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机理——基于要素转移与共享的视角

    柯新利苏超谢显壮左成超...
    369-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造成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高铁的开通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降低了区域要素流动的成本,带来区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高铁的网络效应会强化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形成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扩大城镇发展的不均衡.传统基于地点可达性测度的"土地利用-交通交互作用"理论难以解释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复杂网络效应.本文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基于"转移型"(具备时空排他性,例如资本与劳动力)与"共享型"(无时空排他性,例如信息与技术)两类要素流,解析"高铁网络-要素转移与共享-城市群空间结构"级联作用路径;以武汉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区,利用互联网位置服务平台提供的人口迁徙等大数据资源识别并测度城镇间要素转移与共享空间特征,综合应用空间交互模型、空间面板回归等方法实证高铁网络对要素转移与共享,以及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武汉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异质性影响,高铁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力从周边中小城镇向中心城市转移,从而对武汉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极化作用,对武汉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挑战;同时,高铁也促进了信息与技术从中心城市向周边扩散,给地区经济转型带来了机遇.本研究克服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多基于单一类型"流数据"造成过度简化城镇间交互作用的缺点,尝试用统一的分析框架来解释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政策参考.

    高铁要素流动转移与共享城市群空间结构

    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转型路径与机制——基于"同质多形"视角

    杨凌凡罗小龙唐蜜丁子尧...
    379-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作共建园区的转型发展作为重要区域治理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援引"同质多形"理论视角并构建研究框架,尝试从尺度、网络、领域等多个维度揭示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转型的内在动力及其新发展趋势.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多维特征处于动态演化中,资本需求与行政治理困.境共同构成最为关键的演化动力.园区经历了以企业转移为目标的早期形成阶段、2010年后的波折发展阶段以及2016年后以多元伙伴议程为导向的创新转型阶段,园区的转型发展由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需求与行政治理困境共同推动.②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治理方式从政府间协同转向多元主体网络行动,使园区的尺度、网络、领域特征从早期迁出地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方式向多元化发展.③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的建设从突出专业化经济优势转向囊括创新、生产、居住等要素的综合性整体系统转变,是当前区域治理日趋复杂的缩影,国家到地方、政府到市场的不同行动主体都参与其中.总之,本文揭示了合作共建园区治理的新趋势,并强调同质多形框架在认识与推动当前合作共建园区新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合作共建园区"同质多形"理论尺度网络领域长三角

    碳达峰时点下渤海通道对区际城市群公路物流碳排放及减排潜力的影响

    时超孙海燕魏统锋秦伟山...
    39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30年"碳达峰"为研究时点,通过1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下而上"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不同通道情境下区际城市群公路物流碳排放及其减排潜力的网络格局,分析渤海通道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①2030年不同通道情境的区际城市群公路物流碳排放网络差异:陆上通道情境下,区际城市群碳交流向经济、交通发达轴带和渤海海峡端点城市集中;陆海通道情境下,区际碳交流向邻近陆上通道的城市集聚;渤海通道改善了区际城市群"渤海海峡端点城市"指向的高耗能局面.②2030年区际城市群公路物流减排潜力网络格局:以大连为减排枢纽,以渤海海峡为中心,强减排城市组对南多北少,并存在零减排城市组对;渤海通道主要通过端点城市向其他城市施以碳减排影响,对距其较远且处在公路物流边缘的部分城市的碳减排影响较为有限.

    碳达峰区际城市群公路物流碳排放减排潜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高铁区位对中国异地投资的影响与异质性评价

    焦敬娟马王钰青王伟
    400-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高速铁路(下文简称为"高铁")开通减少沿线企业面临的要素约束,降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促进沿线地区资本流动,影响城市间的异地投资.依托2008-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新建投资决策数据,以高铁所引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等区位条件变化为切入,分析和评价高铁对异地投资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①东部地区连通性提升更快,西部地区可达性改善更显著;巨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可达性和连通性的绝对差距不断拉大.②异地投资主要流向东部地区和巨特大城市,但地区差异呈缩小态势.③高铁区位对异地投资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大于连通性的影响.④高铁区位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市异地投资的影响呈现差异性,连通性促进资金向东部地区和巨特大城市流动,可达性则能够显著提升西部地区及小城市对异地投资的吸引.

    高铁区位重大基础设施连通性异地投资空间异质性

    全球海底光缆网络的脆弱性结构及区域抗毁性评价

    谢永顺张琦琦王成金
    41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底光缆作为跨区域连通性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乃至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并且时刻面临着自然或人为的破坏风险.然而,当前对海底光缆网络脆弱性的探索仍受限于局部网络与国家尺度.基于此,本文以信息港为节点构建全球海底光缆网络,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仿真模拟手段设计了完备的评价方法,依次对其网络脆弱性进行分析、枢纽信息港进行划分、区域抗毁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海缆"网络在受到随机攻击时较为健壮,在遭受蓄意攻击时较为脆弱,尤其是针对具备中转、衔接功能的信息港进行攻击将极易造成网络崩溃;②枢纽信息港在"海缆"网络中呈极核结构,中介中心性前5名、前10名、前19名以及点度中心性前19名、前34名、前63名为枢纽信息港第一、第二、第三等级的划分标准,是网络连通受损、局部崩溃、完全崩溃3种状态的关键阈值,其中新加坡、开普敦、英格兰西海岸区、佛罗里达等信息港及其周围海域需要予以网络安全方面的重点关注;③区域抗毁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区际差异,欧洲、北美等地区较高,东亚、南亚与中南亚等地区尚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研究成果可为海底光缆网络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海底光缆网络脆弱性抗毁性信息港全球

    技术邻近与中国城市间知识溢出的U型特征

    戴玮郑江淮卞元超
    42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知识溢出成本与收益的视角,探究了城市间技术邻近度变化影响知识溢出的U型特征,并利用2007-2018年城市间专利引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间的技术邻近度与知识溢出水平呈现出U型特征,即城市间较高和较低的技术邻近度均有助于促进知识溢出,而中等技术邻近度城市间较少形成知识溢出,产生中等技术邻近陷阱.较高技术邻近度城市间的专业化技术合作能够产生规模经济,彼此之间的知识学习更加容易,知识溢出的收益高、成本低;较低技术邻近度城市间的差异化技术合作能够产生范围经济,信息筛选成本较少,知识溢出的高收益和低成本激励了知识溢出;但是,中等技术邻近度城市间的知识溢出收益较低且成本较高,知识溢出受到抑制.

    技术邻近知识溢出中等技术邻近陷阱U型特征

    生命历程事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

    李思函郑茹敏梅林蔡安宁...
    429-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人口生命历程事件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实践,其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关乎流动人口切身利益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利用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测算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在流入地有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占85.10%,其中78.39%的人口有长期居留意愿,各城市差异较大.②毕业使流动人口倾向在流入地短期居留,在流入地生育子女和子女升学会提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留和长期居留意愿,身体状况变差会使得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提升但对长期居留意愿无显著影响,结婚、失去工作和退休事件通过家庭和个体作用力提升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③流动人口的人口、家庭、流动和城市特征对居留意愿和长期居留意愿的作用力具有差异性.最后,从安居、生育、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流动人口高质量城镇化的建议.

    生命历程事件居留意愿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

    全球数字贸易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马菁曾刚孙康
    439-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的转换期,数字贸易成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典型特征.本文利用OECD数据库中2008-2019年的贸易数据,筛选出6类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从网络结构和影响因素两方面探究了全球数字贸易结构的演化态势.研究发现:①全球数字贸易格局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的贸易节点和贸易联系都分布在西半球和北半球,"美日欧"作为全球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的引领者,在全球数字贸易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②不同行业数字贸易网络的结构和紧密程度有一定差异,但除金融服务的贸易网络为多中心结构外,其他行业的贸易网络均呈现以美国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中国在6类行业的数字贸易网络中均处于外围位置.③信息通信技术、对外开放水平、互联网普及程度、相同收入水平、共同货币、共同语言及区域贸易协定均对促进双边贸易流量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接壤关系仅在早期有利于贸易流量的提升,宗教文化对数字贸易并无显著影响,而地理距离对开展数字贸易仍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打破了"距离已死"的说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球数字贸易发展的空间分布及演化,以期增强中国在全球数字贸易网络的辐射能力,寻求竞争优势.

    数字贸易贸易网络数字经济社会网络分析贸易引力模型

    粮食安全概念、评价体系与地理学优先研究主题

    辛良杰
    451-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综述了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分析了近年来主要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及未来情景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地理学在粮食安全系统中可能的作用与研究方向.主要结论为:①粮食安全概念已发展成为包含4个维度、5个尺度的综合概念,宜采用"食物安全系统"词语表征.②家庭尺度与国家尺度是粮食安全评价的重点,粮食安全概念关注重点也从宏观国家角度向微观家庭和个人尺度转变,家庭成员的膳食营养摄入指标成为测度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③目前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多数指标均存在定量化不足、标准不统一难以对比、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而且未有能涵盖4个维度的全球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④不同研究对粮食安全的未来情景预测结果差别迥异,准确性难以测度.⑤地理学可在食物供给影响机制研究、食物供应链、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对策略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系统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地理学

    中国西部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及驱动力

    马梦瑶唐健雄
    463-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构建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引力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实证分析2005-2019年中国西部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及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均值呈上升态势,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速快于人居环境,但人居环境指数整体高于旅游城镇化.②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的中级协调区域居多,2017年以后演变为高级协调,耦合协调类型逐渐由旅游产业滞后型向同步发展型转变.③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趋势极不均衡,空间联系强度呈现出以宁夏-陕西—重庆-贵州为主轴的链状式空间关联格局.④耦合协调度差异是不同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旅游收入是主导性驱动,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根本性驱动,A级景区数量是原生性驱动,其中国际旅游收入与A级景区的交互影响作用解释力最强.

    旅游城镇化人居环境空间引力模型地理探测器中国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