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世界级机场群航空网络时空演化特征与模式

    张蕾孙伟宋彦
    1540-1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场群已经成为航空运输地理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93-2018年美国东北走廊地区世界级机场群航空网络时空演化进行验证分析,发现该区域航空网络经历了从形成期到成熟期的转变:①"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趋于显著,核心机场与边缘机场的运量差距拉大,相互联系减少,而核心机场快速成长,彼此联系加密,部分枢纽的国内国际中转功能持续增强;②轴辐结构特征逐渐清晰,轮辐机场连接枢纽机场数量减少,航线更加聚焦,尤其倾向连接邻近多机场系统的枢纽机场;③航空网络的小世界特征和节点异配性明显,但轮辐机场连接的枢纽数量减少导致簇系数降低,轴辐结构的形成削弱了航空网络的小世界特征.基于实证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中小尺度下的机场群航空网络演化模型,研究可为航空网络演化理论发展提供实证基础,也可为国内规划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时空演化特征世界级机场群航空网络演化模式

    拼装视角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

    张喆胡志丁
    1556-1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拼装关注人和非人的"异质生成空间",强调"后关系本体论"导向的过程逻辑,被界定为异质元素相互作用和关系动态变化的过程,为地理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哲学新方式.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国际通道建设的地理过程分析框架,即该地理过程可以通过物质的/表意的组成轴向,或领域化/去领域化、编码/解码等变化轴向分析.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为例,解析百余年来异质元素组成与时空关系协同作用下的地理过程变化.研究发现:以临沧一线的地理区位优势为物质基础,滇缅铁路的历史创伤与百年梦想,以及21世纪的国家宏观主导与地方先行先试,共同促成该通道的跨地联通.其中,滇缅铁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入侵而遗憾"夭折",让当地产生伤痛的历史记忆,成为推动日后拼装实践的情感力量;国家自上而下的倡议编码与铁路基建,临沧同中国科学院、中国西南省市企业、缅方的主动协作,一道实现21世纪通道拼装中的跨尺度权力耦合.不过该通道建设仍面临双边政策编码不足、跨境基建水平低、缅甸地缘环境局势不稳等风险,需在未来精准应对.本文在学理上有助于提升对拼装的过程性和整体性认识,补充拼装对地缘关系和主体功能的识别,也启发着对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讨和创新,以及国际通道建设的未来发展.

    拼装国际通道建设地理过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异质生成空间后关系本体论

    基于民族志和复杂社会网络的缅甸北部地缘政治分析

    牛福长葛岳静曾卓窦伟...
    1573-1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缘政治日益成为民族志和社会网络的研究对象和议程.目前中国在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问题方面遭遇诸多误解和非议,美西方认为中国通过复杂跨境网络持续支持着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使其"剿而不灭"且冲突持续.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民族志的分析框架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生存决策机制"人手,将缅北民地武获取的生存性资料分解为资料获得、复杂社会网络资料获得与否及复杂社会网络资料获得多少3个阶段,运用Triple-Hurdle 模型实证检验了中缅跨境复杂社会网络(简称跨境复杂网络)对民地武生存性资料获取的影响,并考察了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机制;同时讨论了民族志方法亦能为地缘政治研究提供崭新方法和视角,成为地缘政治研究常用且合理的手段,以阐明地缘政治纳入民族志的研究对象和议程的紧迫性.具体结论为:①在有无交易成本的影响下,跨境复杂网络对缅北冲突持续性及民地武生存性资料获得的影响都以不确定性、消极影响、正向影响程度微弱等占据主导和主要,即中缅间的跨境复杂网络对缅北冲突的持续无直接必然关系;②交易成本发挥了中介作用,交易成本的降低与民地武的资料获得的概率和数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跨境复杂网络以"扩容"跨境复杂社会网络、增加交易频率、减少不确定性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影响民地武生存资料的获取;③受教育程度、年龄、谋生身份等控制变量对资料获得的不同阶段影响不同,存在积极与消极并存、显著性水平差异较大等特征.本文以民族志和复杂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开展了地缘政治分析,丰富了缅北冲突持续的民族志地缘政治叙事.

    地缘政治民族志跨境复杂社会网络生存性资料获取缅北冲突民地武

    基于地缘环境视角的地缘破碎带历史演进解析——以南高加索地区为例

    巴士奇陈瑛姚宇阳李淦...
    1592-1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缘破碎带是全球冲突和大国竞争的主要区域,具备外部挤压性、内部分裂性、过程动态性等基本特征,是域内外双重尺度作用下共同形成的地理区域.地缘破碎带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模式契合于地缘环境研究的核心理念,在地缘环境视角下,地缘破碎带是一个以域内外多元行为体互动实践为核心的不断发展演化的地理区域.通过互动实践,破碎带产生的决策信息集成为制约相关行为体发生行动的物质性与理念性因素,在此约束下,这些决策行动在时序上的排列关联构成了破碎带历史演进的核心内容.选取亚欧交界处的南高加索地区为研究区域,自1991年南高加索三国独立以来,该地区历经复杂的内部冲突与外部博弈,是地缘破碎带分析的典型案例.本文构建出地缘环境视角下地缘破碎带历史演进的分析框架,从本底要素、关联要素、结构要素3类视角解析1991年南高加索地区三国独立后至2020年底的历史演进过程及阶段性特征,并从跨领域互动、跨尺度耦合和多元行为体博弈3方面分析推动演进的内在路径,以地缘政治学理论视角多维化呈现地缘破碎带的历史演进过程,尝试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综合性、尺度性等基本思维模式融入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研究中.

    地缘破碎带地缘环境多元行为体历史演进南高加索地区

    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研究

    夏启繁杜德斌
    1612-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略性关键矿产是主导未来能源转型和科技革命的关键原料.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大国争夺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现象已经日益凸显,有关研究却相对有限.为此,本文通过梳理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研究,阐释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逻辑,并尝试揭示出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基本地缘政治格局.当前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研究仍以西方为主要阵地,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问题由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所提升的需求意识、科技革命与军工革新所加剧的竞争意识,以及供应链高度集中所产生的危机意识联合驱动产生.工艺复杂和应用前沿决定了产业技术竞争引领关键矿产地缘政治的未来走势,因而大国始终是世界舞台中的绝对主角.美国是全球关键矿产地缘政治竞争的策源中心,中国虽具一定的禀赋优势,但正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中国应当敏锐洞悉、有所谋划,重点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加强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研究;以重点领域为抓手,完善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地缘经济部署;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构筑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地缘安全战略.

    战略性关键矿产地缘政治气候变化能源转型高科技

    《Population,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丛书评介

    傅伯杰叶嘉安
    封2页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评介

    王德忠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