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豆新品种黑农84品质性状的环境稳定性分析

    王婉刘鑫磊孙君明栾晓燕...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黑农84的品质稳定性,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分析了黑农84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的品质性状变异。结果显示:黑农84是具备高蛋白、低脂肪、高亚麻酸、高异黄酮、高蔗糖和低水苏糖特性的优质功能型品种。在检测的27个品质性状中,16个性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蛋脂总量,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维生素E含量,水溶性糖,γ-维生素E,δ-维生素E,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水苏糖含量)的变异系数小于10%,较为稳定。两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分别为1。08~1。98和1。07~1。73,平均值分别为1。62和1。59,其中α-大豆苷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98和1。73),棉子糖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小(1。08和1。07)。黑农84品质性状聚类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中蛋白质和α-维生素E含量较高,脂肪和异黄酮含量较低;第二类中大豆苷、m-大豆苷、α-大豆苷和m-染料木苷含量较低。黑农84优质性状的环境稳定性为该品种的遗传育种和加工应用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黑农84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环境稳定性

    代表性春大豆种质资源叶片蔗糖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王象然张大勇郑伟张振宇...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蔗糖是植物糖类源库运输的主要形式,是植物生长中重要的能源物质。本研究利用196份已重测序的国内外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该群体苗期叶片蔗糖含量,结合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根据阈值筛选得到5个显著相关SNP位点,分别位于第15和20号染色体上,且在SNP位点上下游各100 kb搜索到27个相关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功能注释,筛选得到5个可能与大豆叶片蔗糖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并通过相对表达量分析鉴定得到Glyma。15G023800、Glyma。15G024000、Glyma。15G024600共3个与大豆叶片蔗糖含量相关基因。研究结果为探究大豆叶片蔗糖含量遗传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大豆叶片蔗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大豆GmNF-YA13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鉴定

    刘灿于月华倪志勇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GmNF-YA13蛋白是一个核转录因子Y(NF-Y),在干旱和高盐响应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其抗旱和耐盐的作用机理,寻找GmNF-YA13的互作蛋白,构建pGBKT7-GmNF-YA13诱饵载体,采用酵母双杂交筛选大豆酵母文库,并进行X-α-gal染色验证。结果显示:酵母双杂交获得85个阳性克隆,测序分析后得到36个候选的互作蛋白。功能预测显示互作蛋白主要参与生长发育、胁迫响应、能量代谢、转录调控和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选择GmUVR8、GmCML41、GmFbox13 和 GmFBA 与诱饵 pGBKT7-GmNF-YA13 进行一对一验证,只有 GmFBA 能与 GmNF-YA13发生相互作用,预示GmNF-YA13功能的发挥需要GmFBA的参与。该结果可为NF-YA抗逆分子网络的研究提供基础。

    核转录因子GmNF-YA13酵母双杂交互作蛋白

    耐盐转基因大豆事件AtARA6-A001外源插入片段侧翼序列及其应用

    孙星邈侯云龙王英哲关诗宇...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基因大豆AtARA6-A001事件采用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法获得,其受体为沈农9号,具有耐盐特性,目前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为明确该转基因大豆材料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基因检测方法,推进该转基因事件生物安全评价工作。本研究以转基因大豆AtARA6-A001为研究对象,利用Southern杂交方法及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鉴定了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及插入位点的位置和方向。同时利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外源T-DNA的左右侧翼序列,并基于左右旁侧序列,建立了转AtARA6基因耐盐大豆A001事件的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此方法能特异性检测转基因大豆植株AtARA6-A001根、茎、叶、花和种子样品,并且能够特异性识别转基因大豆事件的身份,这为后续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的检测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大豆转基因侧翼序列重测序定性PCR检测

    两个杂交饲用大豆的根瘤菌生物功能与共生匹配性

    李舒宁王明玖杜雨芊刘嘉伟...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交饲用大豆根瘤菌具有潜在的生物功能和共生匹配性,为综合评价并筛选出最具匹配性的菌株,以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杂交后代品种"蒙农S006饲用大豆"(简称S006)和品系"8-4-1棕"(简称8-4-1)为材料,在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试验种植区,于分枝期对根瘤菌进行分离纯化,经BOX-PCR分类与16S rDNA扩增测序鉴定,共得到14株根瘤菌,分别予以命名,归属于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根菌属(Rhizobium)和新根瘤菌属(Neorhizobium)。采用溶磷圈法、钼锑抗比色法和Salkowski比色法对所得菌株进行溶磷能力和生长素分泌能力测定,表明14株根瘤菌均具有溶磷能力和生长素分泌能力。其中,溶磷能力最强的菌株是Z8,溶磷量为4。55 mg·L-1;生长素分泌最高的菌株是S133,分泌量为224。16 mg·L-1。在室内盆栽条件下,将所得菌株分别与试验材料进行接种,观测其共生匹配状况,以不接菌为对照。接种根瘤菌25 d后,对杂交饲用大豆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株高、根瘤数、根瘤鲜重、叶片数、固氮酶活性和植株全氮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S006共生匹配效果排序前三的菌株是Z8、Z2和S134;8-4-1排序前三的菌株是Z75、S134和Z2。本研究筛选出与2个杂交饲用大豆共生匹配效果优良的菌株。后期研究中可制成根瘤菌接种菌剂,在内蒙古地区推广种植2个杂交饲用大豆时进行接种,以充分发挥优良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减少化肥施用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菌种资源。

    根瘤菌溶磷性分泌生长素共生匹配

    皖豫高效抗逆大豆根瘤菌Y2-4的选育

    乔李锦姚莉徐冲卢一飞...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合安徽、河南两地的大豆高效抗逆根瘤菌,从安徽和河南两地选取7个采样点采集大豆根瘤并分离根瘤菌,通过系统发育分子鉴定、回接大豆筛选、抗逆境胁迫能力测定筛选高效抗逆大豆根瘤菌,并通过初步田间接种试验对其促生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621株大豆根瘤细菌,其中Sinorhizobium属菌株418株(67。3%),是该地区的优势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属菌株198株(31。9%),Rhizobium属菌株5株(0。8%,回接大豆不能结瘤)。筛选得到1株具有应用潜力的高效抗逆根瘤菌S。fredii Y2-4,与参比菌株CCBAU 45436相比,Y2-4菌株接种的大豆叶绿素含量、根瘤数、地上干重分别提高了 1。8%、15。5%和9。8%,且在3%NaCl盐胁迫及38 ℃高温胁迫条件下仍具有生长能力。田间接种试验结果显示,在全氮(225 kg·hm-2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5∶15∶15)、减氮26。6%(225 kg·hm-2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1∶15∶15)、不施氮(225 kg·hm-2复合肥,氮磷钾比例0∶15∶15)3种氮肥水平下接种Y2-4菌株均可以提高大豆产量,"减氮26。6%+接种Y2-4"处理较"全氮+不接种"处理条件下,大豆产量增加了 25。5%。综上所述,Y2-4菌株可以作为皖豫两省部分地区的大豆高效抗逆根瘤菌接种菌株进行推广应用。

    大豆根瘤菌共生高效固氮胁迫产量

    化肥配施复合微生物肥对大豆养分积累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傅晨野李多滕思远金喜军...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东北北部地区复合微生物肥对大豆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两年选用金源55(P1)及克山1号(P2)作为供试大豆品种,设置常规施肥CK(T1)、50%氮肥+复合微生物肥(T2)、无氮肥+复合微生物肥(T3)共3个处理。对比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不同时期干物质量、养分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提高了大豆对氮、磷、钾的养分吸收量,两个品种中都以T2处理养分利用效率最高。复合微生物肥替代化肥处理(T2、T3)使大豆的蛋白质品质有显著提升,但对大豆脂肪含量有明显抑制效果,其中T1处理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2和T3处理。2021年,在金源55(P1)中,T2处理大豆产量较T1提高了 13。02%,T3处理大豆产量较T1降低了 9。34%。在克山1号(P2)中,T2处理大豆产量较T1提高了 5。34%,T3处理大豆产量较T1降低了 9。26%。2022年,金源55(P1)T2处理大豆产量较T1提高了 12。60%,T3处理大豆产量较T1降低了 17。23%。克山1号(P2)T2处理大豆产量较T1提高了 20。43%,T3处理大豆产量较T1降低了 11。41%。综上所述,两年试验表明,大豆产量与品种选用相关性较低,与施肥梯度相关性较高,大豆产量大小取决于复合微生物肥的施用量,在低量复合微生物肥施用条件下,化肥作用比较显著,反之化肥作用下降。本研究为大豆种植中复合微生物肥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大豆复合微生物肥养分积累量产量品质

    花期和鼓粒期低温胁迫对大豆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黄深富郑殿峰项洪涛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花期和鼓粒期低温胁迫对大豆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讨大豆在不同时期遭遇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及恢复效应,以合丰50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花期自然环境温度处理(T1)、花期低温处理(T2)、鼓粒期自然环境温度处理(T3)、鼓粒期低温处理(T4),低温处理持续时间为4 d,胁迫结束后进行为期4 d的复温处理,分析不同时期低温胁迫(15 ℃)对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和鼓粒期低温处理均显著降低大豆的产量,在低温处理1 d和4 d后,花期分别减产15。96%和36。64%,鼓粒期分别减产24。06%和50。56%。花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大豆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鼓粒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大豆百粒重。在低温处理期间,随着低温持续时间延长,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下降趋势,在恢复期间有所缓解但均未达到对照水平。由此可见,低温胁迫加剧大豆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大豆植株可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调节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低温胁迫。花期低温胁迫主要通过减少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显著降低大豆产量,鼓粒期遭受低温胁迫主要抑制了大豆灌浆结实过程从而导致产量降低。

    低温胁迫大豆花期鼓粒期生理特性产量

    不同种类海藻多糖对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的促进作用

    邹平杨霞于喆妍马斯琦...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并确定能够显著提高大豆抗盐性的海藻多糖种类,本研究以大豆品种中黄13为供试材料,在大豆两片真叶完全展开后,用100 mmol·L-1 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通过对大豆叶片喷施0。1%的海藻多糖溶液,比较分析不同种类海藻多糖对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状况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大豆幼苗遭受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生长受到抑制。施用不同种类的海藻多糖能够不同程度缓解盐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的抑制。相较于盐胁迫组,喷施岩藻多糖LT使大豆幼苗株高提高17。86%,根长提高12。37%,根干重提高35。71%;施用不同种类的海藻多糖还能够不同程度增加叶绿素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质膜保护能力。综上,不同种类海藻多糖均能提高大豆幼苗的抗盐能力,其中岩藻多糖比褐藻酸钠和浒苔多糖对大豆幼苗的抗盐性的促进作用更强。

    大豆盐胁迫海藻多糖岩藻多糖

    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大豆苗期生长的影响

    任晓旭应武黄雨晴徐盛春...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免疫诱抗剂具有诱导植物抗性和促进生长的作用,为比较8个不同植物免疫诱抗剂处理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以浙鲜19为试验材料,对大豆幼苗的出苗率、株高、根长、叶长、叶宽、生物量等生物性状及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等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免疫诱抗剂处理对大豆幼苗的生长表现各异,喷施海藻肥处理(HZF)可以增加出苗率、株高、鲜重生物量等指标,保康灵(BKL-2)处理对干重生物量的提高最为显著,达到1。91 g,喷施芸苔素内酯处理(YCS)可以明显增加大豆叶片SPAD值。所有处理中BKL-2处理的PPO和PAL活性相对于CK均有提高,分别提高41。18%和16。14%。BKL-2处理浓度4 g·L-1的效果优于2和6 g·L-1。BKL-2、HZF和MLT处理对大豆幼苗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建议可在大豆生产上应用。

    植物免疫诱抗剂大豆生物量促生长抗性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