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0-2020年中国青饲料播种面积及其供需驱动因素的时空格局

    杨彤赵雯莉董金玮李愈哲...
    1804-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产、优质的青饲料对于国家畜牧业发展和食物供给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对于青饲料播种面积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阶段性特征、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等尚未清楚.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 2000-2020年青饲料种植的时空格局变化,结合MODIS-NPP产品和统计数据,揭示了饲料供给与需求对青饲料播种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中国青饲料播种面积为2199×103 hm2,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其中牧业地区占全国的59%.②2000年以来青饲料播种面积经历了快速增长(2000-2003年,464.2×103hm2/a)、快速下降(2004-2009年,-399×103 hm2/a)和缓慢增长(2010-2020年,64.3×103 hm2/a)3个时期.牧业地区主导了全国青饲料播种面积的变化.③饲料供需因素最多可以解释92%的青饲料播种面积变化.其中,饲料需求每增加1万t,青饲料播种面积最高增加900 hm2.秸秆草饲料产量与青饲料互为补充,以负效应为主(偏回归系数介于-1.2~-0.5之间).天然草饲料产量则对青饲料播种面积变化影响较小.此外,生态工程和农业政策等因素通过调控奶业、草牧业和种植业对青饲料播种面积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结果可为制定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作物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支持.

    青饲料时空格局播种面积饲料供需中国

    重庆南川村域耕地撂荒成因及分异机制与调控

    王刚廖和平温涛
    1824-1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撂荒是快速城镇化和乡村转型中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揭示典型地区村域尺度耕地撂荒成因及其分异机制,对于因村施策、精准调控耕地撂荒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对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以西南山区典型县域重庆市南川区为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自然断点模型,识别出村域尺度耕地撂荒的主导因素、归纳出空间分布特征,探明不同类型耕地撂荒的动力机制,并提出科学调控对策.结果表明:①耕地撂荒是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失衡的表现,通过对耕地撂荒实施科学的调控对策,可实现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新的平衡;②典型县域耕地撂荒可分为设施性、灾害性、外移性和流转性4种类型,在比例上,外移性撂荒>设施性撂荒>灾害性撂荒>流转性撂荒;③总耕地撂荒表现出顺时针方向45°旋转的"川"型走廊式分布特征,中高值区位于县域西北及东南部区域的高海拔山区,主导因素有灌溉条件、耕地流转比例、至干道距离、外移人口比重、至河流距离、海拔、人均耕地数量、农村劳动力比重、至乡镇距离,不同类型耕地撂荒的主导因素及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④根据不同类型耕地撂荒的成因、空间特征及研究区实际情况,将撂荒进一步归纳为设施短缺制约型、灾害多发损毁型、农户分化外移型和政策保障失调型4类,并提出了对应的调控对策及设施建设升级等12种调控模式.

    耕地撂荒分异机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村域尺度重庆市南川区

    2000-2019年青藏高原山体效应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高煜刘琳张正勇田浩...
    1842-1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体效应(MEE)是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其引起的水热组合空间分异深刻影响了山地及内部分区的地理生态格局与环境演变.本文基于MOD11C3和气象观测数据构建地—气温回归模型模拟青藏高原气温分布,估算并分析了 2000-2019年高原全域及各地貌分区山体效应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研究区山体效应的成因规律.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高原全域山体效应均值为4.13 ℃,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向心圈层增强的空间格局和海拔垂向递减特征,与经、纬度均呈显著负相关;高原地貌分区山体效应多年均值为5.06 ℃,且各地貌分区内部空间分异更加明显和复杂,山体效应得以更精细和规律地刻画.②高原山体效应季节性差异显著,干季山体效应略强于湿季;干季山体效应呈西北弱、东南强的分异格局,而湿季则呈西强东弱特征.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山体效应呈现不对称线性增强规律,其年际倾向率为0.26 ℃/10a,表现出东强西弱、以腹地为核心向边缘递减的"环状"特征,山体效应弱区显著增强,强区变幅较小.干季山体效应波动幅度及变化速率均大于湿季,干季是山体效应变化的主要贡献季节.④高原山体效应时空格局的驱动过程存在一定尺度效应.宏观尺度下山体效应受三维地带性因素主控,其中纬度地带性贡献度达36.37%,奠定了高原山体效应分布的整体基调,而微地形因素及下垫面、气候等差异对山体效应有区域性影响;地貌分区尺度下高原山体效应空间分异仍受纬度控制,但海拔对其贡献更为突出,进而可划为6个地形主导型和3个位置主导型分区;同时NDVI和气压等因子又增强了研究区山体效应的季节尺度空间差异.文本可为深化山地科学规律认知、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山体效应时空分异地貌分区地理探测器青藏高原

    高原山地—湖泊地区雨季地表水补给来源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

    廖会娟柴勇角媛梅张华...
    1862-1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解析高原山地—湖泊地区雨季地表水补给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基于2022年7-8月在洱海流域采集的多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和遥感技术,量化地表水的补给源和比例,并探究水体转化机制.结果表明:①洱海流域雨季降水受蒸发和季风气候等影响,其氢氧同位素值与地下水和地表水相比偏负.地下水δD、δ18O表明,在高海拔及富水性高的区域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值偏负,d-excess值则表明不同含水岩组的蒸发差异.地表水氢氧同位素值随着水体从入湖河水经过洱海湖水到出湖河水的流动逐渐偏正,其中苍山东坡和南部区域同位素值较北部区域而言更偏正,就苍山东坡而言,其中游地区蒸发作用最为显著.②苍山—洱海间地表水补给来源的空间格局显示,地表水对其下游混合水体的贡献率最大.其中降水和地表水在苍山—洱海间各河段的贡献率皆表现为,在出山口以上河段的降水、地表水贡献率小于出山口之后河段;而地下水贡献率反之.③沿河流流向,其地形、地质条件、地表覆盖和水汽特征共同影响地表水补给来源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状况好、地表温度高和实际蒸散量多的区域,降水对地表水的补给多;植被覆盖状况较差的区域,地表水的补给较多;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贡献率则取决于含水岩组类型.

    氢氧稳定同位素地表水补给来源苍山洱海高原湖泊遥感技术贝叶斯混合模型

    《转型中的中国乡村》(英文)评介

    龙花楼
    1880页

    《地理学报》征稿简则

    《地理学报》编辑部
    封3页

    《乡村振兴战略下北京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评介

    孙九霞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