一致性.其三,政策成本的类型及其可被消化的程度决定着积极财政政策空间的大小.这就要求政策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盲目救助,而是真正地将政府财政作为转化为与社会主体协力应对危机的行为,以发展活力消化政策成本.进一步将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融入对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与全球经济危机应对的思考中,可以得出积极财政政策的未来方向在于处理好体制改革与政策选择、短期调节与中长期努力、国家能力与社会活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有力、有效、有序、有为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政策特征政策效果政策空间

    省以下财政体制匹配逻辑、模式特征与改进深化

    王振宇路遥司亚伟
    2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省以下财政体制历经近30年的不断演进和实践运行,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多元形态.本文通过引入政府间事权、财权要素匹配逻辑分析框架,基于省以下财政体制的系统梳理,总结其运行的模式特征,提出改进完善的基本取向.分析研究发现:省以下财政体制具有"让利不分权"的经济性分权特性,具有多模式组合的混合特性,具有层级治理创新的探索特性,具有"统收统支"体制简单复归的特征,具有某些"亚财政"现象的滋生特性等.中国式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特征的属性界定,不但具有中国意义,更有世界价值,丰富了单一制政体、转轨经济体、发展中大国探索地方财政治理的实现形式.

    省以下财政体制匹配逻辑模式特征属性界定

    数字化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预算联网监督改革实践与成效分析

    解洪涛王嘉庆
    4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人大预算联网监督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财政治理领域的实践,很好地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数字化技术授权与赋能,弥补了人大代表预算监督的不足,智能化辅助决策技术提升了人大代表科学决策评估能力、落地了实际监督权.实证研究显示率先采用人大预算联网监督改革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大代表借助预算联网监督平台提前介入预算编制以及全程参与绩效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预算联网监督效能.未来应进一步丰富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基础数据,提升智能化决策水平,并借助网络化平台,结合人大代表工作站制度,让人大代表广泛地收集公共预算项目的公众意见,进一步提升地方财政支出效率.

    数字化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预算联网监督财政支出效率

    宏微观视角下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国际比较与研究述评

    路先锋张明吴雨桐
    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推到世界关注的前沿.美国、欧元区、日本与中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大量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政策实践,比较发现:就政策目标而言,各国财政和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一致性在危机期间得到增强,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实践提供了创新空间,中国在政策目标一致性上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就工具组合而言,美国和日本均进行了较高水平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欧元区受制于单一货币和多元财政格局,政策协调在执行层面相对较弱,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集中在业务交叉上;就传导机制而言,政策传导效率因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同而表现不同.理论进展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研究在宏观层面集中于政策协调、债务快速增长下"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失败的风险;微观层面表现在学术界对各国微观政策实践的绩效评估.宏微观结合看,理论研究存在三个新动向,即关注财政货币政策目标的不一致性,重视财政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组合效应,以及强调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分析.最后本文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展望未来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研究的可能方向.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策协调宏微观视角

    人口老龄化、财政养老支出结构优化与激发有潜力消费

    穆怀中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财政养老兜底理念和世代交叠均衡分配原理,构建财政养老支出有限边界以及财政养老优化计量模型,探索人口老龄化、财政养老支出结构优化与激发有潜力消费的联动效应以及财政养老政策选择.研究发现:(1)2000-2010年财政养老支出有限边界系数为1.69%,2010-2020年提升到2.79%.(2)2035年财政养老兜底支出系数达到7.37%,将超出有限边界1.30个百分点,财政养老支出结构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3)到2035年,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财政养老支出贡献系数为1.70%,具有推动财政养老支出结构优化效应.(4)到2035年,财政养老支出激发有潜力消费系数为3.96%—4.81%左右,财政养老支出具有激发有潜力消费效应.

    人口老龄化财政养老支出结构优化有潜力消费

    何以缩小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鸿沟?——基于共同富裕背景的实证分析

    曾益林燚阳
    8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共同构成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但2022年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仅为2456.27元每人每年,是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的5.68%,群体间过大待遇差距阻滞我国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为探究如何缩小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鸿沟,本文结合宏微观数据并运用精算模型,分别以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模拟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延迟退休年龄,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核定城乡居民养老金,均可兼顾养老金待遇的共同富裕水平与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这两方面,其中前一方案更多考虑降低养老保险财政负担,后一方案更多考虑提高养老金待遇的共同富裕水平.综上,本文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方案提供了有益启示.

    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金共同富裕财政负担

    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基于企业污染排放视角的考察

    祁晓凤周立宏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环保部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环境治理效应及内在机制进行了考察,并从环境治理重视程度视角深入剖析了其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促进企业对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减排且会受到地区环境治理重视程度的影响,在环境治理重视程度越大的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也越大,进一步地,当邻近省份环境治理重视程度均较高时,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将会被放大,当邻近省份环境治理重视程度均较低时,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被完全削弱,当邻近省份环境治理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时,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仍然存在,但是存在被削弱风险.本文的研究将为深入推进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进一步发挥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抓手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市场一体化企业减排环境治理重视程度环境治理效应

    政府跨区域采购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动作用

    陈凯杨亚平
    118-12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是整合国内市场,畅通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力量.本文通过上市公司异地子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跨区域采购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跨区域采购通过带动辖区外企业进入采购政府所在地市场,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和区域市场壁垒降低是其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两个机制.此外,对政府采购持续期长、属于同一省级行政边界内、非国有以及政企关联较弱的企业,政府跨区域采购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促进作用更强.文章结论为发挥政府在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提供了新的参考.

    政府跨区域采购营商环境区域市场壁垒全国统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