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流域干旱—热浪复合事件的历史演变及未来预估

    邹逸凡宋晓猛马梓策
    2242-2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水热条件发生明显改变,导致极端水文气象事件频发,特别是复合型极端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了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长江流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极端灾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也经历了更严重的干旱—热浪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wave events,CDHEs),严重制约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此,论文以长江流域为例,基于长期历史观测资料和CMIP6模式预估数据,采用强度指数(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wave magnitude index,CDHMI)识别长江流域CDHEs,并探讨CDHEs时空演变规律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①历史时期,CDHEs频次和持续时间在1993年后均呈增加趋势.轻度等级的CDHEs发生频次最高,7月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均为最高,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中下游、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等地区.② 23种CMIP6 模式中 INM-CM4-8、ACCESS-ESM1-5、NESM3、NorESM2-LM 和 INM-CM5-0 是偏差校正后最适合长江流域的5种模式.③未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CDHEs频次和持续时间的高值区,5种模式中NorESM2-LM的年均频次和持续时间最高;多模式集合结果表明,不同情景在近期的差异较小,远期差异明显;SSP1-2.6、SSP2-4.5和SSP5-8.5三种情景下轻度等级CDHEs的年均频次均为最高,轻度、中度、重度和极端4种等级事件在SSP5-8.5达到峰值.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缓解未来的气候变化风险提供科学支持.

    长江流域干旱—热浪复合事件干旱—热浪强度指数CMIP6模式评估

    越南投资环境评价与重点投资区域研究

    李观凤梁育填李尚谦
    2258-2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的投资环境评价是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支撑,但已有研究难以满足现阶段企业投资的现实需求.论文基于实地调研和二手数据,从要素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制度环境6个方面评估越南投资环境,刻画其地域分异特征,分析重点投资区域及其主要投资领域 结果表明:①在空间格局方面,越南投资环境呈现空间非均衡格局.要素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制度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局部高值、整体低值.胡志明市、河内市、海防市、平阳省、同奈省和巴地头顿省的投资环境优于其他省(市).②在类型区方面,越南投资环境可划分为优先投资区、关键投资区、一般投资区、潜力投资区和谨慎投资区.优先、关键、一般和潜力投资区的分布范围与北部重点经济区和南部重点经济区相吻合.③在投资重点方面,越南重点投资区域在产业发展和投资偏好上存在差异.越南北部重点经济区的重点投资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南部重点经济区则为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④在政策建议方面,构建多层次中越投资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海外投资服务体系;分区有序规划,培育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河内北部重点经济区"为核心的中越沿海经济带;优选投资产业,发挥境外产业园区的功能,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依据企业特性,权衡投资目的地的区位优劣势.研究为越南投资区位选择、中越经贸合作以及未来构建更具韧性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决策依据.

    投资环境重点投资区域投资重点"一带一路"越南

    犯罪恐惧感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及其与犯罪活动的异同——基于街景图像深度学习的北京案例

    张延吉黄佳玲游永熠
    2271-2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犯罪地理研究始终存在重视客观犯罪、轻视主观感知的缺憾.论文以北京为案例,采用深度学习中的图像回归算法,大规模识别不同街景环境下的犯罪恐惧感,以弥补社会调查在空间覆盖率、空间分辨率以及信度效度等方面的不足.研究表明:①犯罪恐惧感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中心向郊区逐渐递增的圈层式、多组团、放射状结构,盗窃及暴力犯罪量的空间分布与之大相径庭.②由犯罪恐惧感与犯罪活动的空间分布匹配关系可见,在北京市中心,主客观安全性具有低匹配度且客观形势比主观感知更危险;至近郊,两者匹配度提高;至远郊,两者仍具低匹配度但客观形势比主观感知更安全.③主客观安全性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高密度、混合型环境有利于降低恐惧感却会诱发犯罪;增设尽端路、提升围合感、增加绿视率、整治物理失序则能发挥抑制恐惧感和犯罪量的双重功效;弱势社区兼具高恐惧感与高暴力犯罪量,人员流动性有助弱化恐惧感,居民异质性仅会加剧犯罪行为.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经典犯罪地理理论对主客观安全性的差异化解释力,以全面评估环境干预政策的安全性后果.

    犯罪恐惧感建成环境社会环境街景图像深度学习算法

    警察盘查时空模式对街面盗窃的因果效应——以ZG市CBD为例

    龙锦颖张春霞宋广文范卓颖...
    2284-2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警察盘查对犯罪时空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现有研究对警察盘查与犯罪之间的内生性问题讨论不足,亦未对大城市中央商务区警察盘查的时空模式及犯罪防控效益进行深入探讨.因此,论文以位于中国南方大城市ZG市HT区中央商务区派出所为例,利用精细化的警察盘查与街面盗窃时空大数据,对盘查与街面盗窃的时空模式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份额移动法构建工具变量精确衡量警察盘查对街面盗窃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①中央商务区内警察盘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集聚趋势,其时空模式主要表现为持续热点、连续增强热点、历史热点、新增热点与分散热点,不同热点类型中警察盘查与街面盗窃的时空互动关系存在差异;②内生性问题会影响警察盘查对犯罪的因果效应评估,考虑工具变量后,发现中央商务区警察盘查对街面盗窃的发生起到显著的威慑作用,上周的警察盘查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本周的街面盗窃案件量将下降约0.243起.论文聚焦警察日常活动与犯罪行为时空关系的定量研究,相关结论可为精细化规划警察盘查时间、提升盘查效率、合理配置警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警察盘查街面盗窃因果效应工具变量时空模式中央商务区

    警务检查活动对盗窃犯罪的空间影响研究——以浙江海宁市为例

    赵锃泽刘大千郑滋椀陈鹏...
    2298-2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犯罪防控的主体,警务部门的活动对犯罪活动的空间态势具有重要影响.论文以浙江省海宁市2019年5-12月警务检查活动数据与盗窃犯罪数据为研究对象,以网格为分析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警务检查与盗窃犯罪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普通治安检查、公共复杂行业检查和重点单位检查等不同类型的警务检查活动对盗窃犯罪的影响.结果显示:①警务检查活动与盗窃犯罪在空间上均表现为聚集性特征,且两者热点区域存在部分重合,其中普通治安检查、公共复杂行业检查和重点单位检查的分布大致相同,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②公共复杂行业检查及重点单位检查活动与盗窃犯罪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普通治安检查与盗窃犯罪呈显著正相关关系;③邻近地区的普通治安检查与本地区盗窃犯罪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复杂行业检查与重点单位检查对盗窃犯罪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邻近地区的普通治安检查可能会导致犯罪转移现象.本研究对于厘清警务活动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评估警务活动的犯罪防控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犯罪地理警务检查活动盗窃犯罪空间杜宾误差模型

    河南省盗掘文物犯罪的案件特征、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

    兰利李钢李秉承温小婷...
    2312-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文明传承与文化自信重要载体的中国文物古迹屡遭不法分子盗掘,极大地妨害了华夏文明的考古探源和国家文物安全及文化自信建设,值得社会各界重点关注.鉴于当前缺乏地理学视角下针对此类犯罪高发地域的聚焦探究,论文以中国盗掘文物犯罪重灾区之一的河南省为研究区,综合利用文本分析、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其域内盗掘文物犯罪的案件特征、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以期为打击、预防盗掘文物犯罪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犯罪人多为省内居住的低学历、低收入中老年男性;被盗掘古迹以缺乏守护措施的秦汉及夏商周时期在野古墓葬为主,被盗掘古迹文物涉及陶器、砖石制品、青铜器、铜器、瓷器等类别;被盗掘古迹所处微观环境涉及乡野环境、地面古迹环境和建设环境.②空间上,集聚于河南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存在安阳和洛阳两个高发市域,郑州、开封和驻马店三个次高发市域;县域尺度上呈"高—高"和"高—低"集聚,高发区和热点区的分布均与市域尺度分布一致;随时间推移,高发区由南部向西北部转移而后转至东北部.③古迹分布和居民受教育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古迹分布与犯罪人居住地、作案地高度重合,遗址区住民就近作案特征明显,这与区域历史、经济、人口、社会因素有关,可运用社会解组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解释.

    盗掘文物犯罪案件特征空间分异形成机制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