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
地震

张国民

季刊

1000-3274

dizhen@vip.sina.com

010-88015641,88015160

100036

北京复兴路63号166信箱

地震/Journal Earthquak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强震机理与预测、大陆强震动力学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为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滇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特征及趋势分析

    郑现赵翠萍吴微微杨晶琼...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计算了 2019年1月-2023年12月川滇地区8071个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2022年9月5日泸定MS6.8地震震源区及重点观测区域(龙门山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南段与小江断裂带交会区域)进行了应力降的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分析.根据应力降变化趋势,本研究认为2021年漾濞MS6.4地震震源区观测到了显著的应力降前兆变化信息,地震发生前1年起应力降即显著上升.2022年泸定MS6.8地震在主震后短期内发生了应力降快速上升—下降的变化,并且目前应力降没有明显的回升趋势.川滇菱形块体南端——红河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交会区域应力降值较高,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降出现相对高值,未来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因此,应对这两个地区的应力降变化进行持续观测.

    川滇地区震源参数应力降2021年漾濞地震2022年泸定地震

    应用背景噪声互相关监测火山区地震波速度变化

    何玉杰黄金莉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从日本Hi-net地震台网和IRIS分别收集的地震连续波形资料,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移动窗互谱法分别测量了 2014年9月27日日本御岳山火山和2018年5月4日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前后大约一年的相对波速变化.御岳山火山区在0.4~0.8 Hz频带下的测量结果表明,火山喷发前约10天内平均相对波速降低了 0.1%,喷发后又开始缓慢回升;基拉韦厄火山区在0.5~1.0 Hz频带下的测量结果显示,该火山在大规模喷发前10天内平均地震波速降低幅度达0.5%,直到8月4日火山喷发结束后,平均相对波速才开始逐渐回升.结合两座火山区的地倾斜、GPS及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本研究检测到的火山喷发前后相对波速的降低及回升的过程,是对火山区浅部岩浆膨胀及收缩过程的响应.

    背景噪声日本御岳山火山区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区相对波速变化岩浆膨胀与收缩

    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准则的库仑应力转移模型的地震活动研究——以川滇地区为例

    王力维王辉曹建玲姚琪...
    2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滇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近年来强震活动频繁,该地区的强震活动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利用速率—状态摩擦准则和区域地震目录,计算并得到了川滇地区1976-2019年发生的8次MW≥6.5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扰动所导致的MS≥5.0地震活动率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20-2023年间实际发生的MS≥5.0地震大多数发生在计算得到的地震活动率高值区.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受到强震引起的应力扰动与不同区域孕震环境的共同影响.强震应力扰动场对后续地震活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震源区附近,而部分区域较高的地震活动率则与当地较高的背景地震活动有关.川滇地区MS≥5.0地震活动率较高的地区位于龙门山断裂南北端、丽江—小金河断裂、瑞丽—龙陵断裂、澜沧江断裂以及长宁地区等.本文研究结果为川滇地区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并为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参考.

    川滇地区库仑应力速率—状态摩擦准则背景地震活动

    Landers地震周边区域速度结构的时移层析成像研究

    刘亚茹石玉涛贺茜君周艳杰...
    4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基于程函方程的伴随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1992年Landers 7.3级地震震中周边区域的地壳进行时移层析成像研究,反演得到了不同时间窗口三维高分辨率P波和S波速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构造、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an-ders地震震源及周边区域的速度结构具有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近地表的非均匀性与地表地质构造相关,如盆地、断层显示相对低速异常,主要山脉显示相对高速异常.区域内地震发生、地震分布与速度结构的不均匀性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地震发生于高、低速异常的过渡带或者相对高速异常内;不同时间窗口中大地震附近的速度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例如,在第二个时间窗口中Landers地震和发生于该区域的Anza地震附近波速变慢,这可能是因为大地震发生后附近的地质构造改变引起速度变化.

    地震层析成像时移层析成像Landers地震速度结构

    2023年积石山MW6.0地震前电离层TEC与声重波耦合现象

    刘红张学民杨娜
    6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离层异常是地震短临预报过程的重要参考,目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地震电离层异常形成机制相关的LAI耦合模型也得到了发展,其中声重波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GNSS观测站提取到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数据,通过小波变换等分析方法,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W6.0地震前14 h至震后2 h内TEC扰动的频谱特征和时空变化进行了探究,并与背景扰动信号和外源信号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临震前声重波扰动信号主要表现为向外辐散的弧状结构,反向定位结果表明该扰动弧源点接近震源位置.该扰动信号同时还受到了MSTIDs背景信号的载波作用和两个外源信号的干扰.最后,讨论了地表声重波信号的激发起源机制,指出地震孕育过程与声重波的联系仍需进一步验证和探究.

    2023年积石山MW6.0地震BDSTEC声重波途径地震电离层异常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分析

    张宇柯浩楠娄晓宇胡颢迪...
    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了 6.2级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有9个地电阻率固定观测站.本研究梳理了震前2~4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在扣除年变化和趋势变化基础上,分析震前异常变化情况.震前临夏、定西和通渭的地电阻率值均呈现趋势性下降和年变幅减小的形态,下降幅度分别为4.9%(距震中44 km)、1.2%(距震中164 km)和0.6%(距震中232 km),且地震均发生在下降回转时段内.异常形态与大量震例统计结果一致,且距离震中越近,异常变化幅度越大.表明这3个台站的地电阻率变化与此次积石山6.2级地震的孕育存在关联.研究还发现,距离震中219 km的金银滩地震观测台没有明显震前异常现象,后续将结合台站实际电性结构和断层分布进一步分析.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地电阻率年变化异常变化

    温泉水化学变化在地震监测预测中的研究进展

    天娇朱瑞杰琚长辉田雷...
    9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泉水因具有循环深度深、升流速度快且受人为影响小等特征,其化学与同位素组成携带深部地质环境变化的信息,正在成为地震前兆观测热点.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强调了温泉水观测在强震活跃的青藏高原、新疆等自然条件艰苦,人口稀疏地区的地震预测优越性;总结了温泉水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响应机理;提出了识别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温泉中的水及溶质来源变化情况,因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及地震异常信号是回答温泉水如何产生地震响应的关键问题;认识到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的地震预测研究可以在温泉水化学与同位素监测数据的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了青藏高原东缘是深入研究温泉水文化学对地震异常响应机制的优选研究区.本文旨在推进温泉水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测领域的发展,为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奠定基础.

    温泉水化学同位素地震监测异常识别

    融合InSAR/GPS观测资料的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同震变形特征

    张京中苏小宁孟国杰鲍庆华...
    11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学和InSAR观测反演的2017年九寨沟A4S7.0地震震源机制以走滑运动为主,但近场GPS观测的同震位移显示在发震断层北段存在显著的倾滑特征.鉴于此,本文融合GPS和InSAR观测数据,获取此次地震丰富的地表同震形变,基于贝叶斯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模型,对比分析仅GPS、仅InSAR和融合GPS/InSAR三种数据源反演的同震滑动分布的差异性特征,从而给出此次地震的最优滑动分布模型.结果显示,最优模型发震断层走向150°,倾角56°,最大滑动量约1.3 m,位于地下深度5.3 km处,矩震级MW6.5,特别是加入近场GPS同震位移后,结果显示发震断层除左旋走滑之外,在其北段还存在倾滑分量.根据震中区域虎牙断裂和塔藏断裂等主要活动断裂的空间分布,本文推测发震断层北段的倾滑性质可能是为了维持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交会区域的运动平衡所产生.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InSARGPS同震滑动分布

    基于数值实验的速度模型不确定性对震源参数波形反演影响研究'

    郭雪琦王易何骁慧罗艳...
    13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震源参数是描述地震发生主要物理过程的模型表征变量,速度模型是真实地下结构的一种近似参数表征,两者以强弱不同的耦合方式控制各种震相的记录波形.对大量区域地震进行波形拟合源参数反演的过往研究多基于低计算消耗的一维速度模型建模地震图,且缺乏系统定量的速度模型差异影响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的绝对误差评估.本研究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将基于波形成像得到的高分辨率三维速度模型通过高精度三维谱元法正演合成汶川强震后212个代表性区域地震(MS3.5~5.7)的三分量宽频带波形记录,并基于此采用多个代表性本地一维速度模型进行震源参数CAP波形反演测试.通过对不同一维模型CAP反演得到的震源参数误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评估一维速度模型准确度对源参数波形反演结果精确度的影响.本文在P波(0.01~0.18 Hz)和S波(0.03~0.10 Hz)滤波参数下得到的四组一维速度模型CAP反演机制解都较为可靠,与预设机制解误差Kagan角小于30°的事件数都在97%以上.但CAP反演深度误差却明显依赖于速度模型,发现不精确的浅层结构会严重影响事件反演深度.在未知速度模型准确度的情况下,CAP反演结果的归一化互相关系数NCC可以作为准确反演源深度的关键指标.本文提出的速度模型准确度评估方法和思路可以拓展到其他复杂构造区和不同一维速度模型的震源参数波形反演研究中.

    震源参数反演一维速度模型波形拟合模型评价

    基于U-Net++的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价模型

    侯红语窦爱霞郭红梅
    15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建筑物抗震评估耗时耗力、难以大范围展开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以U-Net++为骨干网络,集成了多种信息源,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建造年代、高度、用途和结构类型.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为研究区,设计了 17个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特征对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影响程度,为广域地震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遥感影像建筑物抗震性能语义分割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