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

郑红

双月刊

1009-5322

ddcb@xjdaily.com

0991-5593946,5593316

830051

新疆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

当代传播/Journal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当代传播》主要展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理论,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演进规律,揭示各种传播现象的本质内涵,推进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环球视野、传媒产业、传媒观察、新媒体、新闻教育研究、应用研究等栏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单位、传媒研究机构等从事新闻理论科研、教学以及相关学术活动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和在校师生等。 《当代传播》连续五届入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自2008年起入选CSSCI来源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500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第一、二届新疆优秀社科期刊等称号。自1999年(首届)至今,已连续六届荣获新疆期刊奖。其刊用的论文被其他知名刊物采用、转载、摘登的比率居全国新闻理论期刊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产品创新看媒体创新的实现路径

    张喆喆宋建武
    61-6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论证了产品创新在媒体创新中的独特作用.首先,产品创新是功能创新的载体,媒体功能的拓展须以相应的媒体产品为依托;其次,媒体组织创新是适应产品创新的必然结果,没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往往无法取得实效;最后,媒体价值补偿模式需要根据产品创新实现拓展,以保障产品创新的可持续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创新是媒体创新的逻辑起点,也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

    新质生产力产品创新媒体创新平台产品媒体融合

    "技术-组织"互构式驱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遗存讲好新疆故事的动力机制

    孙新武运波谭征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遗存不仅是记录历史的载体,更是见证历史的证据.因此,利用文化遗存讲好新疆故事有利于全方位呈现、阐释和传播新疆历史,使国内外受众更多了解新疆、认识新疆、支持新疆.本文以媒介学为理论视角,在明确赋能目标的基础上考察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文化遗存讲好新疆故事的信息传播实践,以及怎样利用组织创新驱动文化遗存讲好新疆故事的文化传承实践.从"技术-组织"的二维框架审视,新质生产力存在四种赋能模式:赋能失效型、传播偏向型、传承偏向型与赋能高效型.本文认为,在利用文化遗存讲好新疆故事的过程中,只有超越技术动力与组织动力的二元对立,建立起"技术-组织"互构式的动力机制,才能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从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

    新质生产力文化遗存新疆故事动力机制媒介学

    去往真实和想象的地方:微博中的新疆地域空间建构

    金玉萍王钦芝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社会建构的实践场所,微博作为参与社会互动的网络空间也形塑着现实中的地域空间.本文基于新浪微博话题博文,探讨微博如何建构新疆地域空间.研究发现,微博中新疆地域空间的表征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以旅游为主导的物质性感知空间、由事件引发的差异化构想空间、被经验世界勾连的共享意义空间,从而形成杂糅着真实和想象的新疆形象认知.微博中新疆地域空间的优化要注重话题设置,强化多元符号展演;利用平台优势提升媒体参与度;彰显社会治理成效,展示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建构出新时代的新疆形象.

    微博空间新疆地域空间建构

    交往价值论:带货主播的数字劳动分析

    彭步云杜骏飞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的带货主播既是数字劳动者,又是交往意义上的交流-行动者,其职业本质是一种将传播力转化为行动力、进而创造交往价值的数字实践.本文从数字交往的视角出发,采用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法考察了带货主播的职业生态,以探索交往价值的成因.研究表明,作为交往主体的主播人设是一种数字具身经由"交往化"的过程,与数字技术和数字环境深度融合.主播通过跨场域联结来提升其交往力,进而分别与粉丝受众、MCN机构和媒介平台形成了流动、共生和依附的交往关系.对此,本文基于梅特卡夫定律提出了一种关于"交往价值"的理论说明:在数字劳动的语境中,交往力决定交往关系,交往关系也决定交往力,二者共同集聚特定主体的交往资本;带货主播的交往力越强、交往的深度与广度越显著,其商业性的交往价值也就越丰富.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给出交往价值的数学表达,以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假说.

    带货主播交往价值数字交往数字劳动梅特卡夫定律

    个人信息数据保护受托机制构建研究

    周勇林凌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个人信息数据是信息智能化生产与传播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认为,用户对数据拥有积极人格权,平台对数据享有限定财产权.在用户授权平台出现自主性困境、平台权力与用户授权出现匹配性困境和用户制约平台权力出现有效性困境的背景下,告知同意规则无法有效保护用户积极人格权,并阻止平台限定财产权的无序扩张,因此本文试图探讨通过构建个人信息数据保护受托机制,由专业受托机构代替用户审阅隐私政策及授权,帮助用户监督、约束平台权力,从而实现个人信息数据的周延保护.

    数据个人信息人格权财产权告知同意

    从工具到广场:共享文档"在线野聊"的社交狂欢与数字想象

    张妮娜周艺培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协同办公工具的共享文档正被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交聊天之中.本文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共享文档在社交场景下的工具广场化现象与狂欢属性,并分析其所搭载的用户期待与想象.研究发现,基于低门槛准入的多人共在、基于轻便化传播的数字漂流与基于协同化编辑的文本扩张组成了共享文档的社交可供性;在趣缘群体的自组织与匿名化参与中,共享文档实现了从工具到广场的转向;在参与者不拘形迹的广场话语表达中,狂欢氛围与感受得以制造.共享文档的"在线野聊"既昭示着社交本质的回归和对平等对话的期待,也被寄予着人们自我解压与情感宣泄的电子乌托邦想象.

    共享文档"在线野聊"狂欢理论社交实践数字想象

    虚拟主持人观众接受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李佳瑜郑达威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观众视角出发,探究虚拟主持人观众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与信任理论的研究框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究了相对优势、兼容性、感知拟人化、社会影响对虚拟主持人观众接受意愿的影响,并采用层级回归检验数字信任在相对优势、感知拟人化与接受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感知拟人化、社会影响对观众接受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信任在相对优势、感知拟人化与接受意愿之间均具有中介作用,且均为部分中介.

    虚拟主持人创新扩散理论接受意愿影响因素中介作用

    媒介化生存:数字影像与人的双向进化

    陈朝彦王珂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实质是试图用二进制代码重新编译整个世界,并把万事万物整合到一个关系性的框架中,它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媒介的人化(智能化)和人的媒介化.同时,通过数字化改造的社会实质也将是一个图像化或曰影像化的社会,因为二进制代码编译世界的目的就在于为人类打造一个可供生存的虚拟现实世界.在数字技术对影像进行媒介化改造的过程中,影像的生产逻辑和受众的体验也发生了改变,影像和人之间不再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而是互通互联、共同进化的过程,最终实现媒介化存在状态.新型数字影像形态通过挖掘和展现人的意识潜质,以重构时空的方式预演了图像化社会的时空秩序,也让观众获得了体验数字-物理空间这种新型社会形态的入口.

    媒介化生存后种系生成数字技术数字影像

    "中国话语"国际传播阐释共同体的多元类型及差异化协同

    王媛刘心怡
    10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化平台语境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实践由"以我为主"转变为阐释目标、阐释策略及意义规约各异的阐释共同体同场参与.多元阐释共同体有宣介型、经验型和知识型等类型,他们通过各自的共享话语搭建与平台用户之间或彼此区隔或重叠交错的连接网络,在扩展"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实践范畴的同时带来话语竞争和复杂互构.本文结合主题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情感分析,考察在YouTube平台发布"中国乡村振兴"主题视频的宣介型、经验型阐释共同体代表账号,通过比对199条视频样本在议题类型偏好、视听语言风格、情感态度极性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平台语境下国际传播多元阐释共同体之间话语权偏差的生成逻辑及调适协同机制,试图为数智时代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中国话语国际传播阐释共同体话语实践差异化协同

    中国故事的日常讲述与跨文化传播

    杨扬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中国亟需重塑一个全新、立体而多元的国家形象.长期以来,中国故事的讲述与跨文化传播,一直遵循着自上而下、中心主导的路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官方主导、宏大叙事、意识形态话语、宣导色彩,"对空言说"的交流无奈依然是对外传播中的常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底层突破的路径,即挖掘社交媒体中三种典型的中国故事资源:中国人家的纪实Vlog、文化漫游者的亲历式讲述、青年人的文化趣味和流行亚文化,将中国形象具象化,使其更为生动鲜活、具体可感.这些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需要政府、资本、民间的三重合力,即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和平台建设、专业力量加持、民间自助等,以促成中国故事真正走出去.

    中国故事底层逻辑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