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城市区域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伏润得杨振山
    819-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下,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秉轴持钧的关键.基于新发展理念,通过梳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了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内的5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分析、俱乐部收敛检验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2005-2020年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城市发展质量平均水平提升了 48.4%,低水平城市数量显著缩减,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分布模式发生转变且空间聚集特征显著;城市发展质量不平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差距弥合挑战仍然较大,且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城市间存在显著的角色分化,在全国及区域层面均形成"示范—追赶"模式,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11个城市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城镇化、政府投资、数字经济、环境规制以及经济增长均能显著促进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的提升,城市规模与发展质量则呈现倒"U"型关系.新时期实现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仍需要在中西部地区持续着力,发挥先行者的示范作用,需要持续推动数量增长、强化环境规制、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以及优化城市规模体系.

    城市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俱乐部收敛空间杜宾模型中国

    城市虚实活动系统的理论构建

    李春江柴彦威
    837-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社会正处于显著的数字化转型阶段,人类活动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内在机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虚拟空间中的活动日渐多元化与自我体系化,并更加主动和频繁地与实体空间活动产生着十分复杂的互动.目前关于人类活动系统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愈发重视虚拟空间中行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强调超越虚实二元的对立视角,将技术使用作为活动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提出城市虚拟空间活动系统与城市虚实活动系统的概念,一方面强调城市虚拟空间活动已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系统的趋势,另一方面则聚焦于城市虚实空间活动系统的互动关系,并且从理论上构建城市虚实活动系统,以便深化理解城市活动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从理论和方法创新、实证议题创新以及应用实践创新等侧面,系统论述城市虚实活动系统的概念体系与研究内容框架,为数字化转型下的城市空间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为智慧城市生活圈规划与数字生活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城市活动系统城市虚拟空间城市虚实活动系统信息通讯技术时空间行为时间地理学

    全球乡村发展理论演化及其对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启示

    李思梦杨忍龙花楼
    854-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乡村发展与全面振兴的最终目标.本文基于乡村发展与乡村现代化的内涵与逻辑,系统梳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乡村发展的阶段特征、路径策略与理论演化,总结了中国乡村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构建了支撑中国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学理认知框架.主要结论为:①乡村发展旨在通过不断优化乡村发展要素,重塑乡村地域功能与形态,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而乡村现代化是通过现代化理念、机制、要素等逐渐改变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乡村逐渐从农业复兴、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转向新时期的乡村绿色化、生态化、智慧化发展,理论认知上经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多功能主义以及全球乡村的新生产主义、可持续发展范式的转变.③中国乡村现代化仍面临农业生产配套条件落后、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不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治理隐患、资源环境困境以及人力资本短板等问题与挑战.④面向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现代化现实需求,重点聚焦于制度体系创新、乡村空间规划管控与关键技术体系、资源要素整合与优化配置路径、未来智慧与绿色乡村建设及其科学治理等方面,基于人地耦合的系统思维,深化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基础理论与科学路径、发展模式与保障机制、社会协同治理与空间管控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中国乡村现代化转型的乡村地理学科话语体系.

    乡村发展理论演化乡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乡村地理学中国

    中国人口流动网络中的语言纽带效应

    赵梓渝王士君李卓伟韩钟辉...
    873-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2019年腾讯人口迁徙与中国语言分布数据,揭示方言相似性对于中国人口流动影响的语言纽带效应,并进一步探究其时空异质性、交通方式异质性、空间距离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方言相似性能够促进中国人口城际流动网络的路径形成概率与关系强度,形成了人口流动网络中的语言纽带效应.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分别可视为人口流动的显性和隐性空间成本;②语言纽带效应存在时空异质性和交通方式异质性.地区间的方言相似性每增加一个单位,在"春运"和日常阶段下,中国人口流动网络的路径形成概率分别增加47.7%、49.5%,流动强度分别增加17.1%、9.9%.语言纽带效应对于不同汉语方言区、不同交通方式的人口流动的影响存在正负与程度差异,展示出其对于中国人口流动影响的空间差异与地理含义;③语言纽带效应受到空间衰减规律的制约,并且在不同交通方式和时间段下呈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本文扩展了当前以经济、社会、人口学特征为主要视角的中国人口流动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揭示中国人口流动驱动机制具有科学意义,对于多民族融合的中国社会治理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具有实践价值.

    人口流动"春运"汉语方言语言纽带文化纽带中国

    过去2200年中国县级政区设置的时空过程与格局

    赵逸才王开泳赵彪王甫园...
    890-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既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政治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变迁过程研究是行政区划史的基础,复原和分析历史上长时段政区演变的全过程,是探索地方行政制度变迁规律和治理能力的基础支撑.从历代正史地理志等原始史料出发,梳理了过去2200余年(221 BC—2021年)中国县级政区设置的长时段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变动特征.研究表明:①中国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变化很平稳,唐代与清代是增设县数量较多的朝代,达到两个历史峰值.明清尤其近代以来,增量持续增加,体现了边疆开发与县制扩展的历史进程.②历史时期统县政区的管辖幅度(辖县数量)主要呈不断缩小的趋势,由秦代统县政区平均辖县21.3个下降到2021年的8.5个.③过去2200年县级政区的设置呈空间扩展趋势,西晋、辽宋金等时期亦有局部向内收缩.历代县的设置主要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起点逐渐向外扩展,各区域内部的县级政区的分布密度亦持续增加.④黄河中下游地区(今河南、河北南部及山东等地)长期为县级政区分布高密度区,成都平原、关中盆地及山西汾河流域等地的县级政区分布密度也较高.⑤过去2200年县级政区设置重心在南北和东西方向上的变动幅度都大约为3°,均位于当前中国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历代县级政区设置重心变化具有显著的地理意义,基本上与历史时期人口/经济重心的迁移过程相吻合.

    县级政区统县政区历史中国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中国

    撤县设区对县域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三重差分法的政策评估

    乔艺波贺灿飞
    909-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1998-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包含1110个县和376个4位码行业的县域制造业产业数据集,采用演化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演化视角,使用三重差分方法探究撤县设区对于县域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因果效应.实证结果表明:①撤县设区以后,县域更容易进入高知识复杂度的制造业产业,同时更容易退出低知识复杂度的产业.而无论对于产业进入还是产业退出,撤县设区的影响在时间上都有滞后性.②从宏观县域层面来看,撤县设区通过提升人口集聚程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途径促进县域制造业产业升级;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撤县设区通过提高产出、促进中间投入、提升利润、增强创新能力和降低税负的方式促进县域制造业产业升级.③撤县设区对于东部地区县域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在中部地区,撤县设区对于县域制造业产业升级甚至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发现既能够为中国未来合理推进撤县设区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撑,也能够丰富现有演化经济地理学关于区域产业演化研究的制度视角.

    撤县设区制造业产业升级产业演化知识复杂度三重差分法中国

    基于时空棱柱的实时可达空间的概念模型与测度

    廖静莹林姚宇肖作鹏柴彦威...
    931-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交互越来越在实时维度上呈现多变性与动态性特征.如何理解行为活动与空间的实时互动变化已经成为当下地理学科发展的前沿议题与关键挑战.基于时空棱柱方法,考虑到人的主观决策与环境条件的实时变化,研究论证了动态决策及决策点的概念,分析了动态决策如何影响着时间资源的分配,并且据此提出了基于决策点的实时可达空间概念模型.其次,通过引入时间切片、等时圈等方法,实现对该模型的构建与测度,并将其拓展至多决策点.最后,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路径决策的实时可达空间模型.在动态视角下测度个体实时可达空间,有助于透视地理空间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与过程,有助于评估及优化设施布局以及服务资源的组织,提升地理环境对新时期个体行为的适配性、支持与引导.

    时空棱柱动态决策实时可达空间时间地理学潜在路径空间

    中国县域城投债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王鑫静姜炎鹏武力超马仁锋...
    949-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扩张与急剧积累已成为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基于县域城投债与公共预算收支等经济社会属性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T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了中国县域政府债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异质性成因.结果表明:①2007-2020年中国县域城投债发行规模趋于扩张,城投债发行呈现明显的"政策债"特征,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及行业集聚特征;研究期内县域城投债分布范围趋于扩大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及热点区均集中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县域;②现行地方财税体制下中国县域基层财政运行困难,财政压力与发展压力是驱动县域城投债扩张的关键因素;③县域城投债扩张机制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及行业差异.财政压力对非市辖区、非省会县域等欠发达县域的城投债扩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发展压力对东部县域、城市群县域等竞争发展相对激烈县域发债的刺激作用较为突出;财政压力对房地产业与基础设施行业发债具有负向影响,发展压力对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发债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为理解县域政府债务扩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控制县域政府债务规模无序扩张及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参考借鉴.

    城投债时空分布异质性成因县域中国

    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邓宗兵肖沁霖王炬李莉萍...
    971-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相互赋能、协调共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解构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二次指派程序(QAP)等方法剖析了 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差异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时序演变上,2010-2019年间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协调度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演变历程,但高质量协调发展还远未实现,多数省份处于以数字经济滞后型为特征的初级协调阶段;②空间格局上,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出"多核心"辐射的整体空间格局、"东部领先、中部塌陷、西部追赶"的"凹"型区际格局,以及"东部高协调转型、中西部失调脱离"的协调等级演变格局;③空间关联上,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协调度的区域空间联系逐渐由"极化效应"转变为"扩散效应",空间特征从集聚走向均衡;④空间差异及分解上,区域间差异是协调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⑤驱动机制分析显示,缩小地区数字经济差异是推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根本动力,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外部差异的缩小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QAP中国

    基于印度主流媒体的中印边界争端批判地缘政治解读

    余珍鑫胡志丁张喆
    991-1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学界往往从殖民、历史、安全、第三方介入等因素解释中印边界争端的原因,忽视边界可作为资源被国内外多方行为体复杂权力斗争所利用,进而制造边界争端的事实.本文援引批判地缘政治的理念与分析方法,从多方行为体协同作用的角度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并划分地缘政治想象类型,进而提出理解边界争端的新分析框架,以解读2020年5月—2021年2月的中印边界争端.研究表明:①边界争端可以看作不同行为体利用的工具或资源,即多方行为体协同对边界争端进行话语与地缘政治想象的建构,以达成其目的或利益.②基于2020年4月—2021年3月印度主流媒体报道,印度国内的印人党、国大党、军队、外交部、企业社会精英等将中印边界争端作为谋取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利益的工具,通过话语建构偏执风格式、亲密隐喻式或道德抵制式的地缘政治想象,制造或加剧边界争端形势.③边界争端可被认为是印方行为体制造利用而持续发生的过程,即当其目的还未达成时,班公湖对峙等争端事件再次发生或持续,而当其目的基本达成后才趋于缓和或平息.对此,中国须理性认识近年来中印边界争端呈现的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并适时发挥积极性探究的方式建设两国间经贸互补的合作性结构,以有效缓和或化解边界问题.

    批判地缘政治中印边界争端话语地缘政治想象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