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艾洪德

双月刊

1008-4096

jdufe@dufe.edu.cn

0411-84710514,84710267

116025

大连市沙河口区尖山街217号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查看更多>>本刊注重反映以经济科学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新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财经教学服务,为本校师生广大经济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周文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本期组织策划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专题笔谈,特邀复旦大学周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守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红亮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庞明川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分别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关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问题""深化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的几点认识""从两个维度认识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为题,研究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要求.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实践问题理论研究

    关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问题

    刘守英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本期组织策划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专题笔谈,特邀复旦大学周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守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红亮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庞明川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分别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关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问题""深化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的几点认识""从两个维度认识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为题,研究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要求.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实践问题理论研究

    深化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的几点认识

    郑红亮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本期组织策划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专题笔谈,特邀复旦大学周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守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红亮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庞明川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分别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关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问题""深化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的几点认识""从两个维度认识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为题,研究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要求.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实践问题理论研究

    从两个维度认识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

    庞明川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本期组织策划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专题笔谈,特邀复旦大学周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守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红亮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庞明川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分别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关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问题""深化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的几点认识""从两个维度认识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为题,研究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要求.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实践问题理论研究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与体系:以"创新"促"质变"

    贾康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意义、作用等开展了多角度的诠释、解读和分析.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质变特征的"阶跃式升级""要素组合升级"两个视角,理论联系实际,从供给侧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具体来看,首先,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视域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其次,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质变特征的"阶跃式升级""要素组合升级"内涵.再次,深入剖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理和内在逻辑,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核心是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和管理要素的作用.最后,重点强调了以"创新"促"质变"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新质生产力创新质变阶跃式升级要素组合升级

    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多维契合、双重影响与政策启示

    李晓红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生产力.从内涵看,人工智能的三大基本要素——场域结构、机器学习和数据生成,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多维契合关系.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升级劳动者技能,形成新质劳动者;通过改变传统创新方式,形成新质劳动资料;通过拓展边界和挖掘价值,形成新质劳动对象.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劳动者就业与收入分化、技术鸿沟加大和新质资源非均衡积累等方面的包容性问题.因此,应培育与颠覆性技术相匹配和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区分一般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因地制宜配置劳动资料;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构建合理的价值增值评估机制;协同匹配各生产力要素,实现生产力持续优化.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多维契合双重影响

    人工智能对齐:经济学可以做什么?

    陈永伟
    3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AI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AI对齐,即确保AI的行为结果始终符合人类的利益变得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AI对齐可以区分为AI价值对齐和AI激励相容对齐,这两种对齐方式分别通过改变AI智能体的效用函数和AI智能体面临的约束条件来影响其行为.AI智能体在很多方面都和人类存在着共性.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经济学可以为AI对齐提供很多启示.本文着重讨论了社会选择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契约理论和信息设计理论在AI对齐领域的应用,并对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用例进行了介绍.由这些用例可见,经济学在AI对齐领域大有可为,其作用还远未得到发挥.

    AI对齐AI价值对齐AI激励相容对齐

    基于专利数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栈创新态势研究

    高雪松黄蕴华王斌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底至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浪潮迭起,ChatGPT大语言模型及Sora文生视频模型的发布成为AI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事件,推动人工智能从分析式人工智能迈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新时代.大模型的"高光时刻"来自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栈生态的成熟和发展,这是由芯片和软件框架构成的基础层、大模型打造的模型层、以"AI+"为核心的应用层所构建的全新技术栈生态的融合式创新.为研判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栈创新态势,本文对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专利数据进行了检索和分析,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代表性创新主体的创新潜力专利评估因子,并从基础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对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栈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基于对专利数据的解读和分析,提出促进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栈创新发展的建议.

    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据创新潜力

    数智时代平台型结构对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影响机理研究

    白景坤李芊陌张贞贞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平台型结构被视为最具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动态能力被视为企业发展所需的根本能力,但平台型结构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机理尚不明晰.本文遵循组织结构决定组织能力的逻辑,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平台型结构对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智时代平台型结构为企业动态能力生成提供了组织基础;前端拥有自主决策权的一线团队与中间层模块化和标准化的平台共同驱动利用式动态能力生成;后端战略总部以战略为导向构建新平台或优化原有平台,从而赋能一线团队,共同驱动探索式动态能力生成;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平台型结构及其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向生态层面扩展.本文不仅有助于打开数智时代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组织过程"黑箱",并且对企业通过构建平台型结构提高动态能力具有启示作用.

    数智时代平台型结构企业动态能力案例研究

    科技金融政策能否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基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邢小明应兆琦章文颖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金融政策能否促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其效应如何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议题.本文基于2004—2021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科技金融政策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业活跃度,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政策通过人才集聚效应、金融助推效应、科技创新效应和消费扩张效应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对东部地区城市、高市场化程度的城市,以及服务业尤其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创业活跃度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经济后果分析表明,科技金融政策所产生的创业效应能够有效转化为就业创造效应,但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本文研究结论为有效发挥科技金融政策的创业效应,实现稳就业、促发展的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科技金融政策创业活跃度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