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郊大型保障房住区的社会空间特征与问题研究——以南京岱山为例

    宋伟轩王富平汪毅汪徽...
    2470-2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房住区是多分布于城市郊区的大型居住空间,因其住宅性质与居住群体的特殊性而得到持续关注.保障房住区居民的社会、经济、文化属性,保障房住区对居民就业、生活、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保障房建设引发的居住空间分异和资源分配差异等城市社会空间问题,渐成为城市社会地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保障房住区社会空间研究中存在的大数据、全样本与多维度、小尺度分析不足的缺憾,论文选择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岱山为研究对象,以片区内21个居住小区(组团)为空间单元,依托手机用户画像和调查问卷数据,结合社会、空间、行为、感知等多维度要素,开展城市郊区大型保障房住区社会空间特征与问题研究.研究发现,岱山片区表现出弱势群体集聚、服务配套不足、通勤负担较重和社区归属感偏弱等特点;岱山片区整体社会空间相对均质,但公租房集中的小区居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最差,而社区环境和住宅品质较好的小区则居住着部分较高收入的年轻白领;未来发展需要警惕可能存在的贫困延续、社区衰败和社会歧视等风险.基于大小数据融合与细微空间尺度的社会空间研究,可以有效弥补社会经济统计和抽样调查问卷等传统数据源的不足,能更细致刻画、更真实揭示城市社会空间现象与问题.

    社会空间居住分异保障房南京岱山

    职住地绿地暴露对城市居民休闲步行时间的影响及其阈值研究

    尹春陈奕毅孙斌栋
    2482-2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地暴露是影响居民休闲步行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研究尚不明晰绿地暴露的各项指标影响休闲步行的相对重要性、阈值区间及其在职住地的空间异质性.论文基于上海市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分别探究了职住地绿地暴露对休闲步行时间的影响程度及阈值效应.研究发现,在绿地暴露指标中,到最近公园距离是预测休闲步行时间的最主要变量.在居住地,到最近公园距离对休闲步行时间的贡献仅次于年龄;在工作地,到最近公园距离、绿色空间供需比、绿地面积的相对重要性排名分别为第6、7、9位.绿地暴露各项指标对休闲步行时间的影响方向在职住地是相似的.到最近公园距离与休闲步行时间具负向关联,主要作用区间为650 m内.当居住地NDVI处于0.10~0.14和工作地绿色空间供需比小于0.2时,两者均与休闲步行时间呈正向关联.绿地面积和公园数量与休闲步行时间呈正向关联且没有明显阈值.这些发现为规划和设计职住地绿色空间以促进休闲步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绿色空间步行行为体力活动阈值效应机器学习健康城市

    舒适型移民在"第二生活空间"的选择行为研究——以恩施州苏马荡为例

    赵旭娄箴言陈聪
    2494-2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通过打造城市居民的"第二生活空间",能够实现乡村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达到"双赢"的目标.论文以逃离城市的舒适型移民为研究群体,构建了对"第二生活空间"选择行为的机制理论,并基于湖北恩施州苏马荡300份实地调查数据,对其选择过程和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差异化分析的基础上,精准构建了群体的选择行为模型.结果表明:①基础设施条件是"第二生活空间"满足舒适型移民物质需求的关键要素,且设施水平与选择行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②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纯文化"需求,在文化、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对选择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③舒适型移民的选择行为与个人禀赋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性别角色、身体状况、经济实力对选择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④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特质因素也显著调节舒适型移民的选择行为.因此,需要针对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的有机结合,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持.

    第二生活空间目的地选择舒适型移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

    中国东北地区植被绿度与光合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

    张焱王焕炯高成蹊林少植...
    2507-2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东北地区植被类型丰富,增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该地区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2000-2020年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提取了东北地区的绿度与光合物候,分析了植被春季物候时空变化,并结合气象数据诊断了影响不同植被类型春季物候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东北地区植被春季物候呈提前趋势,其中基于EVI数据的生长季开始期(SOSEVI)平均以0.657 d/a的趋势显著提前(P<0.05);基于SIF数据的生长季开始期(SOSSIF)平均以0.443 d/a的趋势显著提前.在空间上,SOSEVI和SOSSIF呈提前趋势的像元分别占76.8%和88.5%.②植被春季物候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是春季气温和土壤含水量.SOSEVI受春季气温主要影响的像元约占44.5%,受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的像元约占24.5%;SOSSIF受春季气温主要影响的像元占61.5%,受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的像元约占20.0%.春季气温升高和土壤含水量增加是导致春季物候提前的主要因素.③不同植被类型春季物候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不同,以阔叶林为主的春季物候变化主要受春季气温影响,草原植被春季物候变化更多受土壤含水量影响.研究揭示了东北地区不同类型植被春季物候变化的时空格局及主导因子,为理解气候变化对区域植被动态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植被春季物候遥感时空变化环境因子东北地区

    京津冀城区森林植被碳汇遥感评估与预测

    温丁徐丽王春燕曾嘉霁...
    2520-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植树是中国重要的人工造林途径,理论上是吸收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功能区,但目前仍难以定量地评估城市森林植被的碳汇现状及其碳汇潜力.论文以森林演替理论中生物量与林龄关系为基础(FCS模型),利用30 m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IPCC未来气候情景数据,评估和预测了京津冀城区 1985-2020年新增森林植被碳汇现状及潜力.结果表明:1985-2020年京津冀城区新增森林植被固碳总量约为14.28万t,其中北京城区固碳量最多,约10.34万t,可能原因是北京城区森林面积增速最大.到2060年,这部分新增森林植被碳汇潜力将近39.72万t,碳汇潜力最大的仍然是北京城区,约25.93万t.从市或区级行政单元来看,1985-2020年北京城区新增森林植被固碳量最大的是石景山区,天津城区最大的是蓟州区,河北城市区最大的是承德市;而未来碳汇潜力却存在差异,北京城区碳汇潜力最大的区域为顺义区,天津城区为蓟州区,河北城市区为廊坊市.这表明不同区域在历史固碳量和未来碳汇潜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也启示未来城市森林碳汇管理中需要将碳汇现状和潜力进行统筹考虑.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精准量化城市森林碳汇的评估方法,其成果将为城市森林碳汇的科学管理与优化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城区碳汇固碳潜力FCS模型森林植被京津冀

    地理科学进展 第43卷 总目次

    后插1-后插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