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居民数字技能影响区域文旅消费差距的理论和机制

    黄鑫杨勇王静邬雪...
    2034-2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缩小区域文旅消费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数字技能逐渐成为影响其文旅消费的重要因素.研究居民数字技能如何影响区域文旅消费差距,对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构建了全国各区县居民的数字技能及数字技能鸿沟指数,进而探究了居民数字技能及其鸿沟对区域文旅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居民数字技能有效地缩小了区域文旅消费差距,而数字技能鸿沟则加剧了这一差距,且这些结论在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之后依然有效.②就影响机制而言,居民数字技能通过提升区域就业充分性和收入水平来减少文旅消费差距,而数字技能鸿沟通过降低这些因素来加剧差距.③就数字技能类型差异而言,互联网相关的数字技能,尤其是学习、工作和社交方面的数字技能,明显缩小了区域文旅消费差距;而所有类型的数字技能鸿沟均扩大了差距.非互联网数字技能及其鸿沟对区域文旅消费差距的影响不显著.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类型的数字技能增长均有助于缩小数字技能鸿沟.④就地区差异而言,居民数字技能及其鸿沟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区域文旅消费差距的影响更加显著.结果不仅丰富了关于居民消费不平等的研究,也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缩小区域文旅消费差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依据.

    区域文旅消费差距数字技能数字技能鸿沟影响机制

    城—郊生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与集聚联动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王佳红袁媛杨洪波石金莲...
    2052-2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郊生态旅游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区居民对郊区生态旅游的地理偏好、需求以及选择行为,科学分析其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优化城郊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配置、异质联动与网络化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北京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追踪中心城区居民在郊区的生态旅游足迹,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京郊生态旅游流网络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理空间分析法探究其核心—边缘、关键节点、凝聚子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集聚联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京郊生态旅游流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层级结构特征,核心节点(78个)表现出"近郊密远郊疏、西部密东部疏"的空间分异特征,与边缘节点(95个)之间形成近邻集聚、微弱扩散的"二八依存"联动模式;②关键节点(34个)分别在点度、接近、中介中心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互之间生态旅游流联系紧密且双向互动频繁,形成了"环—带、点—轴、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集聚联动模式和辐射京郊的循环动力系统;③各凝聚子群(4个)总体上遵循地理邻近原则,形成了"多核集聚、纵向扩散""单核集聚、圈层扩散""双核集聚、横向扩散""链式集聚、组团扩散"的"农田+林地+草原+水域"联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索核心乡镇与近邻边缘乡镇之间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路径,增强关键节点之间的合作共赢及辐射带动其他节点的溢出效应,引导相似资源禀赋寻求差异化、不同资源禀赋充分联动的网络化优良供给格局的建议.

    生态旅游流网络结构手机信令数据集聚联动模式北京市

    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研究方向

    张旭辉黄震方程东亚
    2067-2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场景理论为深化文旅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论文将"场景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总结了文旅场景的研究价值,阐述了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理论逻辑,展望了文旅场景研究方向.研究发现:①文旅场景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将文旅产业置于同一个动态完整的系统,形成的差异化场景有利于实施非均质化的文旅融合发展策略.②文旅场景理论内涵包括4个部分:具象的物质是文旅场景存在的重要基础,文旅场景蕴含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文化价值观是文旅场景的核心组成部分,文旅场景的构建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引擎.③文旅场景的理论逻辑由"地方原生性"—"符号感知性"—"价值表达性"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④文旅场景未来研究应关注文旅场景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文旅场景的文化价值表达方式、文旅场景的模式识别与运行机制以及文旅场景的数字技术应用.研究可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场景应用参考.

    文旅场景文旅场景场景理论理论内涵研究方向

    移动性视角下的旅游研究与民族志的知识生产

    邬崇钰刘爱利
    2079-2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动性是旅游活动的典型特征.在新移动性范式下,移动成为旅游的核心,对旅游现象的探究也需要借助移动性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移动性的新方法,民族志在文化知识生产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其愈加成为当下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选择.然而,已有研究大多仅使用了民族志的方法,缺乏在理论和方法层面对民族志的应用和知识生产的具体过程、使用原则等做出详细阐释.基于此,论文聚焦于移动性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对移动性和民族志进行回顾,重点探究民族志与移动性视角下旅游研究的关系和意义.其次,继续对民族志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关注的核心议题、类别选择及使用原则展开论述.最后,研究表明:①与定量研究方法、传统定性研究方法以及与传统民族志这三个方面来对比,民族志为移动性视角下的旅游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选择;②民族志的局限与不足之处也使其受到一定质疑,且争论的重点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能否保持价值中立的客观性问题,二是研究所涉及的隐私与伦理问题;③作为移动性视角下旅游研究的新方法,纵使民族志存在争议,但就方法本身而言,民族志还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推广空间,未来应进一步扩展民族志的关注内容和应用方向,克服民族志的方法局限,将民族志应用于更广阔的旅游研究之中.

    移动性新移动性范式民族志旅游研究研究方法

    国内外行政中心迁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徐少杰王开泳王甫园
    209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中心迁移研究融汇了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环境等众多学科视角,探究其历史发展脉络与未来演进趋势,对于提升行政区划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和文献计量,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阐明了行政中心迁移的概念属性、研究主题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行政中心迁移的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其研究成果与国家政策形成存在互动关系,有效促进了行政区划研究领域的深化与拓展.此外,行政中心迁移研究领域展现出的历史连续性及跨学科特质,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方法.鉴于国际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行政体制的差异,国际经验对我国而言,意味着需要依据中国特定的国情,运用辩证方法,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加强对行政中心迁移的效应评估和机理分析,注重对迁移方案的科学评估,并利用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不断深化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通过有效的行政区划手段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空间治理效能.

    行政区划行政中心迁移首都迁移区域效应国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