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杨传平

月刊

1000-5382

dlxb@mail.nefu.edu.cn

0451-82191712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林业、森林工业、林业经济、野生动物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报道科技简讯和学术动态。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科研、生产单位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巴尔鲁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面生大型地衣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指示值

    杜来提罕·托合荪热汗古丽·买买提艾力雍海英艾尼瓦尔·吐米尔...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巴尔鲁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带(落叶林带、针叶林带、草原带、亚高山带)共设置47 个 20 m×20 m的样地,在出现地面生大型地衣的 24 个样地中采集标本样品,记录标本采集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等信息,鉴定地衣种类;在借鉴已有研究,设计地面生大型地衣的生态指示值(海拔梯度带、光照指示值、湿度指示值、基物酸碱度指示值、土壤养分指示值、富营养化指示值、生长型指示值、光生物类型指示值、繁殖策略指示值、空气污染耐性指示值、分布频度指示值、濒危指示值);采用α-多样性指数法分析研究区域地面生大型地衣多样性、采用β-多样性指数法比较不同样点间地面生大型地衣的差异,分析不同植被带间地面生大型地衣更替率(地面生大型地衣沿海拔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布在巴尔鲁克山自然保护区的地面生大型地衣共 41 种,隶属于 3 目 5 科 11 属,其中地卷属和石蕊属的物种占优势,种数占该地区地面生大型地衣物种总数的 65。9%。α-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落叶林带、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β-多样性指数显示,落叶林带和草原带间的地面生大型地衣种类的替换率较大,物种相似性较小;针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的物种替换率较小,地衣种类较相似。对41 种大型地衣的生境指示值、生活史对策指示值、耐性和分布指示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面生大型地衣分布在中等海拔、较湿润、酸性生境中,主要以有性繁殖为主。

    大型地衣物种多样性生态指示值海拔梯度自然保护区

    林火扰动后次生白桦林下重引入落叶松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唐慧敏宋晓倩金鹭施宇...
    9-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西南部林火干扰后林地,选择 5 种不同经营措施形成的林分类型——①白桦纯林,②存在落叶松幼苗更新的白桦林,③主林层为白桦、副林层为落叶松的白桦林,④落叶松-白桦混交林,⑤落叶松纯林;每种林分类型设置 4 个 60 m×60 m的试验区,每个试验区 4 角设立 4 个 20 m×20 m模拟自然落种的样地;在种子重引入试验区样地分别模拟 4 种种子与地表接触方式——直接播种(模拟种子与凋落物层接触)、去除凋落物层播种(模拟种子与土表接触)、穴状破土播种(模拟种子与穴状破土土壤接触)、条状破土播种(模拟种子与条状破土土壤接触),于 2022 年 10 月初地表积雪覆盖前播种。测定样地灌木和草本的植物种名、植株(丛)数量,测量样方凋落物厚度,调查每个播种区域落叶松种子出苗情况,计算 5 种林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马加利夫丰富度指数(Margalef richness index)、辛普森优势度指数(Simpson index)、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皮卢均匀度指数(Pielou's evenness index);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E)、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播种方式(种子与地表接触方式)、林分类型、植物多样性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穴状破土和条状破土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不同林分类型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不显著。穴状破土播种的种子萌发率,与灌木种数量、灌木马加利夫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皮卢均匀度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草本种数量、白桦占比呈显著负相关;条状破土播种的种子萌发率,与草本盖度、凋落物厚度、皮卢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草本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去除凋落物层后播种的种子萌发率,与乔木种数量呈显著正相关。

    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白桦落叶松种子萌发大兴安岭

    3种天然阔叶混交林林木物种和大小分化多样性与地形的耦合关系

    郜昌建王海龙徐森张小伟...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 2021 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选取 969 个幼龄林和中林龄天然阔叶混交林样地,并依据样地植被型将样地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3 种植被类型,采用方差分析及Pearson分析地形与林木物种和大小分化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3 种植被类型间物种多样性指标间均呈显著差异(P<0。05),落叶阔叶林胸径变异系数和胸径均匀度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P<0。05),而常绿阔叶林胸径香农维纳指数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P<0。05);2)随海拔或坡度的升高,3 种植被类型丰富度、香农维纳指数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但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差异,坡向对林木物种多样性无明显影响;3)随海拔升高,3 种植被类型胸径变异系数和胸径均匀度整体上均呈降低趋势,而胸径香农维纳指数则相反;由阳坡到阴坡,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胸径均匀度指数整体上均呈升高趋势;随坡度增加,落叶阔叶林胸径变异系数和 3 种植被类型胸径均匀度均降低,而落叶阔叶林胸径香农维纳指数则相反。海拔和坡度对 3 种植被类型树种数量、胸径均匀度有明显影响,但对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树种均匀度、常绿阔叶林胸径变异系数均无明显影响,而坡向主要影响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胸径均匀度。

    天然阔叶混交林地形物种多样性大小分化多样性

    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

    史丽娟吕海涛张树梓李联地...
    25-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分非空间结构(树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和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特征,采用平方均值指数(FSS)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蒙古栎种群整体径级主要集中在 7~15 cm径级,树高大多为 8。0~9。9 m,在林分中主要占据中层。林分整体角尺度均值为 0。550,整体呈聚集分布,其中,1、4、12 号样地为随机分布。林分整体大小比数均值为 0。512,林木生长优势度较差;蒙古栎的平均大小比数在 0。250~0。500,生长占一定优势。林分整体混交度均值为 0。459,混交度偏低;蒙古栎的平均混交度为 0。310,处于弱度与中度混交区间,混交度偏低,空间隔离程度较弱。林分整体FSS为 0。176,林分空间结构偏差。大小比数是影响林分空间结构优劣的主要影响指标。提高林木生长优势度是优化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林林分结构及提升林分质量的首要方向,其次需提高林木混交度,同时还需兼顾水平分布格局的合理性。

    蒙古栎径级结构树高结构林分结构空间结构评价

    不同施肥效应处理时长白落叶松干形变化

    梁月鹏贾炜玮李丹丹张小勇...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建立通用性树干削度方程,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干形的影响。依据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不同施肥处理时(施用N肥、NP肥、NPK肥、空白对照)落叶松人工林解析木数据,在林业常用的削度方程模型中筛选最优基础模型,利用哑变量法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优化模型,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等级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模型拟合中,Kozak(2004)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引入哑变量模型、施肥水平、样木水平及施肥样木两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均能提高模型拟合效果。其中,依据施肥和样木嵌套两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预估精度最高(R2=0。991),且消除了大部分观测值间的自相关性。树干模拟时发现,施肥对优势木(胸径(Ddh)≥18 cm)干形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木(11 cm≤Ddh<18 cm)、被压木(Ddh<11 cm)。施用NP肥明显增加优势木和平均木树干上部(相对高度0。6~1。0)直径;N肥及NPK肥的施用效果相似,但均略低于施用NP肥。依据施肥和样木嵌套两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在预测树干不同位置直径时精度最高。不同施肥处理对人工落叶松干形的影响更多集中在树干中上部分。可以对优势木施用氮磷肥,对平均木和被压木施用氮肥。

    削度方程哑变量混合模型施肥处理十折交叉验证

    干旱胁迫对胡杨、沙枣幼苗的生理影响

    郝瑜张茜马赵群王海珍...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筛选高抗逆树种并优化防护林树种配置是解决极端干旱区农田防护林大面积顶梢干枯、衰败的有效途径。以塔里木荒漠乡土树种胡杨、沙枣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两树种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程度、胁迫时间的动态响应及抗旱性差异。结果表明:(1)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与胁迫时间延长,胡杨、沙枣叶游离脯氨酸(Pro)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SP)质量分数、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叶饱和亏缺及胡杨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两树种幼苗叶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叶相对含水量呈降低趋势。(2)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沙枣叶Pro、SP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胡杨,胡杨叶SOD活性高于沙枣,POD活性相反。胡杨、沙枣幼苗均以Pro、SP维持叶细胞渗透压,并通过SOD清除活性氧(ROS)来协同适应干旱胁迫。(3)综合分析表明沙枣幼苗的抗旱能力优于胡杨幼苗。建议干旱区绿洲农田防护林建设中优先选择沙枣或以沙枣、胡杨为主要树种营建混交林,以及退化防护林改造修复时配置补植沙枣,恢复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功能。

    抗旱性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乡土树种

    依据云南栘[木衣]种子萌发至成苗期间转录组的SSR、SNP及InDel特征

    张浩田金红王大玮李菊彩...
    52-5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云南栘[木衣](Docynia delavayi(Franch。)Schneid。)种子萌发至成苗期间的转录组数据,分别使用MISA、GATK3 软件对SSR、SNP、InDel位点进行挖掘并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转录组数据的 63 782 个非冗余基因序列(unigene)中,共挖掘出 76981 个SSR位点,其发生频率为 30。18%。在各种不同的重复基元种类里,重复出现频次最高的为单碱基重复基元,频次最低的是六碱基重复基元。就所有基元而言,A/T基元的出现频率最高,占总SSR位点数量的38。09%;其次是AG/GT,占总SSR位点数量的27。63%。各类重复基元的重复次数介于 5~15 次,SSR序列长度为 10~66 bp。15 个样品中,SNP位点数量介于 202 602~278 026 个,平均每个样品包含253064 个SNP,且每个样品的转换类型与颠换类型数量比都在 6:4 左右。InDel位点数量介于 35 609~48 977个,平均每个样品中含有 44642 个InDel位点。云南栘[木衣]种子萌发至成苗期间,转录组中的SSR、SNP、InDel位点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多态性。

    云南栘[木衣]种子萌发至成苗期间转录组SSRSNPInDel

    香榧花粉TgPUX10基因克隆与表达

    汤天羽汪承巧刘佳乐曹岳英伦...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花粉RNA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分离出一条类似拟南芥PUX10-like cDNA序列,命名为TgPUX10,并对该基因进行鉴定、克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g-PUX10 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为 1 437 bp,编码 477 个氨基酸残基。TgPUX10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包含UBA、HP、UAS、UBX功能结构域。通过构建瞬时表达载体,并利用拟南芥悬浮细胞转化体系,发现TgPUX10 蛋白定位于油体细胞器。在花粉萌发的 0、2、4 d时,油体相关基因TgOLE及TgCLO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TgPUX10 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证明TgPUX10 影响香榧花粉萌发,且参与油体的降解过程。TgPUX10 在各品种香榧中表达较为保守。与其他品种相比,细榧(Torreya grandis'xifei')的花粉活性较高,萌发率达到 35。5%。

    香榧TgPUX10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

    黄土高原森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宫正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土高原不同密度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样地的地形及土壤理化性质,利用方差分析、线性拟合、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特征,探究影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密度的刺槐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刺槐林下灌木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坡向的增大而减小,林下草本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刺槐林下灌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坡向、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

    刺槐林物种多样性影响因素冗余分析黄土高原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柏爱琴陈韬罗应华李嘉亮...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万大山、花坪、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设置 9 个 100 m×100 m固定样地,将每个样地划分为 25 个 20 m×20 m的样方,再将样方划分为 16 个 5m×5m的小样方;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即径级结构代替树龄结构)的方法,用胸径(DBH)将壳斗科(Fagaceae)树种个体划分为小树(1。0 cm≤DBH<5。0 cm)、中树(5。0 cm≤DBH<20。0 cm)、大树(DBH≥20。0 cm)3 个径级阶段;选取样地中胸径DBH≥1。0 cm的所有壳斗科个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每木检尺,记录树种名称,测定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测树因子以及每棵树的位置坐标;以空间聚集程度为评价指标,以海拔、经度、纬度、年降水量、春季降水、夏季降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 月份均温、7 月份均温为影响因素,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法(Kruskal-Wallis test,K-W检验)、Ri-pley L函数结合完全随机模型(CSR)、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壳斗科不同径级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各因素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壳斗科小树、中树、整个类群的分布格局主要是聚集分布,而大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随径级的增加,壳斗科树种的聚集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小树、中树、整体、大树。②小树、中树、整个类群在 10m空间尺度上的聚集程度(L10),与年降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 月份均温、7 月份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小树阶段的空间聚集程度更易受气温、降水的影响;大树的聚集程度(L10),与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1 月份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壳斗科各径级树种的聚集程度,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负相关。壳斗科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扩散限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径级树种与同一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趋势一致,但程度存在差异。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扩散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