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论坛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当代教育论坛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唐海英

双月刊

1671-8305

keyanyuan@163.com

0731-84402917

410005

长沙市蔡锷北路教育街11号

当代教育论坛/Journal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广大教师及关心教育的有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现实之需、实践之困与改革之策

    胡万山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推进应用型大学改革发展的基本途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发展存在着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课程教学改革滞后于生产实践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不完善等问题。这急需应用型大学在改革发展中落实专业建设过程的产教融合,健全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推进应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服务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夯实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应用型大学高水平大学办学模式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未来路向

    李红梅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征程。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发挥着支撑性和基础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基础教育大规模高水平普及、高质量公平、高智能数字化、高标准终身化等时代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向要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构建"减负降压、提质增效"的基础教育生态体系,加快推进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公平、高质均衡",依靠"技术增值、赋能创新"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化完善"育人为本、铸魂立德"的大思政课体系,弘扬高尚师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圈层体系构建研究

    李小球宋杰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新表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基本内涵在于教育、科技、人才的相互关联和动态耦合,与经济社会多维互动。同时,其表现出教育、科技、人才在资源结构、规模体系、发展质量、产出价值方面的协调,高质量的科技支撑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高水平的人才驱动科技—教育融汇,高品质的教育助推人才—科技协同等内生性特征。研究运用圈层结构理论,从制度、要素、功能等维度,构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圈层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框架,为我国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综合性理论研究提供了分析路径。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圈层体系

    非连续性视域下流动境遇儿童的发展教育

    肖庆华刘珊珊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与个体发展历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整合统一体。流动境遇本质上是儿童个体"存在"与实现"去存在"的重要发展契机,对流动儿童的研究视角需要从忽视"中断性遭遇"的连续性取向转换为珍视"危机与转折"的非连续性教育取向。从个体存在的关系视域出发,儿童在流动境遇中体验了与空间关系的安全感危机、与他者关系的信任感危机、与身份标签关系的认同危机、与内在心境关系的消沉危机,这些危机既是中断儿童连续性发展的"终点",亦是非连续性教育的重要"起点"。基于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理论探讨流动境遇儿童的教育路径,旨在帮助儿童在澄清人与空间关系、构筑关心共同体、唤醒个体意识自觉与号召积极遭遇中实现更好发展。

    流动儿童非连续性教育视角转向存在关系危机关心共同体

    大数据驱动下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供需匹配:理论阐释、困境展现与实现路径

    汪大海莫雪杨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发展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带来创新动能,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并推动治理模式由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的精确匹配。然而,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在适应这一技术浪潮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研究立足于供需匹配理论,围绕需求侧管理、供给侧回应与大数据驱动三大维度,构建出大数据驱动下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需匹配的行动框架,从而揭示精准化管理过程的运作机理,为服务持续性优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应坚持新基建工程建设、数据制度健全、数据智脑建成、供给模式优化、动态监测系统探索以及智慧评估体系构建等关键路径。

    大数据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需匹配精准化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卷化"困境及其纾解

    吴支奎黄丽丽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团化办学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之举,其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带动薄弱学校协同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办学规模扩大、教育质量下滑或无效发展等问题。研究借助"内卷化"理论话语,透析当前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存在"科层制"权力运行模式衍生权力结构内卷化,错综的关系网络环境导致人际关系复杂化,"依赖性"的发展思维与路径致使发展动力外在化,过度的市场迎合取向造成优质资源供需失衡化等"内卷化"困境。纾解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内卷化"困境可夯实学校共同体建设,建构多元主体权力结构;加强监管与法治建设,破除关系网络顽疾;激发薄弱学校内在发展动力,助力优质资源再创生;调适集团化办学规模,回归学校教育初心。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内卷化"均衡发展

    数字化时代微信群赋能家园共育的现实样态与实践策略

    刘卫卫刘美霞陈晓梅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正渗透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推进教育数字化成为时代命题。微信群作为广泛普及的数字化工具在家园沟通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和山东省 9 所幼儿园微信群使用的现实样态和教师体验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微信群能够促进家园之间的高效交互、情感共鸣、专业互信和目标共识,能够为家园实践共同体的构建起到一定的赋能作用。但是,由于时空界限模糊、教师信息素养不足、家园双方主体缺位、教师专业呈现不足、传统惯习带来的教师单向主导等问题,导致技术赋能仍停留于表层,未能转化为家园之间的深度介入和联动。为此,研究提出了数字化时代微信群赋能家园共育的具体实践策略。

    数字化微信群家园共育现实样态实践策略

    学术元评价:内涵、治理功能及其实现

    耿旭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评价作为高质量的学术评价治理工具,表征为关注评价本身、兼顾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指向评价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学术元评价发挥着保证学术评价治理实效、完善学术评价治理机制和提高学术评价治理质量的功能。对此,面向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落实学术元评价的治理功能应健全元评价制度,把握好学术评价治理的保障体系;深化元研究范式,诠释好学术评价治理的科学机制;反思元评价本质,维护好学术评价治理的文化生态。

    元评价学术评价治理现代化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应变与坚守

    吴晓蓉李竹欣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给人类劳动带来一系列机会和挑战。厘清智能时代人类劳动的变与不变,是把握劳动教育变与不变的逻辑基点,更是探讨当前劳动教育发展路向的逻辑前提。人工智能既改变了人类劳动方式,也从引导劳动教育智能化生长、引领劳动教育专业化发展和促使劳动教育迭代升级等方面,赋能劳动教育。面对智能技术对人类劳动的挑战,需劳动教育重塑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关注智能素养的培育,并从课程、学生、教师三方面变革传统教育范式。同时,由于智能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劳动教育仍需培育人不可替代的劳动能力,明确技术为人服务的主体价值,并在劳动中逐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此,既回应智能时代需求,又坚持教育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人工智能劳动劳动教育智能技术

    科学家精神融入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重逻辑

    胡夏杨佳邢晓沛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家精神是科学技术工作者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在理想追求和道德完善方面力求实现的最高境界,已积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培植科学家精神是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科学家精神融入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一是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利于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拔尖学生存在的素质弱项主要是内部动机不足,社会责任感、抗逆力水平和合作精神有待提升。科学家精神融入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抓手主要包括:内在动机的激发与创新奉献精神的培育;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培植;永不言败的抗压精神与心理调适能力的养成;协同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面对科技强国建设对英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激发主体意识、提升主导责任、完善环境支持可促进科学家精神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稳步提升其质量和效益。

    科学家精神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