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电影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

张建勇 周涌

月刊

1002-4646

dddy@chinajournal.net.cn

010-82296102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路3号

当代电影/Journal Contemporary Cine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电影艺术专业刊物。注重电影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对中国电影精品和国外电影经典作品的分析,并注重对当代电影作品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模糊史料的盖然性研判——以《定军山》相关文献研究为例

    李镇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经验论史学和质性研究作为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国早期电影史中谭鑫培出演《定军山》电影文献的梳理,尤其是收集和分析来源不同的"独立史料",对"本片是否存在""是否公映"进行研判.通过此案例,本文针对早期史料由于历史、社会、文化、日常经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不准确不可靠现象,提出了对待电影文献的基本态度、论证方法及研究原则.

    史料史学研究《定军山》谭鑫培

    中国电影诞生再考证

    4页

    一九○五年清政府拍摄电影《秋操》考

    栗琳
    1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深入挖掘中外文献,考证出1905年10月,在北洋新军"河间秋操"期间,清政府责成北洋陆军督练处测绘股组织摄制了官方军事纪实电影《秋操》,并揭示了这部电影筹备、制作、放映的全过程.这是迄今发现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官方制作的最早电影.《秋操》不仅开创了中国军事电影纪盛的先河,也为中国电影制作的开端溯源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路径.通过对在影片筹备、制作和放映过程中的实际负责人鄢玉春等历史人物的考证,揭示出该影片制作的跨国性与复杂性,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和视角.

    一九零五电影《秋操》"河间秋操"北洋新军鄢玉春

    《好东西》:穿越性别话题的雷区

    秦喜清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好东西》贴近中国当下现实,直面影响广泛的性别话题,以新颖的方式表达变化的两性关系,为深入探讨女性主义问题提供了有趣的切入点.影片的叙事主线围绕王铁梅的生活危机展开,折射出觉醒女性的主体性焦虑;通过三个弱男形象的塑造,触及女性主义风潮后的"男性气质"问题;女强男弱的设置颠覆了传统父权模式,但也提示颠覆本身包含的权力操纵,引导我们反思走出二元模式的可能性,并重新思考依利加雷的"双主体性"思想以及建立新的两性关系的前景.

    女性主体性男性气质父权主义主体间性

    文艺片的"文献文体"及其精神意涵——评贾樟柯电影《风流一代》

    周安华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流一代》所描述的"风流"是时代的"风流".影片将文艺电影"文献化",从诸多的历史和情感瞬间,雕刻了21世纪这二十年特殊的中国时光.导演贾樟柯以县域、汽轮与新闻联播的画面"交响",直面大变革场域中的人,从细节中捕捉真实,借助静默的"对话",寻找与重建爱的力量,通过诗意与隐喻的场景,在对比中折射人物精神的弧光.电影独特的目击性体验,提升了我们对生活、历史、生存的理解,从而获得一种非经验的共情.

    《风流一代》"文献文体"精神意涵

    当代传统文化哲思与再创作——霍廷霄访谈

    霍廷霄温馨
    44-54页

    霍廷霄电影美术:形式风格与文化密码

    张斌宁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电影美术的创作特性入手,通过文本分析归纳出霍廷霄电影美术形式风格的一般特征,即作为审美基调的现实主义,作为审美趣味的形式感,以及对"大美术-全视觉"理念的贯彻.本文认为霍廷霄对自然之道的敬畏,对文化秩序的期盼及其对传统的复杂情感构成了他的美学基础,正是这些深层文化密码成就了他电影美术作品独属的形式风格.

    霍廷霄电影美术现实主义形式感大美术-全视觉

    地域文脉、场景空间与人物刻度:电影《白鹿原》美术造型的现实与虚构

    冯欣吴黎中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白鹿原》作为一部雄奇的史诗电影,将浑莽的渭河平原近三十年的农村变迁史全景式展现,美术对电影视觉造型语言的创新性设计和呈现功不可没.那么,美术造型如何在剧作基础上高密度参与叙事,如何运用视觉造型将宏大场面、复杂人物关系和主题表达融为一体,如何在场景道具服装上建构电影文本的深层意义场,使银幕画面未经言说却被观众感知到"一片原、一个村、一拨人"的视觉暗示和独特魅力.为此,本文将从地域文脉、场景空间和人物刻度三方面深入解析电影《白鹿原》的视觉造型理念和场景叙事呈现,同时为电影美术设计思路和视野的拓展提供一些新向度的方案,旨在对电影美术专业的创作研究有所裨益.

    地域文脉原生态宗祠戏剧化真实性

    "地点"的湮灭: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导演的过渡空间及其隐喻

    路春艳祖岳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是当代德国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观照社会现实,惯常表现面临诸多生存困境、漂泊于德国街头的边缘个体.在他的影像中,传统意义上的"地点"常常缺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充当过渡空间之用的"非地点".这些"非地点"作为叙事空间具有丰富的意涵:一方面,佩措尔德导演通过它们回望德国战时对"地点"的湮灭;另一方面,战后德国的重建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大量"非地点"的涌现,这些空间隐喻了影片角色不稳定的生存处境及心理状态.随着现实语境的变化,佩措尔德导演近年来也通过"非地点"的影像呈现表达出对全球紧迫议题的关注.栖身"非地点"中的人们怀有对救赎的渴望,佩措尔德导演的一些作品表现出在"非地点"上进行重建的可能,带来了富有深意的人文关怀与视听想象.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过渡空间"非地点""地点"

    秩序与人情:小津安二郎战后电影中的现代性反思

    李圣杰陈家雨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津安二郎是日本昭和时期的著名导演,擅长从细微之处洞悉日本社会的世态人情."二战"后,个人主义思潮对传统家族制度的瓦解成为小津电影的重要主题,贯穿于《麦秋》《东京物语》《东京暮色》《彼岸花》等多部代表性作品之中,表现为亲子代际间婚姻观念的冲突和家庭道德的失范,折射出小津对战后现代与传统相互龃龉的现代性困境的深刻洞察,流露出对秩序混乱和人情淡漠的个体原子化危机的忧虑.小津的电影则以秩序井然的影像空间和彰显温情的叙事手法为缺乏归属感的个体提供了一剂药方,对反思现代性问题,描摹日本近现代社会变迁的轮廓,富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小津安二郎现代性日本传统家族制度秩序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