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姚杰

双月刊

2095-1388

xuebao@dlou.edu.cn

0411-84762672

116023

大连市黑石礁街52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大连水产学院主办的以水产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水生生物学、水产增养殖、水生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水生生物营养及其饲料、水产捕捞、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渔船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综述及研究简报。可供水产、生物、海洋渔业等专业的科研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洋暖化背景下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生物响应的研究进展

    董志国
    729-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全球变暖现象逐渐加剧,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温度升高等系列环境问题.海洋变暖对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涵盖了不同海域、不同物种以及多种研究视角.本文综述了海洋变暖对海洋物种多样性、渔业资源量群落结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以及环境微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介绍了海洋变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通过这一综合性分析,期望在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海洋暖化渔业资源生物响应生物多样性

    黄芩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刘浩楠冷向军游宇海刘佳玮...
    739-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中草药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性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 g/kg黄芩,配制成4组等氮等脂饲料,选取360尾平均体质量为(4.68±0.02)g的斑点叉尾鮰,分为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网箱中养殖60 d;试验结束后,测定不同黄芩含量添加组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并观察肝脏组织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黄芩添加量分别为5、10 g/kg时,斑点叉尾鮰的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在数值上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芩添加量为10 g/kg时,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黄芩添加量为5、10 g/kg时,可显著提升斑点叉尾鮰血清LZM、ACP和TP水平,以及肝脏T-AOC、CAT和SOD水平(P<0.05),显著降低血清ALT、AST、TCHO水平和肝脏MDA水平(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芩均降低了肝脏的空泡化率.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黄芩可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的黄芩添加量为10 g/kg.

    斑点叉尾鮰黄芩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水平

    四溴联苯醚慢性胁迫对黄盖鲽幼鱼鳃的毒性效应

    崔丹丹孙鹏飞郭亚枫曹胜男...
    746-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四溴联苯醚(BDE-47)对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幼鱼(体质量为1.31 g±0.03 g)鳃组织的毒性效应,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通过组织切片观察了 BDE-47胁迫下(0.25、0.5、2 mg/L)黄盖鲽鳃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并利用mRNA测序和miRNA测序联合分析黄盖鲽幼鱼鳃组织对BDE-47胁迫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在BDE-47胁迫下,黄盖鲽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肿胀、脱落及增生修复现象,黏液细胞明显增多,且随着BDE-47浓度升高呈递增趋势;转录组数据显示,ErbB信号通路基因表达量变化可能引起鳃小片上皮细胞的增生和修复;miRNA测序分析显示,BDE-47暴露导致的鳃小片上皮细胞脱落可能与MAPK及Ras信号通路有关;在mRNA和miRNA联合分析中,主要关注了硫辛酸代谢通路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推测鳃组织miRNAs通过调节硫辛酸代谢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基因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影响水体中BDE-47对黄盖鲽幼鱼鳃的毒性效应.研究表明,不同浓度BDE-47慢性胁迫会对黄盖鲽鳃组织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通过转录组联合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凋亡和免疫调节等相关信号通路中.

    黄盖鲽四溴联苯醚转录组组织病理

    基于全基因组解析团头鲂源副炭疽芽孢杆菌BC006株的致病性与耐药性

    刘振红李文慧李璐滢高梦...
    754-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从基因组层面理解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源副炭疽芽孢杆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进行了细菌全基因组测序、细菌的活体攻毒试验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副炭疽芽孢杆菌BC006株基因组共 5 457 931 bp,包括 1 个染色体(GenBank ID CP1 19629)和 7 个质粒(GenBank ID CP1 19630~CP1 19636),含5 539个编码基因,其中,基因组与牛源副炭疽芽孢杆菌1710株基因组的共线性度最高;BC006株腹腔攻毒团头鲂和小鼠的LD50分别为4.68×105 CFU/g和4.22×105 CFU/g;BC006株携带43个毒力基因,其中包括编码溶血素Ⅰ(hemolysin Ⅰ)的alo、编码溶血素Ⅲ(hemolysin Ⅲ)的hlyⅢ、编码非溶血性肠毒素(non-hemolytic enterotoxin,Nhe)的 nheA/B/C、编码鞘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SMase)的sph,这些毒力基因是BC006引起β-溶血和肠炎的关键基因;BC006携带16个耐药基因,其中,tet(45)和tetB(P)参与了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耐药,mphL参与了对红霉素的耐药,Bc Ⅰ和Bc Ⅱ参与了对头孢噻肟和青霉素G的耐药,qacJ参与了对甲硝唑、甲氧苄啶、利福平、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研究表明,副炭疽芽孢杆菌BC006株是团头鲂上新发现的携带多种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的致病菌,可采用国标渔药中对该菌敏感的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进行治疗.

    团头鲂副炭疽芽孢杆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全基因组

    磺胺二甲嘧啶在许氏平鲉体内的富集与代谢

    孙艺鸣刘思宇勇艳华刘杨...
    76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抗生素在海水鱼中的迁移转化情况,以评价抗生素的生态风险,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分析及高分辨质谱检测分析方法,开展了磺胺二甲嘧啶(SMZ)在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体质量为16.80 g±5.46g)鱼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及代谢路径研究.结果表明:SMZ在环境水体暴露至第3天时鱼体内的富集浓度达到了整个暴露期的最高水平;在整个药物暴露过程中,鱼体内SMZ的最大富集浓度与药物浓度的高、低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差异;在最佳富集期内,SMZ在鱼体内富集趋势由高至低依次为鳃>肌肉>肝脏;代谢分析显示,SMZ在许氏平鲉体内的代谢产物有N4-乙酰化磺胺二甲嘧啶和2-氨基-4,6-二甲基嘧啶两种,主要的代谢路径为SMZ乙酰化加成,以及与2-氨基-4,6-二甲基嘧啶相连的N-S键断裂.研究表明,海水中的磺胺类抗生素能够迁移至鱼体内主要组织器官,乙酰化加成和N—S键断裂是SMZ在许氏平鲉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

    许氏平鲉磺胺二甲嘧啶生物富集代谢

    低盐胁迫下三疣梭子蟹Aldh基因的表达及DNA甲基化分析

    郭俊阳吕建建孙东方周现法...
    773-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耐低盐性状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三疣梭子蟹(体质量为35.5g±2.8g)醛脱氢酶(Aldh)的基因结构、相似性、系统进化、组织表达,以及低盐胁迫下的基因表达、丙二醛(MDA)含量和DNA甲基化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Aldh基因的保守结构域与中华绒螯蟹的保守结构域相似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Aldh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低盐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CR)分析显示,低盐胁迫72 h后该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显著增加,与基因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低盐环境下DNA甲基化可能通过抑制Aldh基因表达,导致体内MDA浓度升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本研究结果为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性状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解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三疣梭子蟹低盐胁迫DNA甲基化基因表达

    虾夷扇贝响应高静水压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范琛革王许波毛俊霞田莹...
    78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在静水压力胁迫条件下的生物学响应机理,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受高静水压胁迫的虾夷扇贝(壳长为75.64 mm±2.15 mm)闭壳肌、鳃和外套膜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筛选到闭壳肌中上调基因130个,下调基因150个;鳃中上调基因314个,下调基因390个;外套膜中上调基因314个,下调基因390个;GO富集分析发现,被注释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参与细胞凋亡的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活性和抑制剂活性、细胞器膜、固有免疫应答有关;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多富集在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凋亡、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和MAPK信号通路中.研究表明,虾夷扇贝在静水压力胁迫后,其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信号传导和免疫等通路中,这些发现为后续生物响应高压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数据和参考.

    虾夷扇贝高静水压力转录组分析差异表达基因

    贝螺综合养殖模式对养殖对象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贺加贝赵晓伟杨陆飞汲生磊...
    78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中国北方浅海贝类养殖效率,在室外池塘利用鲍鱼养殖笼开展了香螺(Neptunea cumingii)与5种贝类综合养殖模式探索,通过分析增重率、存活率和捕食率等参数,评估双壳贝类+香螺综合养殖模式下香螺对双壳贝类摄食的影响因素,以及养殖对象生长及存活状况;另外,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分析了自然状态下香螺胃含物的组成.结果表明:香螺(体质量为19.71 g±4.36 g)对不同规格双壳贝类捕食率均较低(0.00%~2.50%±5.78%),对同种贝类大、小规格捕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多种贝类混合,高、低密度香螺组均仅捕食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且捕食率较低,分别为2.50%±6.83%和0.63%±2.50%,且与同组其他贝类捕食率间无显著性差异;低温条件下,香螺对双壳贝类捕食率偏高(4.64%±10.36%),且与高温条件下捕食率有显著性差异;与不同贝类开展综合养殖,香螺均未见死亡,月增重率范国为16.83%±2.76%~22.85%±5.34%,不同综合养殖模式下香螺增重率无显著性差异;高、低密度香螺与双壳贝类综合养殖,增重率分别为19.28%±0.62%和18.37%±1.79%,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摄食状态香螺月增重率为21.12%±14.12%,但与未摄食状态香螺组增重率(18.73%±3.63%)无显著性差异;同种双壳贝类在综合养殖模式和单独养殖模式下,湿质量及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自然条件下,香螺食物组成复杂,囊括哺乳纲、有胚植物纲、辅鳍鱼纲和酵母纲等14纲多种来源;研究发现,双壳贝类+香螺的综合养殖模式中,双壳贝类活力是香螺摄食与否最重要的选择条件,双壳贝类规格及种类对香螺摄食选择优先度较低,这一特性使得贝螺综合养殖具备生态防病能力;综合养殖模式下,不摄食双壳贝类情况下,香螺生长能量来源可能主要为海洋沉积物及附着生物.研究表明,综合养殖模式对香螺和双壳贝类生长及存活均无明显影响,且香螺生长速度较快,具备成为主养对象的潜力.

    香螺双壳贝类综合养殖贝类养殖贝螺混养IMTA

    环境丰容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个性的影响

    魏涛李金垚贾彪韩岩珂...
    797-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环境丰容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体质量为7.25 g±1.89 g)生长和个性的影响,观测了有礁石环境(环境丰容组,EE)和无礁石环境(对照组,C)条件下试验鱼的生长性能(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和个性行为指标(勇敢性、探索性、活跃性和好斗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下养殖8周后,EE组和C组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EE组试验鱼的攻击次数(44.44±9.30)显著低于C组试验鱼(166.11±55.92,P<0.05),但EE组和C组试验鱼的游出遮蔽区次数、开阔区停留时间比、首次探索陌生物体时间比、距陌生物体距离及游泳时间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鱼的开阔区停留时间比与游出遮蔽区次数呈正相关(P<0.05),首次接近陌生物体时间比与开阔区停留时间比和游出遮蔽区次数均呈负相关(P<0.05),而与距陌生物体平均距离呈正相关(P<0.05),特定生长率与各行为测定指标间均无相关性.研究表明:礁石丰容环境对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性能、勇敢性、探索性和活跃性均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其好斗性;试验鱼的勇敢性与探索性呈正相关,而与活跃性和好斗性均不相关;试验鱼的生长性能与个性行为各指标间均无相关性.

    许氏平鲉环境丰容生长个性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两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食性差异

    廖河庭郑尧刘祝萍陈家长...
    804-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藕虾共作模式和精养模式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食物组成和食性差异,在养殖期间通过测定克氏原螯虾、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并利用SIAR混合模型计算了不同饵料对克氏原螯虾食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藕虾共作模式中饲料和天然饵料的δ13C值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30.81‰~-20.54‰,0.46‰~4.04‰,精养模式饲料和天然饵料的δ13C值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31.91‰~-20.73‰,2.33‰~8.05‰;藕虾共作模式克氏原螯虾食物来源主要为水花生(34.31%)和莲(20.32%),精养模式食物来源主要为饲料(30.08%)和伊乐藻(18.69%).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在藕虾共作模式中偏向于摄食水生植物,在精养模式中主要摄食饲料,藕虾共作模式的食物来源分布较精养模式更均匀,且植物性饵料贡献率较精养模式高.

    克氏原螯虾食性稳定同位素藕虾共作精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