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树轮稳定氮同位素记录的进展与展望

    王可逸刘晓宏曾小敏徐国保...
    1193-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轮稳定同位素比率是研究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的有效代用资料,耦合分析树轮稳定同位素记录的信息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水—氮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作用,反映环境变化对植物特定化合物的生理影响.树轮稳定氮同位素比率(δ15N)与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变化可以反映长时间尺度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动态特征,弥补监测资料的不足.本文综述了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的分馏机理与测定方法,解析了树轮δ15N在样品预处理和测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系统梳理与归纳了基于树轮δ15N进行气候变化、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氮排放研究的进展.指明中国树轮稳定氮同位素研究潜力及其在未来亟需着重发展的方向,旨在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时空特征深入研究.

    树木年轮稳定氮同位素比率气候变化氮循环森林生态系统

    黄河头道拐—潼关区间植被恢复及其对水沙过程影响

    高海东吴瞾
    1206-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头道拐—潼关区间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也是中国植被恢复最快的地区.植被的快速恢复对径流和输沙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250 m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MOD13Q1 NDVI),使用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技术,分析了头道拐—潼关区间不同景观单元植被恢复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其对水沙过程的影响,并对头道拐—潼关区间植被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头道拐—潼关区间82.87%区域的植被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且植被恢复速度最快的区域为半湿润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和降水量在不同景观单元下对植被恢复的影响不同.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头道拐—潼关区间NDVI和年降水量的相关性降低.在植被恢复背景下,黄河中游主要河流径流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是降水量,输沙量同时受到降水量和植被恢复的影响,含沙量与ND VI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弱.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流域土壤侵蚀量降低,河流输沙量也呈降低趋势,土壤侵蚀量对河流输沙量的贡献率变化于39%~88%之间.基于植被恢复潜力和恢复速度,本文预测头道拐—潼关区间2020年、2030年、2040年以及2050年的NDVI平均值将分别达到0.68、0.75、0.79以及0.80.

    植被恢复趋势分析黄河中游水沙过程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影响因素响应的定量分析

    何琪琳李斌斌张风宝杨明义...
    1218-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黑土区坡地耕作方式多样,侵蚀过程复杂,形成了强烈的水土流失,须加强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对产流产沙影响的定量化研究.本文利用2013-2017年东北典型黑土区海伦市光荣小流域不同处理方式的坡耕地径流小区监测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法和通径分析法,系统研究了不同降雨类型事件中坡耕地产流产沙对影响因素的响应.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以中等历时、中等雨强、中等雨量的降雨(RⅢ)为主,其次是长历时、中等雨量的变雨强类型降雨(RⅡ),长历时、大雨量、大雨强的大暴雨(RⅠ)极少发生.横坡垄作对RⅢ的水土保持防护效益明显优于RⅡ.在免耕、少耕、顺坡垄作和裸坡小区,RⅡ和RⅢ的平均次降雨径流深相差较小,但RⅢ的土壤流失量明显高于RⅡ,RⅢ是研究区土壤流失的主要贡献者.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在RⅢ和RⅡ中对产流具有较大影响.水土保持措施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径流深的作用进而控制土壤流失量.作物经营管理对土壤流失量的影响以间接效应为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区的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均具有显著差异,实施水土保持措施能明显减少产流产沙.单纯从防治水土流失的角度考虑,横坡垄作是该区最为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其次是免耕,不推荐少耕措施.

    土壤侵蚀降雨类型K均值聚类通径分析黑土区

    2000-2015年中蒙俄经济走廊东段冻土时空变化及植被响应

    刘侦海王绍强陈斌
    1231-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蒙俄经济走廊东段位于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区东南缘及森林线南界接近区,冻土及生态环境脆弱.本文基于MERRA-Land陆面模式离线运行产品分析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东段2000-2015年间冻土冻融的时空变化模式,以及冻土变化对返青期和全年不同阶段植被生长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2000-2015年间研究区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均持续退化,时间上主要表现为冻土提前解冻、延迟冻结;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多年冻土南界的多年冻土退化和季节冻土下限抬升,及连续多年冻土南界的活动层加厚.解冻始日是森林地区植被返青的主控要素,林下冻土解冻对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及沼泽湿地的隔热蓄水功能影响了森林地区植被的生长.但随着多年冻土南界森林及林下泥炭地演替为草甸和农田,多年冻土退化,进一步促进林下沼泽湿地的消失.探讨冻土退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有助于识别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的冻土退化脆弱区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

    中蒙俄经济走廊东段冻土退化植被生长灰色关联分析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冰面流速与高程变化提取方法

    符茵刘巧刘国祥张波...
    1245-1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人机遥感能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冰川表面三维形态,有助于揭示冰川的运动和消融变化,现已成为冰川变化监测的重要技术支撑.针对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能够有效识别表碛覆盖型冰川表面细节特征点的优势,本文引入金字塔影像集和最小二乘匹配方法联合开展特征点的追踪,用以实现冰川表面特征点三维位移场提取和动态变化分析.以贡嘎山贡巴冰川冰舌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生成消融期前后(2018年6月9日和10月17日)的正射影像数据和数字表面模型,基于2期正射影像提取冰川表面特征点并实施追踪以获得三维位移场,在此基础上初步探明贡巴冰川冰舌段表面位移速率最大为7.51 cm/d,垂向消融速率超过11 cm/d.本文相关研究数据和结果可为冰川及复杂地形山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参考.

    无人机最小二乘匹配金字塔影像贡巴冰川冰川消融

    咸海流域社会经济用水分析与预测

    刘爽白洁罗格平吕娜娜...
    1257-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0年以来咸海流域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使得社会经济用水激增,致使至1990年咸海面积萎缩50%,引发咸海生态危机.目前对引起咸海生态危机的社会经济用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趋势尚不清楚.本文在整合了多途径获取的1960-2016年咸海流域国家/州级水资源和社会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和分析了 1960-2016年咸海流域社会经济和用水时空变化特征,并多情景预测2016-2030年咸海流域社会经济用水.1960-2016年咸海流域人口增幅267%,GDP增幅1100%,社会经济用水量从410亿m3增长至910亿m3.咸海流域的工农业用水效益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明显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未来的情景预测表明:若延续现有社会经济用水效率、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扩张(S1),至2030年咸海流域社会经济用水量达到962亿m3;而在滴灌普及率达到70%、种植面积不变的情景下(S10),社会经济用水量降至681亿m3,可有效缓解咸海危机.

    咸海流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用水系统动力学

    长三角多维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及驱动机制

    郭向阳穆学青丁正山秦东丽...
    1274-1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多维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及驱动机制,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以2000-201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面板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查其PM2.5浓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系统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判多维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长三角PM2.5浓度由低污染等级向高污染等级演替;PM2.5浓度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增的空间趋势.②PM2.5浓度呈现显著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PM2.5浓度重心总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偏移,在东西方向上趋向分散,在南北方向上逐渐极化.③长三角城市化子系统不同发展阶段对PM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城市化与PM2.5浓度呈倒"N"型曲线关系,二者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当人均GDP大于63709元时,经济城市化对PM2.5浓度将产生抑制效应,表明城市综合质量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是PM25治理的关键;而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与PM2.5浓度的关系仅是倒"U"型曲线的左侧部分,二者与空气质量改善的拐点尚有一定距离.人口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工业产业结构均对PM2.5浓度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环境规制对PM2.5浓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长三角PM2.5浓度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是在经济社会因素和政府调控等诸多因素交互叠加、循环累积作用下形成,其中,经济社会因素扮演着主角.本文为探索多维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提供了新视角,以期为实现长三角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提供重要参考.

    多维城市化非线性影响PM2.5浓度驱动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

    青藏高原史前时期交流路线及其演变

    侯光良兰措卓玛朱燕庞龙辉...
    1294-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亚大陆史前文化交流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提出后,青藏高原重要的地理位置确定了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基于自然地理因子和不同时期遗址点,在最低成本的控制下实现节点间累积联结的方法,使用GIS(R语言)工具进行空间数值计算,将其结果作为史前时期(新石器—青铜时期)的交流路线.本文重建新石器时期路线27条,总距离约为6000 km;青铜时代30条,总距离约为7800 km.路线的形态由新石器时期的东北—东部—东南—西南边缘呈月牙形环绕发展至青铜时期的由边缘延伸至腹地呈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这是由高原边缘的交流逐步演化成边缘—腹地的交流、并不断强化的表现.重建路线验证了由考古证据支持的农业、驯化动物、彩陶、青铜技术在高原的传播路线,并将其具体化.此外,明确了高原史前交流路线的发展和演变宏观上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受到种植农业技术、驯化动物的传入以及战争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青藏高原交流路线史前空间数值模拟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评介

    李钢高兴
    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