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低空地理学的特征及其对地理学的拓展

    廖小罕张捷黄耀欢
    55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学是一个由众多分支组成的学科体系,学科交叉是其学科特性.无人机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低空开发和低空经济进入地理学的研究视野,并在地理学研究实践中与其他学科产生了大量的交叉融合.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推动了地理学将低空纳入其研究对象体系中,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这是一项需求牵引、充满挑战、艰巨而又全新的工作.本文认为低空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地理学特征,具备采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低空研究的科学基础和依据.应用地理学进行低空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与航空学、信息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渗透、融合.在分析低空研究与上述学科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的提出未来地理学视角下低空研究体系的初步布局.本文抛砖引玉,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理学界同仁进一步关注低空开发和低空经济发展,促进地理学在新时期发展,满足实践需求,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

    地理科学低空无人机学科交叉低空地理学

    河道流量遥感估算研究进展与展望

    孙文超王星灿徐宗学
    565-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道流量数据为水文水资源领域科学研究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缺实测资料地区河道流量估算是过去几十年水文学界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基于遥感观测的河道流量估算方法是解决水文资料缺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定量遥感与水文水资源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系统总结了河道水面宽度、水面高程等与河道流量紧密相关水力学变量的遥感反演方法研究现状,梳理了经验关系法、与水文模型结合和与河流水动力模型结合等基于卫星观测的流量估算数学方法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河道流量遥感估算研究中流量估算结果误差评估、多星协作提升观测频率与方法普适性评估等难点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探讨了遥感估算流量方法的应用前景.

    遥感河道流量缺资料地区水力学水文循环

    生态系统服务流概念内涵与量化方法

    夏沛彭建徐子涵顾恬玮...
    584-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流指示实际被使用的服务,是连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纽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概念内涵、厘清其量化方法是推动生态系统服务流有效实践应用的基本前提.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流概念愈发受到重视,但仍然缺乏连接概念内涵、量化方法和实践应用的系统性梳理.因此,为强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的实践性意义,本文基于过程、数量和空间3种视角梳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概念内涵,据此明晰生态系统服务流的量化方法,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流系统研究框架.研究认为,应该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管理行动—人类福祉提升愿景"系统性研究框架,聚焦生态学意义与地理空间过程、利益相关者角色和面向人类福祉提升的可持续决策系统,将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推向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实践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流供需评估利益相关者人类福祉生态系统服务管理

    横断山区暴雨型山洪灾害发育特征与形成模式

    李怡帆张晨笛张国涛
    600-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横断山区是中国山洪灾害发育最集中、灾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西南重大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部署区.然而,现有研究对横断山区的山洪灾害发育特征与形成模式尚缺乏系统梳理和总结,制约了西南山区防洪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发展完善.本文聚焦横断山区山洪灾害形成、运动、成灾的物理过程,提炼了横断山区山洪的主导孕灾条件(多重湿润季风环流条件、高位能地形地貌条件与高异质性下垫面条件)和灾害发育特征(时空分异、能量集中、链生性与群发性),从灾害全过程的视角提出了横断山区山洪灾害的三大形成模式:高水力坡降主导的生—水—土耦合的山地产汇流模式、山洪运动过程的强水沙耦合运动模式、承灾体较高暴露度导致灾害损失严重的成灾模式.最后,基于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横断山区山洪灾害研究面临的四大未来科学挑战,以期推动横断山区乃至全国的山洪理论体系建设、区域山洪灾害风险精准评估与精细化预警预报等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工作.

    横断山区暴雨型山洪孕灾条件灾害发育特征形成模式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对中国铁路运网的冲击过程和机制

    刘海洋王录仓常跟应
    617-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大暴雨是极端天气,其引发的洪涝灾害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枢纽既是线路连接的中枢,也是客货流集散的中心.发生在枢纽地区的特大暴雨,在网络关联效应等规律的支配下,将灾害影响通过线路向外传导并放大,从而波及整个铁路网.本文基于列车停运数据,系统分析了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对中国铁路运网的冲击过程和灾情传播机制.结果表明:①从冲击初期到冲击中期,中国铁路运网受冲击节点逐渐增多,停运强度从暴雨冲击中心向外围递减,停运线路从局部线路向关联网络扩散,停运网络从受冲击中心中原地区沿"米"型网络向外围蔓延;冲击末期,停运节点数量减少,停运强度降低,停运强度高值节点和停运网络从外围向暴雨冲击中心收缩.②不同承灾体面对同一冲击时,运网形态和结构作出的响应存在分异,高铁更敏感,其恢复力更强.③停运网络层级性显著,择优链接效应明显,灾情首先传导至直接关联节点和关联线路再进行扩散;层级性减弱时择优链接效应也随之减弱,集聚性降低,区域小集团数量减少,一体化程度增强,传输效率提升;层级性增强则相反.④由于运网的一体性、关联性、沿线传导性等特征,导致运网受灾害冲击时,不仅仅在灾害中心发生停运现象,还会涉及相关节点、线路及其关联区域.本文可为提升中国铁路运输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安全、可靠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铁路运网冲击过程灾情传播机制

    毛乌素沙地年均水蚀量估算

    杨斐鹿化煜吴会娟王菁菁...
    635-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地是半干旱区重要的地理单元,水流是传输沙地地表物质的主要动力之一.提取地表径流网络并定量估算地表水流对地表物质的输人和侵蚀作用,对于理解毛乌素沙地地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0 m空间分辨率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和哥白尼数字高程模型(COPDEM),结合水体指数和河道烧录法自动提取了毛乌素沙地河流网络.利用降水、潜在蒸散发数据,基于Budyko模型,初步建立了半干旱区年均水蚀量估算方法,定量评估了毛乌素沙地地表物质年均水侵蚀量.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各流域河网密度最大的是佳芦河,其次为秃尾河和无定河,苦水河河网密度最小.在水力作用下,1992-2021年流入毛乌素沙地的泥沙量为0.07亿t/a,流出的泥沙量为0.45亿t/a,年均水侵蚀量为0.38亿t.解译遥感影像获得半干旱区河网分布、基于水文气象数据估算地表水蚀量,实现了半干旱区遥感图像解译—气候数据分析—径流量和地表水蚀量模型建立—地表水蚀定量评估的融合,为定量评估观测资料受限的半干旱地区地貌变化提供了新技术.

    半干旱区毛乌素沙地遥感影像地表过程河道烧录法水热耦合平衡方程

    青藏高原县域尺度PM2.5浓度时空动态演进特征

    刘庆芳谢佳亮张先甜徐勇...
    654-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不仅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有力举措,也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实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长时间序列和高空间分辨率的PM2.5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青藏高原县域尺度PM2.5浓度的静态空间关联特征,结合传统和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探究PM2.5浓度的分布动态演进和长期转移趋势,最后运用空间马尔可夫链刻画青藏高原县域尺度PM2.5浓度的空间转移特征.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县域尺度PM2.5浓度起步较高且空间锁定特征显著,新疆南部、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西宁市和海东市内区县始终是PM2.5高排放地区;②青藏高原县域尺度PM2.5浓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局部空间关联主要以H-H和L-L两种同质性空间关联类型为主;③青藏高原县域尺度PM2.5浓度呈现整体下降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局部差异仍显较大,考虑相邻地区的空间影响时,表现出空间收敛模式和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3期时间滞后条件下,PM2.5浓度高值区的虹吸效应增强,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青藏高原PM2.5浓度的未来空间分布.④青藏高原县域尺度PM2.5浓度的空间转移趋势稳定,难以实现县域尺度单元上的跳跃式转移.本文可为识别青藏高原县域尺度PM2.5浓度空间动态演进特征,实施精准化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进而促进高原地区大气污染防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PM2.5空间关联动态演进空间动态Kernel密度估计青藏高原

    中国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董寅金贵邓祥征
    672-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福祉与生态安全,而资源效率成为空间冲突加剧、资源约束趋紧背景下科学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基础支撑.本文基于全国市域国土资源效率值设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情景方案并评价不同偏好下的国土空间发展潜力,进而定量刻画"点—轴—面"一体化的国土空间布局蓝图.结果表明:①中国国土资源效率稳步上升但整体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不均衡.②研究期内中国国土空间发展潜力持续提升,开发导向下潜力水平相较更高,且不同情景下潜力高值区围绕城市群地区向外轴向扩散.③中心点与发展轴线的分布格局经历了由"三足鼎立"向菱形结构演化的过程,其中沿海通道、京哈—京广通道及沿江通道的主体地位突出.④战略点向关键轴线有序集聚,优势区在胡焕庸线两侧呈明显分化.组合国土空间结构要素分别形成开发优先、维持现状与保护优先3类情景下"五横三纵,八核三区""四横三纵,六核三区"与"三横四纵,五核三区"的国土空间布局蓝图.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实现高质量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与美丽国土愿景提供技术依据和理论支撑.

    国土空间资源效率开发保护发展潜力布局蓝图中国

    建设用地资源空间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机制

    钟顺昌焦怡萌闫程莉汪文竹...
    688-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集聚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建设用地资源空间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为省级政府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提供地理学方案.本文首先构建了以建设用地空间集聚为核心的Kaya恒等式与ImPACT恒等式,作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借鉴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测算了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并用赫芬达尔指数等识别省域建设用地空间集聚,借助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建设用地规模对减污降碳产生负向协同效应,但其空间集聚有助于产生减污降碳正向协同效应.②建设用地空间集聚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减污,另一方面通过能源节约降碳;而技术创新在建设用地空间集聚促进降碳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遮掩效应.③建设用地空间集聚对减污、降碳及减污降碳协同分别呈"U"型、倒"U"型和"U"型的驱动过程,但促进作用占主导,当建设用地空间集聚达到一定水平,将产生减污降碳正向协同效应.④建设用地空间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在东中部地区有助于降碳,但未实现减污,进而未产生减污降碳正向协同效应,西部地区有助于减污和降碳,并产生了减污降碳正向协同效应.

    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空间集聚减污降碳协同Kaya恒等式ImPACT恒等式

    中国城市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马诗萍谢永顺陈宏阳张文忠...
    71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部门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部门,剖析城市尺度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细化电力生产减排政策、引导区域协同降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1543座6000 kW及以上电厂的微观数据,结合能源、经济、社会多源统计数据,核算了2003年、2010年和2017年中国城市电力生产总碳强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IDA-LMDI分解、STIRPAT模型等方法,揭示了城市尺度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3-2017年中国整体电力生产总碳强度加速下降,但内部差异持续扩大;城市尺度空间分异明显,"博台线"东北半壁长期高于西南半壁;空间集聚程度显著提升,东北和华北地区是总碳强度下降的关键点.②火电能耗因子是前期电力生产总碳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后期发电结构因子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其他电力系统因素影响较小但空间差异明显.③各社会经济因素对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通过作用于电力需求、电力政策、电力技术、清洁电力发展空间的复杂系统引起电力系统特征变化.④电力生产总碳强度与人均GDP在2003年和2010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2017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新能源电力快速发展突破了适用于火力发电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传统解释框架.未来电力生产部门减排工作应充分考虑空间异质性,并需持续关注新兴电力技术突变对传统理论框架的影响.

    电力生产总碳强度城市尺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空格局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