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刘沁萍李欢田洪阵魏娜...
    1695-1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土地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选取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结果表明:① 1985-2021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趋势以耕地萎缩和不透水面扩张为主,其次是林地扩张,再次是灌丛、草地和裸地收缩,最后是水域小幅度扩张.② 前期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后期以耕地、林地和不透水面为主.③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离散程度低,耕地向不透水面转换的变化比例最高,集中分布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高的经济圈地带.④ 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升 0.88%,森林面积增加了 4 088.89 km2,满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 15.1.1目标.森林覆盖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控制,呈现改善趋势,满足可持续发展 15.2目标要求.土地退化率前期迅速增加,后期趋于稳定,36 a间研究区土地退化率为 11.76%,土地退化面积仍高于改善面积,与实现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5.3(土地退化零增长)还存在一定距离.未来需合理规划中国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加大土地改善力度.

    中国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2019年中国城市大气臭氧污染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洪声杨任志彬王诚聪张鹏...
    1706-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9年中国 338个城市的 1 836个监测站逐小时臭氧监测数据,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气候区臭氧质量浓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揭示了不同气候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臭氧污染的相对贡献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大气臭氧质量浓度年评价值介于 84~193 µg/m3,年平均质量浓度为 141 µg/m3,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但全国仍有 22%的城市臭氧年评价值超标,超标天数约占全年的 6%.城市臭氧污染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温带季风气候区城市臭氧污染最为严重,超标城市高达 44%,平均超标天数约占全年的 10%,臭氧质量浓度等级为轻度污染(济南、淄博和滨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臭氧浓度等级为优,超标天数仅占全年的 1%.城市臭氧质量浓度具有较强的季节特征,总体上春夏高于秋冬,夏季臭氧平均质量浓度最高(109 µg/m3)、春(108 µg/m3)、秋(86 µg/m3)次之,而冬季(67 µg/m3)最低.冗余分析表明,社会因素(PM2.5 和GDP等)是影响城市臭氧质量浓度升高或降低的主导因素,自然因素起辅助作用.不同气候区,自然和社会因素对臭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研究可为中国城市有效应对臭氧污染、建设宜居城市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臭氧质量浓度影响因素冗余分析中国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中国都市圈规划的定位、编制技术与实施保障

    苏鹤放顾朝林
    1718-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和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本文对都市圈空间规划的定位、编制技术与实施保障进行了系统探讨.都市圈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特定区域的专项规划,本研究提出:① 从都市圈概念内涵出发,遵循"中心城市-城镇化地区-功能联系地区"的逻辑关系,构建了一套规范、标准的新时代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方法.② 突出"目标引领、问题导向、注重实施"的逻辑主线前提下,构建中国都市圈规划的技术体系,都市圈规划必须在共同发展目标引领下,突出问题导向和聚焦重点.③ 在规划内容制定上,应根据都市圈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因时制宜确定规划主要内容;聚焦都市圈事权划分中都市圈层级事权重点,因地制宜设置规划主要内容.④ 都市圈规划实施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从组织保障、协同保障、法律保障、财务保障和政策保障5个方面建立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期望以此为中国新时代都市圈规划编制和空间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国土空间规划都市圈规划编制技术实施保障

    遗产历史相关性对旅游者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运河主题博物馆的研究

    张环宙冯一鸣
    1729-1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产保护行为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旅游者感知遗产历史的相关性是其遗产保护行为的认知基础.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环境认知评价-情绪-行为"框架,以国内多个运河主题博物馆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历史相关性对旅游者遗产保护行为意愿的建构机制.结果显示:① 遗产历史的社会相关性对遗产保护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遗产历史的个人相关性、人类相关性与遗产保护行为关系不显著;② 遗产历史的个人、社会、人类相关性均可以通过敬畏感的中介作用对遗产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③ 博物馆服务真实性正向调节敬畏感对遗产保护行为的作用.研究扩展了遗产保护行为心理建构机制的研究视角,为遗产旅游目的地文化环境设计提供启示.

    遗产旅游目的地环境历史相关性遗产保护行为博物馆

    从解构到重构: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机理及演进——以南宁市西乡塘区忠良村为例

    任莉莉刘民坤邓小桂梁连健...
    1738-1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系统理论,以典型旅游乡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案例"的研究方法,在"解构-重构"双重逻辑的基础上,揭示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机理,构建其演进模型.研究发现:①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历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其中初级阶段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助力.②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本质是实现乡村价值重创,根本途径是"人-地-业"三部曲的交互,重要支撑是"三大乡村共同体"——乡村组织文化共同体、乡村地缘经济共同体和乡村多重空间共同体,基础条件是乡村经济重构、空间重构、社会重构和文化重构.③旅游驱动乡村重构是一个动态、发展、循环的过程.④旅游驱动乡村重构与自然演化状态下的乡村均起始于经济重构,两者的核心要素为"人-地-业",但两者在重构历程和速度上存在差异.

    乡村振兴乡村重构乡村旅游乡村价值重创

    大都市数字化日常消费的时空特征——以杭州市外卖O2O消费为例

    钟雨妮罗震东乔艺波
    1747-1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以外卖O2O消费为代表的数字化消费模式,日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时空格局正在发生变革.以杭州市主城区外卖O2O消费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的消费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核密度空间分析以及可视化方法,刻画大都市数字化日常消费单日内高峰时段的时空特征,并对供给与需求的时空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发现,①大都市数字化日常消费存在午、晚两个高峰,午高峰的规模更大、瞬时变化率更高.②需求空间在数字化日常消费高峰时期呈现显著的集聚态势,午高峰的空间集聚度较晚高峰高,且空间范围更小、边界更清晰;需求空间用地类型由单一的生产性服务用地转为居住、生产和文教等多元用地.③供给空间高密集聚形成多中心格局,供给空间分布与传统商业空间格局总体一致,局部存在差异——关键供给中心多数与社区级商圈重叠,少量位于非商业空间.④数字化日常消费形成午晚高峰错位和供需高峰错位两个特征:客观环境的时空约束影响潜在消费者决策,导致午晚高峰错位;数字时代店铺仍旧受集聚效应支配形成多中心格局,骑行配送拓宽供给中心的服务半径,扩大消费与供给的地理不邻近,从而形成供需高峰错位.

    外卖O2O数字经济日常消费供需分析杭州

    中国与OECD国家留学生流动网络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

    杨雨晴丁子军戴靓
    1758-1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和推动高质量人才环流是中国国际人才培养和人才磁石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 2019年中国与 38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之间高等学校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有向加权的国际人才流动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国际人才流动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39个国家之间留学生交流密切,区域组团明显,形成北美亚太组团、南美欧洲组团、北欧波罗的海组团、捷克斯洛伐克组团.中国和美国是国际人才交流的中心,同时中国、英国、德国、美国、法国也是人才流动的门户与枢纽.②各国家在输出和接收留学生上存在非对称性.中国留学生流出量占总网络的近 50%,而OECD各国输出量相对均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成为留学生流入量排名前 3,中国以 7.17%的占比居第四.③国家的开放程度、教育质量、经济水平对留学生流动的影响均存在发送者效应和接收者效应,地理、语言文化、贸易方面的邻近可促进留学生流动.结构依赖是留学生流动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互惠效应、择优依附效应与传递闭合效应最为显著,对于外生动力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中国与OECD国家间的人才联系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从个体属性、多维邻近性和结构内生性方面进行优化,促进区域内人才更加扁平化多元化交流发展.

    人才流动留学生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指数随机图模型

    中国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演化规律的定量模拟与验证

    曾鹏魏然魏旭
    1769-1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的形成发育过程同样伴随着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化过程,具体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间财政转移支付份额的"动态博弈",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波浪形爬升的演化态势.本文通过对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演化规律基本原理的剖析,建模得出城市群财政演化规律的几何表达式;通过构建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计算得出中国城市群及所辖城市的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继而运用ArcGIS10.2对不同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全局空间分析;并创建了城市群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强度与博弈门槛计算方法;最后使用模拟验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演化规律进行拟合验证进而探究中国城市群的财政可持续性发展路径.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① 中国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遵循波浪形爬升的演化规律;② 截至 2018年,除辽中南城市群外其余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城市群整体的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平均爬升速度为 5.37%.中国城市群整体的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呈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区位特征,高质量区域由国家级城市群逐步向区域级城市群和地区级城市群扩散;③ 城市群各城市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博弈强度不断加大,但存在着博弈门槛值的限制,其中国家级城市群、区域级城市群和地区级城市群的博弈门槛值呈阶梯降低;④ 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爬升函数曲线得到了实践验证,可采用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演化规律的函数模型分析预测中国城市群的未来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律.进而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中国各级政府引导城市群城市财政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政策激励、政府职能、财政管理以及宏观调控4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城市群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熵权TOPSIS函数拟合

    俄罗斯东部地区交通优势度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初楠臣张平宇吴相利李雨欣...
    1780-1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基于交通网络密度、区位优势度、交通设施影响度的评价体系探讨了 2005―2019年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交通优势度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交通规模状况不容乐观,部分交通指标出现下降趋势,其交通设施建设、改造和更新迫在眉睫.②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交通优势度呈下降态势,超过 1/2联邦主体的交通优势度低于俄罗斯东部均值.空间上,交通优势度冷区面积扩大、热区面积缩小,呈西西伯利亚区>东西伯利亚区、南远东区>北远东区的"西热东冷、南热北冷"的格局特征.③俄罗斯东部公路网密度增长、铁路网密度未有变化,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特征.俄罗斯东部区位优势度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西伯利亚区内、远东区内分别呈以新西伯利亚州、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为中心,向外围降低的"核心-边缘"格局.俄罗斯东部交通设施影响度下降,呈"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④西伯利亚区的交通优势度、交通网密度、区位优势度、交通设施影响度均高于远东区,高值区位于鄂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州等的串联区,低值区位于堪察加边疆区-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区、阿尔泰共和国-图瓦共和国.

    交通优势度交通网络密度区位优势度交通设施影响度俄罗斯东部地区

    藏族聚居区乡村聚落景观及其基因特征——以隆子县为例

    杨定宋金平杨振山陈东军...
    1791-1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藏隆子县为例识别和解析了藏族聚居区乡村聚落的景观基因,探讨了聚落景观及生态、生活、生产景观基因的内涵.研究表明:①隆子镇和日当乡形成了密度超过 0.46个/km2 的集聚中心,其他地区呈零散分布;自然村斑块形状扁长而复杂.②聚落区位选择多依赖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和自然环境因素,形成了河畔谷底、山腰缓坡、河流交汇口 3种聚落选址模式.③散列型聚落围绕农田和山丘不规则布局,形成聚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团块型聚落在河畔谷底或河流交汇口布局,是追求背山向阳的隈曲墁坡为风水吉地等生态观的结果.④聚落与周边植被形成作物与聚落、山林与聚落组合模式.⑤聚落围绕寺庙建造方便藏族人民日常宗教活动,聚落围绕行政机构或交通线建造方便居民服务和出行.⑥聚落生产景观基因包括林地和耕地独特的用地印迹.本研究为青藏高原的聚落格局优化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乡村聚落景观三生空间生态景观基因生活景观基因生产景观基因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