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方大豆种质种子耐浸水能力鉴定与分析

    陈文杰陈渊韦清源郭小红...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比较南方不同大豆种质的耐浸水能力,为大豆种子耐浸水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模拟田间渍害条件,对200份来自湖南等7省的南方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浸水处理120 h,然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记录各种质浸泡液电导率(CON120)、发芽势(GPP)、轻微损伤苗率(SISP)、发芽率(GP)和正常苗率(NSP).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指标法建立大豆种质耐浸水综合得分公式,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耐浸水关键指标,并建立耐浸水能力预测回归方程,计算各种质耐浸水能力值.研究结果表明:浸水处理后,200份南方大豆种质资源的CON120、GPP、SISP、GP、NSP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提取两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4.03%和21.46%,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CON120、SISP、GP、NSP 4个耐浸水关键指标.不同来源地的大豆种质耐浸水能力存在差异,海南和广西大豆种质的综合耐浸水平均值较高,U值分别为0.885和0.748.综合指标法鉴定出ZDD16876等15份耐浸水能力强的大豆种质,来自广西、广东和湖南的大豆种质分别占40.00%、20.00%和20.00%.地方品种中,广东耐浸水种质比率高,广西次之,育成品种(品系)中,海南耐浸水种质比率最高.鉴定出的耐浸水种质将为今后大豆耐浸水育种提供材料基础.

    南方大豆种质资源种子耐浸水鉴定

    东北春大豆60Co-γ辐射和EMS诱变的突变特点分析

    薛永国刘鑫磊唐晓飞曹旦...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比不同品种、不同诱变方法和剂量的诱变效果,以便给大豆诱变育种和突变体库构建提供有效途径,对4个东北春大豆品种黑农48、黑农84、绥农52和绥农42进行60 Co-γ辐射和甲基磺酸乙酯(EMS)的诱变处理,调查分析其M1和M2代出苗率、成株率、不育性、蛋白、脂肪及其它农艺性状.研究发现各品种对不同诱变方法反应敏感度不同,黑农48对辐射诱变敏感度高,黑农84、绥农52和绥农42对化学诱变敏感度高.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M1代均会对各品种不同性状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多数由生理伤害造成.两种诱变方式对品种诱变影响各具特点,辐射诱变具有明显的苗后致死性,而且对不育性影响更明显;化学诱变更温和,M1代成株率更高.两种诱变M2代的出苗率、成株率、不育性、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及其它农艺性状趋于相同,但辐射诱变在叶型、分枝、黄化株、育性等方面的突变率比化学诱变高,这些变化特点的研究可为诱变育种或者构建突变体库提供基础依据.

    大豆60Co-γ辐射甲基磺酸乙酯分离世代突变

    牡试6号的遗传解析及增产潜势研究

    孙晓环王燕平宗春美白艳凤...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黑龙江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解析及增产潜势规律,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选育的大豆品种牡试6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品种的亲本血缘特点和遗传贡献率分析.结果 表明:牡试6号是通过四粒黄细胞质遗传的,具体选育过程: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克交5501-3→绥农3号→绥农4号→绥81-242→黑农40→黑农48→牡试6号.细胞核由祖先亲本ZYD355野生豆、十胜长叶、嫩78631-5、四粒黄、金元、五顶珠、白眉、克山四粒荚、平地黄、Amsoy、Anoka、小粒黄、永丰豆、通州小黄豆、熊岳小黄豆、佳木斯突荚子、柳叶齐和东农20共同提供,核遗传贡献率分别是:25.00%、18.74%、12.50%、6.58%、6.58%、6.25%、3.14%、3.14%、3.14%、3.13%、3.13%、1.95%、1.56%、1.56%、1.19%、0.98%、0.78%、0.39%.牡试6号高度聚合了东北大豆核心种质的优良基因,经过大豆杂交重组基因,具有高产高蛋白的遗传基础潜力,其遗传解析及增产潜势的研究能够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大豆牡试6号遗传贡献率遗传解析增产潜势

    基于图像识别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大豆优良籽粒筛选研究

    朱荣胜闫学慧陈庆山
    18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通过籽粒图像识别方法对大豆籽粒的品质进行快速、准确检测,以大豆正常品质籽粒及非正常品质籽粒的分类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豆优良籽粒图像筛选分类识别方法.建立大豆籽粒品质数据集,设计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大豆籽粒图像特征.为提高分类准确率和实时性,从设计选择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减小过拟合、加快训练收敛速度、增强网络的鲁棒性等方面对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优化,最终选择含有4个卷积层、4个池化层、2个全连接层的6层卷积神经网络,采用L2正则化和小批量训练学习方法对网络进行优化训练测试.将结果与传统机器学习分类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卷积神经网络对大豆籽粒品质分类的准确率达到98.8%,平均检测一幅大豆单籽粒图像的时间为2.96 ms,可为大豆籽粒品质划分提供重要参考.

    大豆籽粒品质图像处理分类识别卷积神经网络

    不同施氮条件下大豆形态与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苏代群张楷歆李文霞宁海龙...
    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形态与产量相关性状是重要的育种目标,对于不同施氮条件有不同的生态类型.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大豆形态与产量相关性状的QTL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由大豆杂交组合东农L13×合农60的RIL群体(156个株系)为遗传材料,在3个不同地点采用正常施氮与不施氮处理,利用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进行QTL定位.结果 表明:两亲本在各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RIL群体符合正态分布,满足数量性状遗传特征,QTL分析共检测到71个调控相关性状的QTL,解释了3.88% ~41.12%的表型变异.有6个QTL可在正常施氮肥和不施用氮肥条件下检测到,有29个QTL可在不施氮肥条件下检测到,42个QTL可在施氮肥条件下检测到.检测到调控相关性状的QTL中有45个是本研究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将为大豆氮肥适应生态类型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大豆氮肥形态性状产量相关性状QTL分析

    大豆不育系内源激素及基因表达与衰老的关系

    何德鑫李志刚赵丽梅迟晓雪...
    205-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豆不育系产生持绿现象的原因,选用异交结实率不同的大豆不育系和配套保持系为材料,通过测量鼓粒期大豆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含量以及调控衰老相关基因GmSARK、GmCYN1和GmSGR1的相对表达量,分析植物内源激素和基因表达与衰老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不育系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于其同型保持系;脱落酸含量、GmSARK、GmSGR1、GmCYN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其同型保持系;生长素、乙烯含量与其同型保持系间无显著性差异.大豆不育系与其同型保持系脱落酸、乙烯和细胞分裂素共同调节大豆衰老基因的表达程度,进而影响大豆衰老,是引起大豆不育系持绿现象的部分原因.

    大豆不育系内源激素基因持绿

    转基因大豆MON87701品系qPCR和3D-d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温洪涛杨洋丁一佳张晓磊...
    212-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基因大豆MON87701是由孟山都公司研发的商业化抗虫大豆品系,目前已在17个国家广泛应用.为建立适用于MON87701大豆的高效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ive PCR,qPCR)和芯片式数字PCR(3D digital PCR,3D-dPCR)平台,对44种不同转基因材料进行测试,建立双重定量检测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只在转基因大豆MON87701样品中获得了阳性结果,证实该方法中引物和探针组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进一步对2%、0.9%、0.09%和0.02%不同含量的MON87701转基因大豆进行定量测试,建立的qPCR和3D-dPCR两种方法的定量限均达到0.09%,检出限均达到0.02%,两者并无明显差别,但由于3D-dPCR和qPCR相比不需要标准物质制作标准曲线,并且对DNA提取质量要求更低,因此使用起来更加便捷高效,为转基因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转基因大豆MON87701定量检测qPCR3D-dPCR

    转hrpZPsta大豆株系的分子检测和抗性分析

    冀采凤邵瑞超仉祺周靖萱...
    220-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转基因大豆株系JN27-119-21后代中hrpZPsta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检测JN27-119-21后代的抗病能力,从而为培育抗疫霉根腐病的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以转hrPsta基因大豆株系JN27-119-21的T7、T8代为供试材料,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下胚轴侵染法鉴定转基因株系后代抗疫霉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外源hrpZPsta基因在高世代转基因株系中能够稳定遗传,hrpZPsta基因已被成功整合到大豆受体吉农27的基因组中,且整合方式为单拷贝,整合位点不同.hrpZPsta基因在转化株系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T7代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77,1.336和7.734,T8代平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612、1.746和8.627,2个世代相对表达量水平均为叶>根>茎.转基因株系后代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级别为抗性,而受体株系为中抗,抗病能力明显提高.

    大豆JN27-119-21疫霉根腐病hrpZPsta基因抗病性

    播期对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高永刚高明杨晓强刘丹...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播期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中熟型大豆黑农48为试材,依托2017年哈尔滨农试站3个播期试验,分析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光合参数、气象和产量数据.结果 表明:(1)不同播期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差异显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适播比早播、晚播有所增加,Pn、Tr和WU适播比早播、晚播分别提高14.86%和15.67%、1.06%和1.35%、14.37%和14.83%;叶片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叶绿素含量(SPAD)随着播期推迟变化不同,与适播相比,早播、晚播条件下Gs变化幅度分别为17.72%和-20.35%、Ci变化幅度分别为9.53%和3.72%,随着播期推迟Gs呈降低趋势,而Ci呈先降后增变化;而在鼓粒期随着播期推迟SPAD降低.(2)光合参数间的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影响大豆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形成.Pn与Tr、WUE、光合有效辐射(PAR)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i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逐日气温(Ta)与Tr、Gs与Ci分别存在显著、极显著正相关,Ta、Gs分别通过影响蒸散和Ci起间接作用,在大豆生殖生长期,气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水分是影响Pn的主要气象因素.(3)适播有较高的Pn、WUE、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转化率,适时播期可充分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促进光合效率,大豆产量增加明显.

    播期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光合特性产量影响

    炭基肥与调亏灌溉对大豆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姜雪王丽学戴皖宁栾永鹏...
    23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棕壤土环境下适宜大豆生长的炭基肥施肥量和调亏灌溉程度,在盆栽条件下,设置4种不同水平的炭基肥施用量,并于大豆开花期进行调亏灌溉与炭基肥互作,分析炭基肥施肥量和调亏灌溉程度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大豆株高、干物质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轻度调亏BF2W2处理下,施加300 kg·hm-2炭基肥对株高的补偿作用较其它处理增长幅度最大,为19.53%;施加600 kg· hm-2炭基肥和轻度调亏灌溉互作可以促进大豆地上部干重,较对照处理增加68.59%,根干重则在600 kg·hm-2时出现峰值,根冠比整体表现为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该组合模式有利于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大豆的产量为每盆89.58 g,较产量最低处理增产51.16%,该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比最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5.07%.此种组合模式下的炭基肥施用量和调亏灌溉程度可以为该环境下的大豆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炭基肥调亏灌溉东北大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