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医学
当代医学

旬刊

1009-4393

edit@seeingmedia.com

010-84280076-871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8号楼3层8308室

当代医学/Journal Contemporary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对ICU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预后影响

    胡君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肠内营养ICU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将近5年本院ICU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常规组,各34例.观察组接受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常规组接受常规肠内营养,比较两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炎症因子水平、APACHEⅡ评分与CT评分、感染与并发症发生、ICU入住天数、住院周期与医疗费用.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Alb、PA、TRF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ALT、AST、hs-CRP、TNF-α、IL-1β、IL-6与IL-8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及CT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感染率5.88%,并发症发生率17.65%和死亡率2.94%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6.47%、41.18%、17.65%(P<0.05);观察组的ICU入住天数、住院周期及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 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可纠正机体营养失衡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临床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能缩短治疗时间、节省治疗费用,借鉴意义重大.

    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急性胰腺炎免疫功能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原因和预后分析

    王福成聂芳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原因和预后.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法的原则选用在本院接受慢性肝衰竭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析慢性肝衰竭患者具体的发病原因,同时根据全部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进行分组探析,将48例存活的患者归入观察组,而32例死亡的患者纳进对照组,分析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为71.25%,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病率为8.75%,酒精性肝病发病率为11.25%,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率为2.50%,其他因素的发病率为6.25%.由此可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发病的3个主要因素;对照组年龄≥50岁、肝硬化、肝性脑病等患者的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原因的主要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史两个因素,而能够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干扰的主要有年龄50岁以上、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合并肝性脑病、肝硬化基础、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多种因素.

    慢性肝衰竭发病原因预后影响因素

    关键接触点管理在改善住院患者就医体验中的应用

    郑丽霞杨清强龚娜王玉琼...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键接触点管理在改善住院患者就医体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723名住院患者进行关键接触点的调查,提取患者认为的关键接触点,建立关键点服务标准流程,指导护士临床工作.结果 应用关键接触点服务标准规范护理服务流程后,住院患者总体满意度及单项指标满意度均提升(P<0.05).结论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关键接触点管理,能规范护士行为,提升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

    关键接触点住院患者就医体验满意度

    自由体位提高自然分娩率以及降低剖宫产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梁桂霞王会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并分析自由体位提高自然分娩率以及降低剖宫产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在本院实施产前相关检查的产妇400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以往最常应用的卧位式分娩方式开展分娩过程,观察组则选用自由体位分娩方式开展分娩过程.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给予对应分娩处理后的自然分娩实现率及剖宫产率.结果 给予对应分娩处理后,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实现率为87.0%,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65.0%,提升趋势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为13.0%,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35.0%,下降趋势显著(P<0.05).结论 对即将分娩的产妇采取自由体位分娩方式开展分娩过程,对产妇自然分娩实现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选择剖宫产方式的可能性,减少产后出血量,确保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自由体位自然分娩率剖宫产有效性

    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卞志方王刚刘丹丹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接诊子宫肌瘤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行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实验组42例行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肌瘤体积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肌瘤体积缩小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术后6个月,出现2例肌瘤消失(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实验组42例术后均有腹部疼痛,18例发热症状,18例患者阴道有红色黏液或者少量出血情况,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 采用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治疗效果确切,促使瘤体持续缩小,但必须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时给予对症处理,避免引起严重后果.

    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不同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复苏效果影响

    赵国印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通气方式不同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其中A组行常规气管插管,B组行喉罩+气管插管,C组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比较3组心肺复苏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水平.结果 B、C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分别为87.50%、95.00%,较A组显著提高(P<0.05);B组呼吸恢复时间(93.51±28.79)min、心博恢复时间(5.56±2.44)min与C组等临床相关指标水平均短于A组(P<0.05);A、B、C 3组PCO2、PO2复苏3 h后水平均优于复苏1 h后,且B复苏3 h后PCO2、PO2与C组均优于A组(P<0.05).结论 喉罩或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方式可有效促进心肺复苏效果提升,具推广价值.

    急诊心肺复苏通气方式复苏效果

    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对疾病控制率及中位生存期的影响分析

    龚星陈国庆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对疾病控制率及中位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对比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接收的6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资料予以研究,依据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各组31例,对照组行同步放、化疗治疗,实验组行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对比两组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实验组疾病控制率70.97%较之对照组更高(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更低(P<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时间(16.82±5.31)个月较之对照组更长;实验组1年、2年生存率(77.42%、41.94%)均较之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 NSCLC脑转移患者行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脑放疗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同步放、化疗疾病控制率中位生存期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李玉丽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磷酸肌酸钠联合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并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6例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与研究组(38例),前者为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磷酸肌酸钠,后者于前者基础上加以nCPAP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血清心肌酶指标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心率恢复时间(2.96±0.67)d、气促消失时间(1.85±0.39)d等均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O2、SaO2、PCO2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其中以研究组PO2(81.66±6.15)、SaO2(85.52±5.45)等改善幅度更大(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心肌酶各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较低(P<0.05),且以研究组AST(31.01±4.99)IU/L、LDH(55.71±12.59)IU/L等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 新生儿重症肺炎并心衰应用nCPAP及磷酸肌酸钠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助于新生儿预后质量提升,可推广.

    nCPAP磷酸肌酸钠重症肺炎心衰新生儿

    通腑合剂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

    何芝刘贵学唐情肖婉晴...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患者实施通腑合剂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150例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组(n=75)和干预组(n=75),对所有传统组患者实施常规缓泻剂麻仁软胶囊治疗,对所有干预组患者实施通腑合剂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高,干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首次排便大便干结、便意未尽、排便费时症状发生率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患者实施通腑合剂治疗效果优良.

    肛肠疾病术后便秘通腑合剂缓泻剂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张振宇黄元斌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X线、CT、MRI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8例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X线、CT、MRI检查,比较三种诊断结果.结果 CT、MRI的AS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91.84%、100.00%均比X线71.43%高,且MRI检出率100.00%比CT 91.84%高(P<0.05);在AS骶髂关节病变分级中,MRI的O级检出率7.14%均比X线0.00%、CT 0.00%高;CT、MRI的Ⅰ级(29.59%、34.69%)、检出率均比X线11.22%高(P<0.05);X线、CT、MRI的Ⅲ级(均为20.41%)、Ⅳ级(均为10.20%)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关节面异常表现中,CT、MRI的侵蚀检出率87.76%、94.90%均比X线67.35%高,CT、MRI的骨质囊变检出率72.45%、86.73%均比X线40.82%高,且MRI检出率比CT高;CT、MRI的间隙变窄(39.80%、39.80%)、软骨肿胀(16.34%、21.43%)检出率均比X线25.51%、0.00%高(P<0.05);X线、CT、MRI的间隙变宽(63.27%、69.39%、70.41%)、下骨质硬化(68.37%、73.47%、75.51%)检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差异.结论 X线、CT、MRI均能检出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其中X线是最为基础的检查手段,诊断价值有限;在分级、关节面表现诊断中,MRI的诊断效果最为显著,MRI能清楚检出骨质病变情况,其次是CT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