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中国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中国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

张星星

双月刊

1005-4952

ddzgs@iccs.cn

010-66572304 66572318

100009

北京市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当代中国史研究/Journal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简称国史)的学术论文、译著以及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资料、国内外研究论著和观点的评介、综述等,报道学术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新中国经济史三个问题的思考

    武力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四篇学术史文章主题分别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国企发展史研究、"公私合营"及相关问题研究.文章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特点及不足,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领域发展的现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加速推进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史学科知识体系.

    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赵学军
    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四篇学术史文章主题分别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国企发展史研究、"公私合营"及相关问题研究.文章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特点及不足,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领域发展的现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加速推进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史学科知识体系.

    国企发展史研究三题

    龙登高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四篇学术史文章主题分别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国企发展史研究、"公私合营"及相关问题研究.文章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特点及不足,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领域发展的现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加速推进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史学科知识体系.

    "公私合营"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张忠民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四篇学术史文章主题分别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国企发展史研究、"公私合营"及相关问题研究.文章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特点及不足,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领域发展的现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加速推进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史学科知识体系.

    《党的文献》2024年第1期要目

    42页

    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与实践经验

    姚力
    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初期,紧随着"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医药卫生现代化明确了走自己的路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以维护人民健康、推动现代化建设为前进动力,立足国情、坚持卫生工作方针、发挥中医药智慧、锐意改革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最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选择,也是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医药卫生健康中国

    新中国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变迁的历史考察(1949-1965年)

    陈礼军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后,特别是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前后,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蔬菜供应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必须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党和政府先是做出了城市郊区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的决策,采取了重视蔬菜储藏和建立有计划的蔬菜购销体制的措施,接着对城市蔬菜的统购包销制进行了调整;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郊区的蔬菜生产和储藏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过实践、比较后,在集体经济基础上对城市蔬菜产销体制进行了改革.至此,新中国的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基本形成.不断调整的蔬菜产销体制在实践层面促进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认识,为此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城市蔬菜供应工业化计划市场

    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与现实启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万隆会议

    谢迪斌孙潇潇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次重大外交活动: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中国代表团出席 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三次重大外交活动生成了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基础:价值指向——和平与合作;重点场域——发展中国家;运用策略——求同存异.之所以能生成新中国外交话语,原因在于坚守和遵循了新中国外交话语建构的深层逻辑:马克思主义外交学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理念、新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三次重大外交活动的话语建构为新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确立了框架与方向,对塑造新中国外交格局、寻找新的话语场域和平台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具有深刻现实启示:坚持中国核心利益与世界普遍利益相结合的外交话语原则、坚持旧平台与新空间相结合的外交话语场域逻辑、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话语表达策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话语

    中缅边界谈判与美国的干预及失败(1950-1961年)——基于中、缅、美、英四方档案的历史考察

    李聪慧
    8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针对中国对中缅边界采取"暂维现状"的方针,主动给予缅甸军事援助并暗中支持缅北国民党军,旨在加强美缅关系的同时遏制中国.然而,随着1953年缅北国民党军问题的发酵和1954年中缅关系的快速发展,美国决定暂停援助缅北国民党军和干预中缅边界问题.1956年《民族报》事件发生后,美国再次利用中缅边界未定状况大肆渲染"中国扩张论".为驳斥美国的诋毁与宣传,中缅双方迅速开展边界谈判并达成系列共识.此后,中缅双方共同进行勘界工作,并成功击垮了缅北国民党军残部.事实上,美国对中缅边界问题干预的失败,既源于缅北国民党军问题减少了美方干预的筹码,也是中国主动推进边界谈判进程和缅甸践行中立主义外交的重要结果.而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不仅推动了中缅关系的发展,还相应地削弱了美国在缅甸的影响力.

    美国中国缅甸边界谈判缅北国民党军

    海外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叙事的研究及其启示

    李庆云陈峻杰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学界对中国叙事的关注度和研究热情明显提高.概括而言,海外学界认为,新时代中国叙事是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主动的全新叙事,在叙事主体、方法、受众和基调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新时代特色.新时代的中国叙事为建设美好世界不断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自信和责任担当,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但中国的崛起重塑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时代中国叙事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风险挑战.理性分析这些研究观点,对中国在新时代提升叙事能力和效能、加快构建叙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