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玉龙雪山—丽江水体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与成因

    任坤曾洁彭聪潘晓东...
    2864-2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水化学与同位素组成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控制,研究其组成及变化成因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采集了玉龙雪山—丽江地区地表—地下水水化学、氘氧(δD/δ18O-H2O)和碳(δ13C-DI C)同位素样品,重点分析上述指标沿径流方向的空间演化,并对比2005年与2021年水化学组分浓度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影响区域水环境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流域地表—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Mg-HCO3和Ca-HCO3型,部分民井受人类活动影响,Na+、K+、Cl-和SO42-浓度上升。②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δD和δ18O-H2O值沿地表—地下水径流方向增加,δ13C-DIC值减小,Na+、K+、Cl-和SO42-在流经主城区后因污废水输入而浓度明显增加。③玉河河水流经大研古镇后由Ⅲ类水降低至Ⅳ类水(NH4+超标),且古镇内井水Na++K+与δ13C-DIC、Cl-+SO42-与δ13C-DIC显著性负相关,揭示了古城旅游活动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④与2005年相比,受市政污水补给的漾弓江Na+、K+、Cl-和SO42-浓度增长速率大于拉市海、玉峰寺泉和团山水库。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对玉龙雪山—丽江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流域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证实同位素和水化学相结合是研究水环境变化及控制因素的重要手段。

    水化学氘氧同位素碳同位素岩溶水玉龙雪山—丽江

    中国碳收支对全球辐射强迫的影响

    李楠崔耀平刘小燕史志方...
    2880-2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CO2排放国之一和主要贸易国,人为和自然因素均对中国碳收支和全球辐射强迫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多单独关注人为或自然因素的作用,尤其缺乏考虑贸易转移的碳排放及其对全球增温影响的研究。本文使用CarbonTracker CT2019B同化数据集和中国贸易排放量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全球CO2通量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这主要是受人为CO2通量的影响。2000-2018年全球及中国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增加的幅度趋于变缓。201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辐射强迫为-0。0038 Wm-2,自然碳收支产生的辐射强迫为-0。0027 W m-2,分别抵消了当年化石燃料产生辐射强迫的1。54%和1。13%。中国在2000-2018年间化石燃料排放CO2对全球辐射强迫的贡献为11。32%,考虑到中国进出口贸易后,中国人为CO2对全球辐射强迫的贡献为9。50%;进一步考虑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国净CO2对全球辐射强迫的贡献下降至7。63%。本文表明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及进出口贸易均在缓解中国对全球增温的作用,也证实了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把人为和自然源碳收支综合考虑才能系统认知区域或国别碳收支对全球增温的影响。

    中国人为碳排放自然碳排放二氧化碳辐射强迫贡献

    长三角城市群碳达峰路径模拟研究

    石常峰俞越姚潇庞庆华...
    2895-2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城市群一体化深入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其内部空间网络特性决定了单一城市碳达峰路径不可避免地受到邻近城市影响。为此,本文以中国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地理—经济复合维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该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进一步构建空间嵌入式GA-LSTM模型以对长三角城市群碳达峰路径进行动态模拟。实证结果显示:①若考虑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关联效应,部分城市碳达峰时点提前且多数城市峰值水平降低,表明空间关联效应能有效优化城市群碳排放空间格局,但其达峰后排放态势并未受到显著影响。②基准情景下,除苏州、亳州以外城市均能于2030年前顺利实现碳达峰,其中安徽省多数城市在2019年后保持碳排放稳中有降,江苏省及浙江省部分城市达峰后的碳排放下降态势相对缓慢,而上海、南通在早期实现达峰后其碳排放却呈缓慢增加的反弹趋势。③绿色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于2019年后呈平稳下降趋势,有效逆转了基准情景下的惯性增长,并且其内部城市在碳达峰时点、峰值水平以及达峰后态势方面均呈显著改善趋势,有助于形成互为促进的区域减排合力。

    碳达峰路径模拟空间关联GA-LSTM模型长三角城市群

    长株潭都市圈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

    彭文斌苏欣怡邝嫦娥杨胜苏...
    2915-2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县区作为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揭示县区层面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对于新时代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熵权法和SBM-DEA模型分别测算2011-2021年长株潭都市圈19个县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效率,采用空间分析法刻画县区层面长株潭都市圈数字经济与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格局及聚类情况;运用OLS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长株潭都市圈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长株潭都市圈县区间数字经济与碳排放效率的发展差距仍然悬殊,且均表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②长株潭都市圈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始终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后这种促进作用明显增强。③长株潭都市圈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且对本地碳排放效率的促进效应超过对邻近县区碳排放效率的效应。

    数字经济碳排放效率空间效应空间杜宾模型SBM-DEA模型长株潭都市圈

    中小城市通学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以河南开封为例

    荣培君杨群涛郑智成秦耀辰...
    2929-2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居民低碳通学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尚不清晰。本文选择空间快速扩张和重构的典型城市河南开封为案例区,借助多源时空大数据和大样本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构建SHAP模型,阐释低碳通学的非线性作用机理及阈值效应。研究发现:①通学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明显,外圈层快速扩张区域应作为城市碳减排工作的关键区域;②时空距离是对通学碳排放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初中可依照15 min生活圈理念进行规划,但是小学的设置需进一步优化至13 min步行圈以内;③学—住建成环境的科学治理可为低碳通学提供客观保障,居住地和学校周边路网密度在10~14km/km2、土地利用混合度在2。4~2。7之间、小学的学校规模在1000人以内,对低碳通学是最为有利的;④学生独立生存技能的缺失亦是制约低碳通学的重要因素,安全上学路的构建和步行巴士的推广将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构建的有效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和低碳发展的精细化规划及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低碳社区建成环境居民通学行为空间SHAP模型开封

    《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评介

    任国玉张潇丹
    封3页

    《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评介

    刘彦随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