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徐秋怡颜凤芹丁智汤旭光...
    1184-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中国重大战略发展区域之一,其生态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开展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十分重要。论文选取多源数据,采用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模拟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以及三维生态足迹,而后进一步构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等指标量化生态安全变化,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三维生态足迹的驱动要素。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足迹广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利用水平不高,足迹深度较大且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除外),通过消耗资本存量来满足自然资源需求;在空间上,地类足迹广度呈"西高东低"格局,足迹深度则相反;在地类组分构成上,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各地类占比不平衡,耕地对足迹广度、足迹深度的贡献率最大,林地生态可持续性较好。②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差异较大。长江三角洲地区过度消耗存量资本,生态安全形势严峻。长江中游、成渝双城地区生态环境相对安全,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可能存在逐渐失衡的趋势。云贵地区自然禀赋优越,生态安全状况较好。③驱动力分析表明,能源消耗、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是导致区域生态资本占用增加的重要因素,而科技水平、生态建设在目前阶段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程度较小。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可为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维生态足迹生态安全动态评价长江经济带驱动分析

    2016-2021年松嫩平原黑土区季节性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古丽米热·甫拉提张学霞胡韵哲王景萍...
    1203-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全球气候变暖、冻融作用、地壳运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变对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造成一定威胁。松嫩平原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同时也是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以往的冻土地表形变监测集中在青藏高原等地区,对松嫩平原等高纬度地带的地表形变监测鲜有提及。论文利用68景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数据,通过D-InSAR技术获取2016年和2021年松嫩平原黑土区融化期、冻结期地表形变结果,通过空间自相关、变化矩阵和平均中心探索地表形变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断裂带、地下水和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地表形变成因,主要结果如下:①融化期形变量均值较冻结期高且变化幅度明显,融化期形变量平均值113 mm,范围为-63~244 mm;冻结期形变量平均值23 mm,范围为-64~120 mm;2016-2021年同一季节地表形变量范围呈现收敛特征。②松辽盆地季节性地表形变呈现"冻胀融沉"规律,小兴安岭西部山麓地带形变微小;融化期内沉降区逐渐朝东北方向移动,抬升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冻结期内沉降区由绥化市向西部齐齐哈尔市辐散,抬升区由西北部向中南部转移。③地表形变量高值区位于断裂带沿线破碎带,地表抬升与岩石富水程度空间分布重合。④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地表形变量,空间上显著相关,其中耕地发生地表形变的情况最普遍。松嫩平原黑土区地表形变呈现季节性分异、年际波动的特征,实时监测地表形变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农耕管理、地下水调控以及地质灾害预防等提供现实依据。

    地表形变Sentinel-1D-InSAR冻土黑土区松嫩平原

    近代城市地图认知及其地图表征解析——以一张"1910""德制"青岛城市规划地图为例

    徐敏吴廷金赵琳
    1219-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布莱恩·哈利为代表的学者开启地图"知识—权力"议题以来,相关研究日渐丰富,相较于从原始地图及编绘者视角人手的研究,对于从地图传播过程中广义地图使用者(读者)视角的考察较少。论文以一张号称"1910年"由"德国"绘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地图为案例,借助地理配准、图纸内容对比分析等手段,尝试解译地图表征背后隐藏的规划史实。结果表明:地图使用者通过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地图复制和重组等参与行为,造成了地图表征失真,并通过权威教科书的广泛传播形成了颠覆原图认知的全新规划"史实"。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地图使用者在参与过程中作为特定社会阶层潜在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与地图表征之间的关联。希冀从地图使用者视角来完善布莱恩·哈利的地图权力相关议题,并以城市规划地图这一特定地图类型丰富地图(学)史的案例研究。

    地图技术解译地图表征地图使用者价值观近代城市地图

    乡村多功能:内涵、进展与展望

    朱欣怡高金龙安丰平
    1233-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乡村多功能性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路径选择。论文在系统梳理乡村多功能的概念内涵及其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采用CiteSpace对国内外核心数据库中关于乡村多功能的1385篇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全景式归纳乡村多功能相关的主要研究议题,并从多功能的评价测度、演进与驱动因素、功能间相互作用等方面总结乡村多功能研究的现状进展,进而提出乡村多功能的未来研究展望。总体而言,乡村多功能研究经历了"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的转型影响,关注的对象和主题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研究范式上也更加注重视角的多学科交叉和方法的多手段融合。未来仍需进一步强化乡村多功能的尺度综合、乡村多功能评价的多手段融合与社会化拓展、乡村多功能的多区域比较与多主体驱动研究。尤其,通过对不同发展路径下多功能发展和转型的模式总结,提炼不同类型村域多功能转型及其演变规律,支撑不同功能主导下的乡村转型发展与振兴路径选择优化。

    乡村转型多功能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乡村地理

    21世纪西方性别数字鸿沟研究

    王睿冯健
    1247-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别数字鸿沟是西方学术界较为热门的研究话题,对该话题的梳理和探讨有助于推动国内相关研究发展。性别数字鸿沟的研究历程可以通过分析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的运行结果,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性别数字鸿沟的研究主题种类多样,涉及空间、时间、社会三大视角,覆盖了从全球尺度到家庭空间、从学校教育到职业生涯、从刻板印象到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性别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宏观的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基本的平台载体引导因素以及人们主观的心理因素。为了应对已有的和可能的性别数字鸿沟现象,学者们提出了种种建议,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已经出台了各类举措,不过要想有切实的效果,在政策制定和推行实施阶段还需要认真推敲。

    性别数字鸿沟数字鸿沟西方学术界信息通信技术(ICT)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