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

郑红

双月刊

1009-5322

ddcb@xjdaily.com

0991-5593946,5593316

830051

新疆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

当代传播/Journal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当代传播》主要展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理论,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演进规律,揭示各种传播现象的本质内涵,推进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环球视野、传媒产业、传媒观察、新媒体、新闻教育研究、应用研究等栏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单位、传媒研究机构等从事新闻理论科研、教学以及相关学术活动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和在校师生等。 《当代传播》连续五届入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自2008年起入选CSSCI来源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500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第一、二届新疆优秀社科期刊等称号。自1999年(首届)至今,已连续六届荣获新疆期刊奖。其刊用的论文被其他知名刊物采用、转载、摘登的比率居全国新闻理论期刊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闻传播学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关注新技术?

    邓建国
    1页

    论"七个坚持"与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建构

    郑保卫
    4-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七个坚持"是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思想精髓,系统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背景、思想内涵及其理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以"七个坚持"为依据,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文章提出,要充分体现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决定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作用,以及要把牢牢坚持党性原则作为政治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思想保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作为业务规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作为行为准则.

    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七个坚持"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知识体系

    全媒体矩阵传播:国际重大新闻事件舆论引导的路径、效果与策略

    韦路陈俊鹏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媒体矩阵是有序引导国际重大新闻事件所引发公共舆情的重要路径.在平台、内容、主体共同组成的矩阵协同逻辑中,官方媒体和网络大V被视为影响网络舆情生发流变的关键主体.基于此,本文选择13家媒体针对"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事件的新闻评论文本,经由LDA主题建模得出"谴责与警告""动机与得失""历史与法理""对抗与反制"四类核心主题.通过围绕曝光度、触达度、认同度、参与度指标对不同媒体、主题、平台的传播效果测评表明,官方媒体发文更容易出现"爆款",网络大V的认同和参与维度表现更优.相较其他主题,"对抗与反制"的整体传播效果更好.今日头条的曝光程度最高,微博的触达效果最佳,短视频平台的认同和参与指标总体表现优于"两微一头"等.样本评论的矩阵传播虽呈现出速度较快、声量较高、观点鲜明、官民并济的显著特征,但在舆论引导方面仍存在主体协同不足、内容略显单一、形态不够丰富、渠道较为有限、互动形同虚设等突出问题.不同媒体亟需从垂直拓展全媒体矩阵、精准扩散全程内容、协同聚合全员声音、加速激活全效互动等角度出发,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提升自身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全媒体矩阵官方媒体网络大V国际舆情事件舆论引导

    主题与标签:智能传播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议题建构分析

    任吴炯张洪忠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传播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沟通呈现出转向社交媒体传播的趋势,且极易形成短期热点网络议题.本研究以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沟通为场景,基于智能传播时代社交媒体信息扩散和关系建构特征,提出主题与标签的微博议题建构框架,并选取2021年"河南暴雨"事件作为研究案例,通过网络数据挖掘分析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参与讨论群体通过主题表达形成弱连接的主题社群;通过标签引用形成强连接的社群关系;主题表达和标签引用共同建构起网络议题,并影响议题的情感化传播.研究最后从行动者网络和连结性行动视角探讨了智能传播时代为什么主题和标签能推动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交媒体议题建构.

    风险沟通主题分析标签引用议题建构情感传播智能传播

    推特社交机器人情绪传染研究:消极情绪加剧情绪传染

    相德宝倪佳律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MeToo运动为例,运用情绪传染理论(Emotional Contagion Theory)和情绪测量工具对国际社交媒体推特社交机器人推文的情绪分布、情绪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情绪引发的表达以及机器人在情绪传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影响机制进行讨论.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更倾向于发布政治主题推文,推文情绪以消极负向为主,愤怒情绪占据主流(72.66%).从情绪传染角度来看,社交机器人设置的消极情绪(愤怒、厌恶、恐惧、悲伤)与积极情绪(期望、高兴、信任)均会引发同种情绪的传染,但社交机器人消极情绪更能加剧情绪传染.

    社交机器人情绪传染社交媒体角色机制

    媒介素养理论范式的嬗变:内容性媒介、物质性媒介与主体性媒介

    谷虹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素养强调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反思,是社会个体层面的能力塑造,要求个体在媒介实践中保持独立且深度的思考,从而维持人的主体性.以技术发展相伴的媒介形态演进为线索,媒介素养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大众传播时代以内容和形式为核心的单向度媒介素养理论范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刻影响下,当前媒介素养理论应从内容性、物质性和主体性三个层面展开:在内容性层面体现为个体自觉而能动地获取、接受、理解、分析、评价、创造和分享媒介内容;在物质性层面体现为个体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与媒介本身断连或连接;在主体性层面体现为个体能够在"人-机联合体"中以人的主体性为尺度,实现人机协同关系的动态平衡.

    媒介素养主体性物质性智能媒介理论范式

    基于平台媒介的新闻分发:演进阶段、核心机制与现实启示

    王斌李曜宇
    41-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时代的三次重要变革推动了新闻分发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社交类平台、资讯类平台和内容类平台等三类主要平台分别建立了以"转发""推荐"和"连接"为核心的新闻分发逻辑.其中,内容类平台兼具前两种平台的特点,将成为未来平台发展的主导性形态.本文从技术、用户、内容和商业模式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平台新闻分发的核心机制,即算法技术的扩散使得个性化成为平台新闻分发的最大价值,用户赋权重塑了平台生态中的行动者关系,媒介的演变带来了弥散的内容生态,强调数据和流量的平台逻辑主导了商业模式的发展.为促进主流内容更好传播,我们要树立平台时代的内容观,并利用好平台差异,跨越平台间壁垒,实现新闻分发的平台共振.

    平台新闻分发算法内容

    主导与收编:内容共创何以成为可能?——基于机构媒体从业者的扎根研究

    强月新胡青山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容共创打破了机构媒体对内容生产的垄断,是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新变化.本文聚焦机构媒体内部从业者与外部创作者之间的共创实践,深度访谈机构媒体从业者,运用扎根理论建构内容共创的实践模式.经过编码,本文提炼出媒体困境、共创优势、隐性控制、参与偏向和边界拓展5个主类属.研究认为,数字化时代,机构媒体面临着内外部双重困境,内容共创凭借优势表现成为破局之策.机构媒体一方面主导着内容共创,通过生产领域的有限开放和共创关系的有限维护实现隐性控制,借由身份偏向和流程偏向达成参与偏向;另一方面,通过模糊内容边界、扩大主体边界和渗透操作边界,以专业主义收编多元生产主体和多样化生产方式,开启了数字化时代的边界拓展之路.

    内容共创边界偏向新闻生产收编

    瓦力悖论与人机对齐问题

    向安玲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AGI(人工通用智能)发展过程中,人机对齐被视为一种伦理约束和智能治理策略.本文从瓦力悖论的技术性分析出发,探讨人机对齐的路线及演进,并将对齐理解为一个可逆可替、双向适应的过程.弱智能阶段,对齐处于"去动机"状态;工具智能阶段,通过外部奖惩机制、内摄情感刺激、行为机制模拟、价值体系的整合,可实现机器向人的被动对齐;自主智能阶段,对齐从结果逆转为过程,成为满足机器生存需求、身份探索、权力寻求和繁衍复制的一种手段,届时,人机对齐的主从地位被颠倒,而人则会被工具化.本文认为,在人类对失控动机的对齐需求与自主智能不可控的本质之间,的确存在人机对齐的"瓦力悖论",而其中,人机主从地位的逆转是悖论发生的奇点.

    人机对齐智能觉醒AI主体性瓦力悖论

    穿透回音壁:网络女性主义的多元话语实践与情感流动——基于"Woman Up"微信群的数字线索民族志研究

    刘国强李洋
    65-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群化抱团"逐渐成为网络女性主义生存常态的当下,一种主流论调认为,同类聚集的动力机制使其总体呈现出激进化态势,形成并加剧了舆论场中的性别"回音室".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以社群动力学的情感视角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数字民族志与线索民族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析社群化的性别话语实践与情感因子之间的潜在关联.研究发现,具有一定研讨意识的社群存在着多种话语实践形态,其从互动结构上保证了情感组态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激进、戏谑与智性三种类型.由负面激进情绪主导形成的"回音室"通过其他实践类型的情感转换,总能被正面情感因子所消解与穿透,相应的情感波动态势总体呈正U型.同时,多元互动实践与多重情感要素的体验也强化了成员的自我身份认同,使其继续投身于性别话语实践中,进行文化资本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网络女性主义话语实践情感流动身份认同回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