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的地理学内涵及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

    方创琳孙彪
    1357-1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人类依赖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改造利用自然、善待保护自然的能力,是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地理学视角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就是在人类活动占主导的人类世时代协调新型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是将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保护性生产力,是驱动高质量发展与布局的先进性生产力,也是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美丽生产力.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其在揭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地理条件、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机制与空间布局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地关系协调优化的影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伴随历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出现,经历了由低质生产力向中质生产力、中高质生产力、再向高质生产力演进的波动式过程,呈现出高度耦合性、深度融合性、超级关联性、快速迭代性和空间分异性等基本特征.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理学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重配城乡生产要素,建立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数据要素联动配置的新机制;重组城乡产业体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塑城乡空间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交融的城乡空间新格局;重建城乡生态环境,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城乡生态环境变现为绿色生产力;重调城乡人地关系,构建新型城乡人地和谐共生关系,建设美丽中国;重振地理科学,完善更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构建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对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地理学内涵基本特征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地理学创新发展

    中国城市群地区健康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估及其影响因素

    吴康张静李栋
    1371-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城市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成为健康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应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空间承载区,开展城市群地区健康城市的发展评估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覆盖中国19个城市群地区的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健康城市内涵和相关评价模型,建立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健康城市评估框架,运用CRITIC赋权、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分析了 2010年和2020年健康城市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中国城市群地区健康城市建设水平提升明显,健康综合指数向正偏态分布发展,整体由"腹地低—沿海沿边高"演变为以沿海和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多极化"健康格局.②中国城市群地区健康环境改善明显,差异缩小;健康服务仍趋极化,均等化水平不高;健康协同显著提升,城际健康网络加密;健康人群指数略有下降,并向中间收敛.③中国城市群地区健康城市初步形成以长三角、成渝为代表的高指数—高增长和北部城市群的低指数—低增长聚类的类型特征,且区域健康差异缩小,各城市群内部日益协调.④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建设进程及人力资本积累是影响健康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的解释力日益增加,健康城市发展有待向区域健康一体化转型.

    健康城市城市群评价影响因素健康中国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效能的空间联系网络及模式

    林金萍吴康敏杨山
    1391-1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剖析城市经济效能空间联系网络的特性与模式,以期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新的政策洞见.从标度律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探讨城市间的经济效能空间联系,建立了反映网络外部性的分析范式.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案例区,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城市经济效能,分析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并建立空间联系矩阵.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的高经济效能区域由东部高等级城市向西北部低等级城市逐步转移;②高等级城市在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联系和"小群体"结构;③城市组群联系模式中,沪苏、杭甬和合肥组群呈现双中心辐射型与虹吸型共存,而南京组群则为单中心辐射型.这4个组群中城市间的联系路径相对固定,联系模式演变缓慢.这些结果为理解城市群内部的联系动态提供了新视角,并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城市经济效能空间联系网络联系模式标度律长三角城市群

    东北地区收缩城市房屋空置的时空分异及影响机制——基于实体地域城市尺度

    孙宏日刘艳军付慧金雨...
    1412-1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收缩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社会现象,房屋空置是城市收缩的重要伴生效应,收缩城市的房屋空置是亟须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中国收缩城市集中地区——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多类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数据,基于实体地域城市视角识别收缩城市,估算房屋空置率,分析收缩城市房屋空置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不同类型收缩城市房屋空置的影响要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①2013-2021年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显著,房屋空置率呈上升趋势,且重度收缩城市空置率普遍较高.②房产设施配置与周边环境特征是房屋空置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交通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对房屋空置的影响逐渐增强.③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居民收入,有助于缓解轻度收缩城市空置压力,重度收缩城市需调节房产设施水平与优化交通设施布局以降低空置率.

    收缩城市实体地域城市房屋空置影响机制东北地区

    长三角地区人口"镇化"发展与小城镇交通优势度的空间关系

    王雪芹刘振刘盛和周蕾...
    1433-1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长三角地区2460个小城镇人口"镇化"发展与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特征及两者的空间关系,并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交通对人口"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① 2017年长三角地区人口"镇化"发展总体处于初、中期阶段,五成以上小城镇人口"镇化"水平不足30%;小城镇交通优势度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形成以上海为一级中心、以苏锡常、杭州、宁波和合肥为二级中心、以欠发达城市远郊与安徽省际交界地带为外围圈层的"中心—外围"结构;② 人口"镇化"水平与交通优势度总体协调度较高,但以两者同步偏低为主,协调性随着与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大而降低;上海、苏锡常等发达地区也存在交通发达但人口"灯下黑"的小城镇,苏北、安徽等欠发达地区存在交通落后但人口集聚度较高的小城镇;③交通对人口"镇化"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④区位子要素对人口"镇化"发展整体呈正向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负向影响的特殊情况,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均越显著;交通可达性主要通过站点枢纽效应促进各类要素与技术以空间外溢的形式在核心城市与一般城镇之间传递,重塑小城镇经济优势从而促进人口集聚;路网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出行成本以及要素流通速度与规模影响人口向镇区的集聚.

    小城镇人口"镇化"交通优势度空间关系长三角地区

    空间污名化过程与形成机制研究

    李巍杨文王录仓漆建武...
    1449-1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污名化与领土污名化研究由来已久,但对于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却相对不足.本文在回溯和梳理污名化由来的基础上,试图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人—地污名化的关系,并提出空间污名化的概念,系统诠释了空间污名化的地理过程与形成机制.研究认为:①空间污名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与认知水平下,施污者通过贬低地方的感知价值与身份构建,对空间及其依附的人和物进行不全面、不准确、不客观的认知过程,从而形成符号化的污名指向.②在地理空间格局的异质性背景下,空间污名化具有意象构建、主体分离、群体互动、空间定位以及符号化的过程,并在不同方向、距离与尺度上,形成本地或异地的直接污名化和间接污名化类型.③空间不平等、权利剥削与斗争、恐惧与逃避以及恋地与社会秩序是空间污名化的基础,人—地间通过感知、识别、定位与标记的复杂互动,推动污名化的空间集中与内化,这就形成了产生、传播、反应与再生产不断循环的空间污名化机制.面对普遍的空间污名化现状,解决的关键在于重建新的叙事体系,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最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下实现"去空间污名化".

    空间污名化人地关系过程形成机制

    基于生产"三循环"的东北地区空间不均衡发展现象分析

    谢富胜江炫辰施佰发
    1464-1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呈现逐渐下滑的现象成为中国空间发展不均衡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空间政治经济学和产业地理学理论,构建空间不均衡发展与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经济增速下滑现象成因的理论和经验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空间不均衡发展是资本在空间中运动的结果,生产网络的空间变迁与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密切相关.②2002-2007年东北地区迅速参与到"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的产业链垂直分工中,东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协同均衡发展.③2007-2010年东北地区"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参与度均受到外需严重冲击,"区内循环"由于政府刺激计划而有所提升,经济维持高速增长.④2010-2017年外需冲击的产业链关联效应和区域市场的贸易替代效应逐步显现,东北地区制造业"三循环"参与度竞争性下降,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渐下滑出现.本文旨在为研究中国空间不均衡发展问题的成因和经验研究策略提供一个新思路,并为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重振提供政策建议.

    空间不均衡发展生产循环投入产出法东北地区

    "山—水—城"空间格局的分析框架与研究展望

    王华周国华赵万民吴国华...
    1478-1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快速扩张与无序生长造成的自然山水环境破坏、山水人文特色渐失与人地矛盾加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需要,也是城市空间重构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空间生长与山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探讨要求采取融贯的综合研究范式,即将城市物质空间形态、自然山水生态网络与山水人文空间秩序的组织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探讨."山—水—城"空间格局是指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环境交互适应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关系,强调城市空间、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综合作用.基于此,本文试图探明"山—水—城"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脉络与现实需求,从空间、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综合视角,解析"山—水—城"空间格局的概念内涵,阐明"山—水—城"空间格局的构成因素、层级尺度与形成机制,进而探索"山—水—城"空间格局的分析框架并进行研究展望."山—水—城"空间格局研究,应重点分析"山—水—城"空间格局的时空过程、主控要素与演化规律,阐释"山—水—城"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的驱动机制、组织模式及综合效应,探索"山—水—城"空间格局的治理方式与调控路径,以期促进"山—水—城"空间格局的共生发展.

    "山—水—城"空间格局分析框架空间组织关系形成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的空间关联与内生动力

    戴靓丁子军马海涛曹湛...
    1503-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转移是缩小区域差距、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既有文献多从技术势差、技术需求、技术吸收、邻近性等理论探究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网络共生演化视角,提出来自内生结构和微观机制的新发现.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的转让数据,构建2007-2018年6个时间节点的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分析其空间格局与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并建立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大湾区技术转移网络由松散均质向双核驱动再向多中心发展.深圳、广州是区域的技术交易中心,与第二梯队的东莞、佛山、中山、惠州,形成了多维邻近的"深惠莞广佛中"组团.在大湾区城市群尺度下,受制度差异和地域分工影响,香港、澳门在区域多为单向技术输出且较为边缘化.②大湾区技术转移网络规模和结构有显著提升,技术转移路径稳中有变,不断优化.网络关系的互惠性提升明显,等级结构趋向收敛,网络传输性与凝聚力增强,朝多核联动的均衡化和社群化发展.③大湾区技术转移网络演化受内外生动力共同驱动,内生因素可降低对外生因素的依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可促进技术转移,存在发送者效应和接收者效应.制度邻近对技术转移的促进效果显著,其次是空间邻接和技术邻近.结构依赖和时间依赖是大湾区技术转移网络演化的重要内生动力,主要表现为延迟互惠性、传递闭合性、稳定性和创新性.

    城市网络技术转移结构依赖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粤港澳大湾区

    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

    许吉黎叶嘉安林初昇刘行健...
    1521-1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三角与香港跨境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本文聚焦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使用香港科技创新功能及要素的特征,集成客观视角下企业社会经济属性和主观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合作动机以揭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香港对珠三角高科技企业的科创功能供给主要体现在"一国两制"框架制度优势的市场拓展、国际化运营和企业融资,投资创业退居相对次要位置,科创要素的供需关联性由强到弱分别是生产性服务、劳动力和科技;②港资、较大规模和创立年限更久的珠三角高科技企业更倾向使用香港科创要素,内资、中小规模和新创企业对香港科创要素的需求呈减弱态势;③香港劳动力、科技和生产性服务供给的优势体现在竞争力、国际接轨和国际视野,劣势在于高成本、粤港相互了解有待深化和合作机制不够健全;④宏观层面全球和国家新经济格局下香港的功能转型、中观层面"一国两制三关"跨境区域特性、微观层面企业异质性之间的多层级互动影响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

    区域创新系统高科技产业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珠江三角洲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