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医学
当代医学

旬刊

1009-4393

edit@seeingmedia.com

010-84280076-871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8号楼3层8308室

当代医学/Journal Contemporary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维生素C联合不同补铁剂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对比

    卢美娜朱贤洁
    16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维生素C联合不同补铁剂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采用维生素C联合右旋糖酐铁分散片治疗,B组采用维生素C联合蛋白琥珀酸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常规[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计数(Ret)]、铁代谢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HCT、Hb、RBC、Ret、SF、SI水平均高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维生素C联合蛋白琥珀酸铁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常规及铁代谢,且用药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缺铁性贫血蛋白琥珀酸铁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维生素C疗效安全性

    儿童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调查及防治体会

    刘佳
    16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儿童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于本疾控中心门诊部接种狂犬疫苗的1419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回顾性分析。收集接种儿童一般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干预措施和效果。结果 1419例接种儿童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共1362例,占比95。98%;发生不良反应57例,占比4。02%。其中单纯性发热乏力、头晕33例,采取物理降温及口服退烧药,体温均于24~72 h内恢复正常;注射局部肿胀、硬结17例,采取热湿敷,对红肿严重者将土豆片贴敷于肿胀局部,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过敏性皮疹或紫癜5例,采取扑尔敏等抗组胺药物治疗,均于72 h内治愈;上呼吸道感染2例,予以抗生素等治疗,均痊愈。发生不良反应与未发生不良反应儿童在年龄、受伤程度、注射针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受伤程度、注射针头可能影响患儿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可有效防治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

    狂犬病疫苗儿童不良反应

    缺血性肠病微生态学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骆来明
    17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病微生态学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21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健康者21名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I-FABP和D-LAC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I-FABP和D-LAC的临界值,并计算诊断缺血性肠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观察组I-FABP和D-LA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小肠病变处I-FABP水平高于大肠病变处(P<0。05);观察组小肠病变处D-LAC水平与大肠病变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分析I-FABP的临界值为86。21 ng/ml,D-LAC的临界值为34。28µg/ml。观察组小肠病变处I-FABP≥86。21 ng/ml为16例(76。19%),D-LAC≥34。28µg/ml为14例(66。67%)。观察组大肠病变处I-FABP≥86。21 ng/ml为5例(23。81%),D-LAC≥34。28µg/ml为4例(19。05%)(P<0。05)。结论 选择检测适宜的微生物学指标十分重要,可降低阳性死亡率,检测阴性者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单一指标不能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前提下,通过联合I-FABP和D-LAC等指标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缺血性肠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D-乳酸

    盆腔调强放疗联合TC方案化疗对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影响分析

    庞宁宁
    17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盆腔调强放疗联合TC方案化疗对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于术后行盆腔调强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TC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反应、皮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调强放疗联合TC方案化疗可调节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局部复发,利于控制病情,但存在一定的骨髓抑制,临床需加以重视。

    子宫内膜癌高危型盆腔调强放疗TC化疗肿瘤标志物复发率不良反应

    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的分析

    王松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编号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产妇实施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阴道肌电压及阴道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阴道肌电压及阴道肌张力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产妇,可有效增强其产后的盆底肌功能,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生物刺激反馈仪盆底肌康复训练盆底肌肌力盆底肌功能障碍

    小儿隐匿性阴茎术后疼痛的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应用效果探讨

    吴舜英洪冬梅苏花治
    176-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隐匿性阴茎术后疼痛的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科收治的400例隐匿性阴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3 d疼痛情况。结果 术后3 d,实验组疼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隐匿性阴茎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利于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利于快速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小儿隐匿性阴茎术后疼痛围手术期优质护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床护士压力情况研究

    张斯晋朱璇万世惠
    17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临床一线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现状。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法和PCL-创伤问卷调查法,对2020年3—8月重庆某区县各医疗单位临床一线护士(包括援鄂护士)657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检出的护士占比51。14%,主要压力源为医院及社会关注期待、婚姻家庭、患者情绪、工作环境、婚姻状况、工作单位、工作年限、职称等方面。结论 疫情防控一线护士的PTSD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医疗单位及社会应给予一线护士相应的情感、感知等支持,缓解其压力,提高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我心理应对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护士PTSD压力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干预在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中的效果及对并发症和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

    黄月英吴晓环王舜萍
    18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干预在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保留时间)、临床指征(术后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寒战、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研究组尿管保留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感染患者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护理满意度,且缩短治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节省住院费用,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快速康复护理输尿管上段结石感染

    以微课为牵引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杨明珍李淑慧席玥陈安...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课教学内容具有涉及学科知识较广,各学科相互渗透并与临床医学对接的特点。基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临床医学知识相对欠缺,基本教材内容陈旧等问题,作者所在单位以微课作为信息化的主要手段,辅助移动教学互动软件,探索建立了适合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的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促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深度学习。其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重构为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实施的关键。

    微课混合式教学医学检验教育

    外阴阴道念珠菌定植与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慧卢发强
    18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女性外阴阴道真菌感染,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VVC的发展通常是由于生理或非生理变化对念珠菌阴道定植与宿主环境稳态的干扰所致。阴道念珠菌定植是绝经前妇女常见情况,念珠菌潜在的致病性及其可能演变为感染的情况还未完全清楚。而一些与宿主和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被认为是VVC的诱发因素。对于大多女性而言,念珠菌只是定植在阴道并不引起临床症状时,有些是不需要治疗干预的。但是念珠菌的共生性和VVC间的区别通常是复杂的。本文广泛回顾有关阴道念珠菌定植、致病机制和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文献,为临床提供有利于改进VVC的预防工作以及新的治疗思路。

    阴道念珠菌感染定植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