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源褪黑素缓解干旱胁迫对春大豆苗期影响的生理调控效应

    张明聪何松榆秦彬金喜军...
    742-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春大豆的缓解作用,以绥农2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PEG6000引起的水分渗透势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和根施褪黑素对苗期春大豆的生理调控效应.结果 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b、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提高了相对电导率、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 O2)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了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强了抗氧化剂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褪黑素,与干旱处理相比,大豆光合色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光合速率、抗氧化剂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而O2-、H2O2、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显著降低.结果 表明外源褪黑素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大豆苗期相关生理指标的不利影响,提高大豆幼苗耐旱性,其中根施褪黑素处理好于叶面喷施处理.

    干旱胁迫褪黑素大豆苗期生理调控

    基于嫁接技术评价不同耐旱型大豆根系对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李盛有孙旭刚王昌陵曹永强...
    751-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不同耐旱型根系的生理特征及其对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从而为大豆根系改良和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嫁接技术,以干旱敏感型品种辽豆21作为共同接穗,分别与22份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砧木嫁接,评价22份根系对植株抗旱性的贡献能力.采用盆栽试验,在结荚期设置正常供水(80%田间持水量)和干旱胁迫(50%田间持水量)处理,控水后15 d测定根系生理性状,成熟期根据产量性状计算各嫁接植株的耐旱隶属函数值.结果 表明:不同嫁接植株的耐早隶属函数值为0.23~0.84,根据聚类分析将22个品种砧木分别划分为6个干旱敏感型、10个中间型和6个耐旱型.正常供水条件下,不同类耐旱型砧木的根系伤流液重量和根系活力无显著差异,但干旱胁迫下表现为:耐旱型>中间型>干旱敏感型.干旱胁迫下,嫁接干旱敏感型砧木的大豆植株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下降幅度最大,而嫁接耐旱型砧木的大豆植株则仍能维持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由此说明,干旱下耐旱型根系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从而能够提高大豆植株的抗旱性.

    大豆嫁接根系抗旱性光合能力

    基于SPI指数的黑龙江省近46年大豆生长季干旱特征评估

    朱海霞李秀芬殷世平赵慧颖...
    758-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黑龙江省76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6年大豆生长季,播种、苗期、开花结荚和鼓粒阶段中度以上干旱的时空分布.结果 表明:46年间西部干旱趋势总体增强,但近10年大豆播种期和苗期干旱程度明显减弱,东部干旱趋势总体减弱.大豆各生育阶段干旱区域总体缩小,以播种阶段最明显.46年中,在大豆各个生育阶段约50%的年份、总计约42年出现了局域性、区域性或全区域中度以上干旱,其中1975、1976、1977、1979、1982、2000、2001、2003、2004和2007年为区域性或全区域重度以上干旱,1977、1982和2003年为全区域特旱.大豆各生育阶段中度以上干旱有联发性特点,约有18年出现了联发2个或2个以上生育阶段的局域性、区域性干旱,其中1975和1999年甚至达到了联发3个发育阶段的区域性中度以上干旱.黑龙江省中度以上干旱的出现年份也有连发性特点,如大豆播种、出苗和开花结荚阶段,约2~3年连发.大豆各生育阶段,尤其是苗期阶段出现范围大、程度重的干旱时段多集中于1970s和2000s,近6年中开花结荚阶段的干旱趋势增强.

    干旱标准化降水指数大豆联发

    Sinorhizobiumfredii S15阻控大豆吸收镉、铅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张静张亚见周倩倩盛下放...
    767-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根瘤菌与大豆相互作用对大豆吸收重金属的影响,利用砂培试验,研究Sinorhizobiumfredii S15阻控大豆吸收Cd、Pb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与对照相比,S15菌株显著降低了大豆根部和地上部的Cd(40%和42%)、Pb(21%和24%)含量.S15菌株能够在大豆根部定殖,增加大豆的生物量,降低根部Cd(40%)和Pb(21%)的富集系数;接菌处理增加了Cd、Pb胁迫下大豆根部和地上部的磷(12%~ 24%)、硝态氮(29% ~ 81%)的含量,Cd、Pb胁迫下降低大豆根部MDA(27%和19%)含量,提高Cd胁迫下SOD(69%)、POD(29%)、CAT(52%)的活性以及Pb胁迫下SOD (62%)的活性;促进了大豆根部Cd或Pb从迁移能力较强的形态向迁移能力较弱的形态转变,限制Cd或Pb在大豆体内的移动,减轻了Cd或Pb的毒害作用.Sinorhizobiumfredii S15能够阻控大豆吸收重金属,具有保障大豆安全生产的潜力.

    根瘤菌大豆重金属含量抗氧化酶

    控释肥施用方式对黄淮海大豆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朝伟杜祥备韦志于国宜...
    775-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中施肥粗放和效益较低的问题,以皖豆37和中黄13大豆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的专用控释肥和常规肥料配合施用方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生物量积累分配、冠层光能截获、叶片SPAD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控释肥较常规肥料增产3.0% ~8.8%,控释肥+常规肥配施处理较控释肥处理增产2.5%~5.6%,50%控释肥+50%常规肥配合处理产量最高.产量构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粒数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导因素.控释肥+常规肥配施处理大豆叶片的SPAD和冠层光能截获率在整个生育期处于较高水平,生产生物量高,最终增产.控释肥+常规肥处理相比常规肥处理增收1 212.1 ~1 396.9元·hm-2,50%控释肥+50%常规肥配施处理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研究明确了新型大豆专用控释肥在黄淮地区大豆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及合理的施用方式,可为大豆生产中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大豆黄淮海控释肥产量效益

    82%嗪·异丙甲·滴辛酯乳油在大豆上残留的检测方法及膳食风险评估

    陈国峰李雪茹刘峰张晓波...
    781-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异丙甲草胺、嗪草酮和2,4-滴异辛酯的复配农药82%嗪·异丙甲·滴辛酯乳油在大豆生产上的安全性,本研究使用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气相色谱对大豆、青豆、大豆秸秆和青豆秸秆中的异丙甲草胺、嗪草酮和2,4-滴异辛酯及其中间代谢物2,4-滴进行定量测定.并依据国家估算的每日摄入量与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评估这些农药的风险系数.结果 表明:异丙甲草胺、嗪草酮、2,4-滴异辛酯及2,4-滴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2.3%~105.7%,相对标准偏差为0.9% ~14.0%;4种除草剂成分在大豆和青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2,0.005,0.005和0.005 mg· kg-1,在大豆秸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4 mg·kg-1,在青豆秸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2 mg· kg-1.该方法可应用于测定大豆田间试验样品中异丙甲草胺、嗪草酮、2,4-滴异辛酯及2,4-滴的含量.良好农业规范条件下,大豆、青豆、大豆秸秆和青豆秸秆中的异丙甲草胺、嗪草酮、2,4-滴异辛酯和2,4-滴最终残留量均未检出.普通人群异丙甲草胺、嗪草酮和2,4-滴异辛酯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分别为0.083 73,0.011 6和0.279 5 mg·(kg bw)-1,风险系数分别为1.33%、1.41%和44.36%,这表明在良好农业规范条件下以2 460 g a.i.hm-2用量浓度施用3种除草剂复合的82%嗪·异丙甲·滴辛酯乳油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较低.

    大豆残留膳食风险评估异丙甲草胺嗪草酮2,4-滴异辛酯

    两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对大豆蚜三种解毒酶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鲁冰瑜李双宇董爽杨洪佳...
    790-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吡虫啉和印楝素对大豆蚜的亚致死效应,用带虫浸叶法处理大豆蚜成蚜,计算杀虫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及LC10、LC20和LC40浓度,并测定不同亚致死浓度处理不同时间3种主要解毒酶的活性及蛋白含量.结果 表明:吡虫啉的毒力方程为y=1.1784x+10.7023,印楝素的毒力方程为y=1.6323x+10.881 5.吡虫啉处理后,对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先抑制、后诱导,其中LC20处理的诱导作用最强;对羧酸酯酶(CES)主要为抑制作用;LC10处理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诱导作用最强.印楝素对3种酶主要为抑制作用,仅在24 h后对MFO和CES表现为诱导作用.吡虫啉处理1h后,大豆蚜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印楝素处理的蛋白含量在1h时均显著高于CK,LC20处理的蛋白含量最高,表现为随药剂浓度升高而先升后降.结果 表明,大豆蚜代谢毗虫啉过程中,MFO和GST可能发挥主要作用,CES作用不明显;大豆蚜代谢印楝素时,MFO和CES可能对低浓度(LC10)处理有一定作用,GST的作用不大.2种药剂处理的大豆蚜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处理1h时较高.

    大豆蚜吡虫啉印楝素解毒酶亚致死效应蛋白含量

    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E提高衰老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比较

    刘思彤刘亚辉尹学哲金明...
    797-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E对衰老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作用,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方法制备衰老模型小鼠,设置正常组、衰老模型组、维生素E组及大豆异黄酮组处理,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比色法检测小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单胺氧化酶(MAO)、ATP酶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显示:衰老模型小鼠在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E的作用下,血清8-OHdG含量均显著降低;肝组织中SOD、GSH-Px、CAT及线粒体ATP酶的活性均升高,MDA的含量及MAO的活性均显著降低;肝脏Nr2和HO-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表明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E均可缓解衰老模型小鼠肝组织病变.除SOD、MAO活性及MDA含量,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E组间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维生素E抗氧化能力强于大豆异黄酮,二者抗氧化机制可能与Nrf2和HO-1调控有关.

    大豆异黄酮抗衰老抗氧化能力D-半乳糖

    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叶文武郑小波王源超
    804-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中普遍发生且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而病原菌种类复杂、抗病资源缺乏鉴定与合理利用、田间防控技术不成熟是该病防控过程中所面临的3个关键问题.为促进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本研究综述病害诊断与监测、抗病品种鉴定与利用、药剂防控等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技术模式在生产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病害防控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开展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借鉴.

    大豆根腐病卵菌与真菌病原检测抗病性种子杀菌剂处理

    国审抗病优质高产鲜食大豆新品种南农46

    李凯盖钧镒孙长美智海剑...
    810-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农46是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以新六青为母本、南春20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抗病优质高产鲜食夏大豆新品种.2016-2017年参加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鲜荚产量12 266 kg·hm-2,较对照衢鲜3号增产8.31%.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2 092 kg·hm-2,较对照衢鲜3号增产9.34%.南农46口感香甜柔糯,A级.人工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株系分别表现抗病和中抗;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生理小种Race1、PsMC1及Ps41-1均表现抗病;对炭疽病福建分离物表现中感.该品种丰产和稳产性均较好,抗倒伏,籽粒较大,落叶性好,鲜荚翠绿,为双青鲜食大豆品种.于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90030),同年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申请号:20191002355).适宜在上海、江苏、浙江、四川南充、江西南昌地区鲜食夏播种植.

    鲜食大豆抗病新品种南农46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