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建筑
当代建筑
当代建筑/Journal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建筑中的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

    张鹏举
    4-5页

    文化类建筑的在地性思考

    6-12页

    建筑的文化属性和广义韧性建筑

    胡越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态势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本文试图将文化因素纳入广义韧性建筑研究中,通过彰显建筑的文化属性,使人们"珍惜"它,从而变相地强化其应变能力,实现节能减排,走最广泛的绿色可持续建筑设计之路.

    文化属性广义韧性节能减排适变能力

    面向地域现实的当代新蒙地文化建筑研究

    张思慧张鹏举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蒙地文化建筑的特殊性出发,通过对内蒙古地区传统营建智慧的探索,提取出由"内在"的地理文化,以及"外在"的日常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面向现实的地域建筑特质.以此为基础,结合具体的在地实践项目,对当下内蒙古地区文化建筑中多维平衡的设计策略进行总结.

    文化建筑地域建筑设计策略

    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感

    李保峰李亚楠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感是永恒的话题.本文从地域性与行政区划、过去式与现在式、逻辑学上的排他性、以历史的眼光理解传统建筑形态的必然性和优点的相对性、回归设计的基本问题等5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传统、地域及当代建筑的理解,提出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过去的成就、合乎逻辑地总结地域传统、创造属于当代的建筑、关注建筑学的基本问题等观点.本文反对东施效颦式地"继承"传统,呼唤"诚实"的建造,鼓励从传统建筑的原型中挖掘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借鉴价值.

    文化建筑地域性时代感排他性设计的基本问题

    具身智能建造——"数字工匠"视角下的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顾思佳王世同袁烽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工具的介入正在重塑传统建筑文化.智能设计算法和数字建造工具的进步预示着具身智能建造时代的到来.回归当下,智能建造的主体正处于从人到机器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数字工匠"以人机共生的模式对建造过程中的"身体"进行增强,塑造当代的具身智能建造主体.这种人机共生模式的机制如何?它又会带来怎样的建筑结果?文章聚焦"数字工匠"概念,从感知力、思考力和实现力三个方面,结合性能化设计、机器人建造等案例,探讨人机协作下的具身智能建造方式,以及对传统建筑中空间、形式、材料的影响.

    具身智能数字工匠人机协作机器人建造性能化设计

    基于"文绿一体"理念的文化建筑设计实践

    吕成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智慧,满足建筑地域性表达要求的同时,应采取先进的绿色建造技术,通过"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建筑主导型设计策略,将建筑的绿色设计技术融入建筑的文脉营造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创作实践,探讨新时代下文化建筑的传承创新路径.

    文绿一体传统建筑智慧绿色建筑设计

    我国文化建筑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薛名辉叶蔓菲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文化建筑建设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城乡差异大、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阻碍其发展的问题.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60—2024年文化建筑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并进一步对文化建筑研究进行阶段性特征解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试图把握国内文化建筑研究热点和建设发展趋势,为后续文化建筑的研究、策划、设计与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文化建筑文献研究发展趋势CiteSpace

    装配建造模式下文化建筑的本土性实践探索——以酉阳四馆、徐州儿童友好中心为例

    付轶飞毕懋阳关飞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建筑作为文化重要的物质化显现结果,承载着诸多非物质意涵."本土性"则是阐述文化建筑各类意涵属性的根本,其多元化的特质决定了文化建筑对空间和形制的多样性要求.因此,文化建筑内装配式应用的范围十分有限.本文以"本土设计"策略为触媒,以酉阳四馆、徐州儿童友好中心为例,讨论装配建造模式下文化建筑的"本土性"建构过程.

    装配式文化建筑本土性

    历史街区的文化重塑——以文殊坊一体化项目实践为例

    高锐尹喆杨艳梅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文殊坊一体化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依托文化本底,聚焦文化脉络、空间场景和业态运营的活力再生,对地域文化与空间整合、历史保护与有机更新、街巷脉络与空间格局、传统形制与现代空间、商业运营与场景营造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并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及规划设计总结经验,提出策略与建议.

    地域重塑新旧共生活力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