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姚杰

双月刊

2095-1388

xuebao@dlou.edu.cn

0411-84762672

116023

大连市黑石礁街52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大连水产学院主办的以水产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水生生物学、水产增养殖、水生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水生生物营养及其饲料、水产捕捞、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渔船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综述及研究简报。可供水产、生物、海洋渔业等专业的科研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规格青蛤对3种新材料底质的潜沙适应性比较

    何国俊赵杰于斌陈义华...
    1004-1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适宜青蛤(Cyclina sinensis)工厂化养殖的新底质材料,解决传统泥沙底质二次使用困难问题,采用不同新底质材料(石英砂、玻璃珠和贝壳粉)进行了不同规格(壳长 1。5、2。5、3。5 cm)青蛤的潜沙能力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蛤潜沙分为 6 个步骤,分别为潜沙准备伸出水管、伸出斧足、斧足插入底质、竖壳、潜沙和潜沙完成;同一底质环境下不同规格青蛤潜沙完成时间、潜沙率及潜沙深度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底质环境下壳长 1。5 cm青蛤在玻璃珠底质中潜沙时间最短(P<0。01),2。5、3。5 cm青蛤在玻璃珠和贝壳粉底质中潜沙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 种规格的青蛤在贝壳粉底质中潜沙率最高(P<0。01),在玻璃珠底质中潜沙最深(P<0。01)。研究表明,青蛤对 3 种新底质材料均有较好的潜沙适应性,可以替代传统泥沙底质,其中青蛤在玻璃珠底质中潜沙时间最短,潜沙最深,本研究结果为改良青蛤工厂化养殖底质及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提供了有益参考。

    青蛤新底质材料潜沙行为玻璃珠

    杂交黄颡鱼"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邓常雯廖青青任莹莹林亚洲...
    1011-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优 1 号"烂身病的病原及其致病特征,从患病黄颡鱼的皮肤组织中分离培养得到 1 株优势菌株,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综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通过PCR方法检测该菌株的毒力基因,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研究其药物敏感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人工回归感染后菌株对杂交黄颡鱼和光泽黄颡鱼(P。nitidus)15d的LD50分别为 2。11×108、4。27×108 CFU/mL;生理生化鉴定、测序分析确认其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毒力基因检测发现其携带有fur、hly、hem0、fha、pspb和tfeR等毒力基因;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等4 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等 14 种抗菌药物耐药,为多重耐药菌株。本研究结果可为黄颡鱼烂身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杂交黄颡鱼烂身病荧光假单胞菌病原鉴定药敏试验毒力基因

    基于LSTM与XGBoost融合的养殖水质pH值预测方法研究

    郭方一刘明剑王刚张思佳...
    1021-1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保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平衡及水生动物的健康,提出了一种融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XGBoost算法的养殖水质pH值预测方法(PCA-ES-LSTM-BSO-XGBoost,PELBX)。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水质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简化参数复杂性并提高模型训练的效率与精度;其次,利用LSTM网络捕获水质参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并采用早停法避免过拟合,确保模型对未见数据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此外,通过BSO算法并行优化XGBoost模型的参数,提高pH值预测的精确度;最后,将LSTM与XG-Boost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加权集成,有效结合了时间序列分析与非线性学习的优势,显著提高了预测准确度。结果表明,PELBX模型在pH值预测方面表现优越,具体表现为0。115 的均方根误差、0。088 的平均绝对误差、1。066%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以及 0。747 的决定系数;相较于消融试验中表现最佳的 PCA-LSTM-BSO-XGBoost模型,性能分别提升了 8。73%、8。33%、8。26%和 7。64%;与同领域中表现最好的BiL-STM-GRU预测模型相比,性能分别提升了 10。16%、1。12%、0。56%和 8。73%。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PELBX模型在提升水质pH值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LSTMXGBoostPCAPELBX模型水质pH值预测

    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王越任泷凡迎春蒋书伦...
    1032-1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特征,于 2022-2023 年进行 4 个季度的鱼类调查,并分析了该湖泊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共调查到鱼类 37 种,隶属于 5 目 7 科 27 属,包含外来物种 1 种、杂交种 1 种,鲤科鱼类为优势类群,共 28 种,鱼类物种组成以定居性、杂食性鱼类为主;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刀鲚(Coilia nasus)、似鱎(Toxabramis-swinhonis)和似鳊(Pseudobramasimoni)为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春季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秋季最高;ABC曲线分析显示,澄湖全年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秋季生物量-丰度曲线发生交叉,表明秋季澄湖受到轻微干扰。研究表明,澄湖鱼类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鲢、鳙增殖提高了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澄湖鱼类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鲢和罗非鱼精细分割品的营养品质评价及差异

    余欣蕾吴菁菁田明礼田富康...
    1042-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从食品原料学角度阐明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营养品质差异,对鲢和罗非鱼的传统可食部位(背部肉、腹部肉、腩部肉和尾部肉)和非传统可食部位(鱼头、鱼下颌、鱼鳞、鱼皮和鱼中骨)进行了精细分割,系统探究了两种淡水鱼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鲢和罗非鱼各部位含有水分 53。54%~79。57%,粗蛋白质 7。84%~42。21%,粗脂肪 0。19%~12。45%,灰分0。42%~18。27%;两种鱼鱼鳞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非传统可食部位(P<0。05),且鱼下颌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最高;鲢腩部肉的粗脂肪、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大于其他部位(P<0。05),鲢各部位EPA和DHA含量均大于罗非鱼;两种鱼背部肉、鱼头和鱼鳞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可作良好的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鲢和罗非鱼各精细分割部位营养品质存在差异,除腩部肉和鱼皮外,罗非鱼其余部位蛋白质营养价值均大于鲢,而鲢多数部位的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且两种鱼的传统可食部位相比非传统可食部位营养均衡性较好,后续可以根据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对精细化分割品进行适宜性的差异化加工。

    罗非鱼精细分割品营养品质

    热带芽孢杆菌对发酵卵形鲳鲹蛋白质特性及其风味的影响

    吴亚梅邱英杰杨丽芝吴燕燕...
    1054-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接种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MX-8 对发酵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质构及风味变化的影响,以传统发酵卵形鲳鲹中筛选出的高产蛋白酶菌株热带芽孢杆菌MX-8 为发酵剂,对卵形鲳鲹不同发酵阶段的质构、风味和蛋白质特性的动态演替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发酵相比,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接菌发酵组鱼肉在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方面得到显著改善;肌原纤维蛋白的总巯基含量和Ca2+-ATPase活性基本保持一致,而羰基含量则明显减少;接菌发酵后鱼肉共鉴定出 57 种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更多,表明接菌发酵能进一步提升卵形鲳鲹的风味。研究表明:定向接种热带芽孢杆菌MX-8发酵剂,不仅能有效抑制蛋白质氧化,改善发酵卵形鲳鲹的整体口感和风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接菌发酵卵形鲳鲹的工艺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热带芽孢杆菌卵形鲳鲹风味质构特性蛋白质氧化

    基于OSMOSE模型模拟不同竞相捕捞对伏季休渔制度下东海渔业资源的影响

    徐飞扬李曰嵩
    1065-1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竞相捕捞对东海渔业资源带来的影响,以东海内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等 19种东海主要经济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生态系统的OSMOSE模型模拟了不同竞相捕捞对伏季休渔制度下东海渔业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竞相捕捞(FSb、FSc)会对东海渔业资源造成负面影响,但休渔期后竞相捕捞(FSb)下的营养级和资源生物量均高于休渔期前后竞相捕捞(FSc);竞相捕捞的产量均较高,短期内确实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FSc对生物量的严重破坏,很难长期维持高产量;大体型鱼类对捕捞压力的增大及捕捞压力分配时间不同较敏感,而小型物种生物量在竞相捕捞下反而会增加,尤其在竞相捕捞(FSc)下表现更明显。研究表明,当东海不可避免且普遍存在竞相捕捞的情况下,FSb较FSc对东海渔业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因此将竞相捕捞控制于仅休渔期后发生(FSb)是推荐的渔业管理方案。

    OSMOSE模型竞相捕捞捕捞压力东海渔业资源

    典型赤潮生物夜光藻研究进展

    陈奕帆王君玥王英豪李秋萍...
    1075-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是形成赤潮的典型物种之一,其种群的暴发性增殖或聚集不仅使水产养殖业损失惨重,还严重破坏了海域的环境稳态。近年来,由夜光藻引发的赤潮规模和频次在世界多个海域均呈现增加趋势,且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温度、盐度、营养盐和水动力等环境因子变化均会影响夜光藻赤潮的发生。本文主要从夜光藻的基本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和赤潮治理等方面对该物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另外,针对该物种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夜光藻有性繁殖发生机制、摄食多样性、分子生态学及赤潮预警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夜光藻赤潮的发生机制研究及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夜光藻赤潮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