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及机制研究——以东宁和珲春市为例

    丁月龙李晓玲刘鉴宋吉富...
    474-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逐渐凸显,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衡量其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东宁市与吉林省珲春市为研究案例,从城市经济、口岸经济和社会状况3个维度构建边境城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改进麦肯锡矩阵评价边境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表现与发展趋势,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东宁和珲春总体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主要受到城市经济与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②东宁和珲春总体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趋势与其城镇化发展过程是同步的,总体经历了低发展水平的可持续发展(1993-2005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非可持续发展(2006-2016年)、中等发展水平的可持续发展(2017-2020年)3个阶段.③东宁与珲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总体趋势相同,但受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部分阶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特征.④城市经济是长期影响东宁和珲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准则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出口依存度为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边境城市城镇化可持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参考.

    边境城市口岸经济新型城镇化麦肯锡矩阵障碍度模型

    基于GIS网络分析法的广州市保障性住房人群绿地可达性研究

    骆雯尹梦媛祝明建栾博...
    483-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地是推进空间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以广州市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网络分析法,分析居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居民在不同交通方式下到达不同规模等级绿地的可达性.研究发现:①保障性住房人群到区级绿地和街道级绿地的可达性受交通方式影响较小.②通过核密度法和标准差椭圆法验证绿地与保障性住房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保障性住房周边绿地覆盖范围小,各等级绿地的可达性较差.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方向与绿地规划方向存在不一致,导致保障性住房处于绿地边缘位置.③地铁与公交或驾车的可达性高于地铁与步行的组合方式,主要因为绿地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繁忙地区较远的地方,且地铁与公交或驾车能覆盖更长的距离.本研究的结果对广州市在"十四五"规划中筹建新的保障性住房提供了有益参考,助力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保障性住房绿地可达性GIS广州市

    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差异及影响机理——基于长三角核心-边缘区比较实证

    黄泰卫嫚席建超
    492-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化均衡发展,恢复力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②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协同有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互为非线性动态因果关系,在此非线性复杂自组织力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趋势.③通过复杂系统多情景模拟,核心区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以协调发展型或生态保护型为主,边缘区以旅游优先型为主.④驱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演化的要素系统具有差异性.在系统层面,生态系统对核心区影响程度最高,社会系统对边缘区的影响程度最高;在因素层面,生态因素是影响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共同要素,核心区能够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生态韧性,边缘区能够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均能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地恢复力.

    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差异核心-边缘区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陈子华李嘉欣王振波
    502-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山地民族生态响应环境秩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市域尺度人为净氮磷输入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

    付佳兴李金城蔡开奎刘永...
    513-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中国人为净氮输入(NANI)和人为净磷输入(NAPI)的来源和空间分布,本研究构建了中国市域NANI和NAPI模型,核算了 2020年中国367个市域单元NANI和NAPI,并采用标准差椭圆方程和莫兰指数对其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主要结论为:①2020年中国NANI和NAPI分别为4596.43 kg N/(km2.a)和840.02 kg P/(km2·a);②化肥施用是NANI和NAPI的主要贡献源,其中80.93%、89.65%的市域单元分别为其最大贡献源;③中国NAN1和NAPI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和异质性,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部地区的NANI和NAPI明显高于西北部,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NANI和NAPI模型是一种定量评估区域内氮磷排放状态的模型,能够为中国氮磷污染重点区域的识别、污染治理等提供技术支撑.

    人为净氮输入人为净磷输入贡献分析

    1368-1911年山陕地区高分辨率农业收成序列重建与初步分析

    康翊博杨煜达
    523-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地方志在长时段高分辨率农业收成序列重建中的限制因素:将地方志对丰歉2种现象记载的峰值伴随出现的现象定义为"丰歉组合"现象,初步分析了其可能成因;分析了记载的完整性限制.通过引入丰歉等级非线性赋值与年际衰减指数较好地突破了这些限制,提出了新的区域农业收成序列的重建方法,该方法可以:①在保持年分辨率的同时较大程度延伸重建时间尺度;②将丰歉两种现象整合到同一序列中.利用该方法成功重建了明清时期山陕地区4个子区域的年分辨率的农业收成序列.结果表明:①山陕地区的农业收成呈现40a左右准周期的低频高幅脉冲与高频低幅振荡2种波动模式;②山陕地区的农业收成与气候要素存在良好的"冷抑暖扬""干抑湿扬"的对应关系;③社会系统的"脉冲型""适应型""周期型"响应模式在明清时期山陕地区农业收成序列中均有体现:严重歉收事件周期性地冲击地方社会,其他绝大多数时段则以高频低幅振荡为主,而两类歉收事件均在18世纪明显减少,这些均与明清当地人口的增长态势、"康乾盛世"等史实相一致.

    历史气候农业收成地方志明清时期山陕地区丰歉组合

    大兴安岭地区多年冻土区不同深度土壤碳分布特征

    张紫豪王迪吴祥文李天瑞...
    534-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揭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对于预测未来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森林、森林沼泽、灌丛沼泽为研究对象,利用钻探法采集土柱(7~8 m),对3种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碳(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进行测定,进一步分析土壤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碳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4.55~95.98 g/kg(森林沼泽)、17.48~132.93 g/kg(森林)、2.58~396.50 g/kg(灌丛沼泽),但在多年冻土层中也存在较高碳含量的情况;活动层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均表现为:灌丛沼泽>森林>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均表现为在森林沼泽>森林>灌丛沼泽;各组分碳在活动层的变异系数表现为30.31%~114.26%,各组分碳在多年冻土层的变异系数表现为30.23%~192.0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与深度和pH呈负相关,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

    大兴安岭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土壤碳土壤水分

    海南岛双池玛珥湖沉积正构烷烃记录揭示的中世纪暖期气候环境特征

    卢毅薛积彬张永东马欣璐...
    543-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采自海南岛双池玛珥湖的沉积岩芯(SCH17-04)进行了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测年和正构烷烃组成的实验分析,据此探讨了中国热带北缘地区约775-1550年间的气候环境特征.结果表明,SCH17-04岩芯正构烷烃记录揭示了该湖沉积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生高等植物,也包含部分水生植物和菌藻类植物的输入;利用正构烷烃相关组分的比值发现,在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MWP,约950-1350年)时,研究区草本植物比例明显增大,木本植物占比相对偏小,揭示出地处热带北缘的海南岛地区在中世纪暖期气候环境总体上较为偏干,而在黑暗时代冷期(Dark Ages Cold Period,DACP)晚期(约775-950年)和小冰期(Little Icc Age,LIA)早期(约1350-1550年),海南岛地区气候环境相对较为偏湿.区域对比分析发现,双池玛珥湖沉积正构烷烃记录与同处热带地区的雷州半岛湖光岩玛珥湖沉积、西沙群岛东岛湖泊沉积以及来自泰国的石笋记录等较为一致,都揭示了一个气候相对较为偏干的中世纪暖期,这可能跟同一时期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南北迁移和热带雨带的扩张与收缩、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海表温度梯度变化等因素有关.

    热带地区正构烷烃中世纪暖期小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