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

郑红

双月刊

1009-5322

ddcb@xjdaily.com

0991-5593946,5593316

830051

新疆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

当代传播/Journal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当代传播》主要展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理论,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演进规律,揭示各种传播现象的本质内涵,推进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环球视野、传媒产业、传媒观察、新媒体、新闻教育研究、应用研究等栏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单位、传媒研究机构等从事新闻理论科研、教学以及相关学术活动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和在校师生等。 《当代传播》连续五届入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自2008年起入选CSSCI来源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500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第一、二届新疆优秀社科期刊等称号。自1999年(首届)至今,已连续六届荣获新疆期刊奖。其刊用的论文被其他知名刊物采用、转载、摘登的比率居全国新闻理论期刊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意与参与:维权行动展演的社会治理转向——基于仪式理论视角

    咸玉柱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权行动是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变革的内生性产物,折射出公民参与和社会治理的诸多现实问题.仪式作为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巨大话语",为透视维权行为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本文结合仪式象征符号、情感能量和阈限空间对维权行动进行理论诠释和现象解析.研究发现,在象征符号层面,维权行动呈现典型的感官冲突、弱者身份和标签化叙事等非规范化行为特征;在情感能量层面,参与主体借助网络空间塑造"我们"的共意空间,激发朴素的道德正义;在阈限空间层面,维权行动展演构建了释放结构性压力的"公共性"场域.同时,维权行动展演在构建积极的社会参与情感时,其非规范、极端化、高情感也蕴含着系统性社会风险.

    维权行动象征符号情感能量阈限社会治理

    他者化的媒介镜像:媒体叙事框架下的农民工身份建构与变迁——基于《人民日报》(1982-2022年)报道的分析

    赵茹巨高飞
    71-7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工这一兼具历史偶然性和社会必然性的概念,既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视角,也是进入社会场域,窥探社会发展的探针.本研究将农民工这一议题置于"媒介-社会"互动框架下,通过《人民日报》1982-2022年共计2149篇报道,以"他者化视角"探究媒体叙事框架下的农民工身份建构与变迁.研究发现,在媒介与社会互动框架下,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分别经历了从劝返到欢迎的身份合法性建构(1982-2000年),从农民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寻求(2000-2010年),从新生代农民工到新产业工人的社会身份重塑(2010-2022年).在此过程中,农民工社会身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结构性因素介入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面向,这些不同的面向又相互促进,参与到媒体框架对农民工社会身份的再生产过程中.

    农民工社会身份媒体框架媒介镜像

    从"媒介融合"到"交往融合"

    吴志远胡翼青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AI时代的媒介融合,正从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体融合创新向多主体的智能交互融合方向发展,究其本质,是既往的"界面"思维正在向"交往"思维升级迭代,因此有必要在媒介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上,重思数字交往时代的"媒介融合".具体来说,从媒体融合转向交往融合意味着:人与机器的文本编织创新;媒介与技术物的情境融汇;传播系统与交往主体的普遍联结;传播环境与应用终端的交互嵌入;在技术具身实践中实现智慧交往.

    媒介融合AIGC数字交往交往融合智慧交往

    用传播维系失落的家园、民族和文化——亚美尼亚新闻传播史

    张玉川陈力丹
    83-8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美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是外高加索南部的内陆国,地处欧亚陆路交通的结合部.该国的新闻传播业呈现典型的"小国大传播"特色.历史上,离散海外的亚美尼亚人逐渐成为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沟通者,他们很早便涉足出版业,与本土亚美尼亚人一道,借助新闻传播手段维系起自己的民族、国家和文化.本文论述了从1794年海外亚美尼亚传教士在印度创办第一家期刊开始到亚美尼亚苏联时期,以及独立至今的新闻传媒发展历程.

    亚美尼亚亚美尼亚的新闻传播业海外离散群体《信使》《苏维埃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公共电视台Armenpress

    数字华流视域下国际传播的增效赋能——以《原神》为例

    史安斌张自中朱泓宇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游戏逐渐成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原神》等中国手游成功出海,掀起一股"数字华流".本文以"文化杂糅"为概念框架,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结构主题模型,对YouTube平台《原神》及其角色云堇"神女劈观"的系列视频进行研究,提炼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新特征和新趋势,为推动我国国际传播的增效赋能提供方向和路径.

    数字华流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游戏软实力人类文明新形态

    用户评论对其他用户敌意媒体感知的影响研究

    朱雪银丁汉青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对事物的感知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社交媒体平台,由于个体对媒体信息的敌意感知而产生舆论分裂,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层出不穷.本研究基于敌意媒体感知理论,采用实验法,检验新闻用户评论对大学生敌意媒体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对一篇有倾向的新闻报道,对于与报道持一致意见的用户,相比异见评论的阅读者,同向评论的阅读者更倾向于认为报道是偏向中立的,并产生更高的敌意媒体感知;对于与报道存在意见分歧的用户,相比同向评论,异见评论会激化阅读者的既有立场,并导致更大的媒体偏差感知.本研究验证了 Gunther和Chia的研究结论可延伸至社交媒体的复杂环境中,拓展了相对敌意媒体感知理论的应用范围.

    敌意媒体感知相对敌意媒体感知社交媒体用户评论

    情感映射与涌现路径: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的智能识别——基于微博文本的计算扎根实证

    王艺黄格格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博文本是青少年社交心理的情感映射,计算扎根为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的智能识别提供了研究新视角.本文以半结构访谈法采集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的文本标本,借助StructBERT模型和TF-IDF算法采集微博平台的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文本,通过计算扎根探讨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的情感映射与涌现路径.研究发现,社交文本对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的情感映射呈现共性特征,且存在对类型与程度的颗粒映射,类型与场景存在较高的匹配关系,其涌现路径体现出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的场景、行为和应对已构成内在闭环.研究揭示了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的生成图景与智能识别路径,为青少年网络社交焦虑的智能干预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社交焦虑智能识别计算扎根情感映射涌现路径

    被遮蔽的乡村:短视频对乡村形象的非真实建构研究

    尚帅朱亚希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浪潮向乡村推进,短视频在对乡村形象的建构过程中使真实乡村生活的"可见性"被大大激活,然而这一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非真实的一面.研究发现,乡村短视频中充斥的大量矮化和诗意化乡村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真实的乡村形象.平台的选择性遮蔽、资本逐利的隐性遮蔽、权力的引领性遮蔽和生产者自身的反向遮蔽是影响乡村真实形象可见性的重要遮蔽性力量.乡村形象的非真实建构进一步带来了城乡之间的疏离、农民主体性的迷失和公共性不足等问题.未来,国家、平台、资本、用户等多元行动主体需合力纾解这一困境,重构短视频中真实的乡村形象.

    乡村短视频乡村形象非真实建构诗意化遮蔽

    杨莉水彩画作品选

    杨莉
    中插4页

    作品选

    中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