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村落集群区域识别与规划策略研究——以浙江省山地丘陵区为例

    沈晨莹陆倩茹陈秋晓章明宇...
    446-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已由单体村落保护转向区域整体保护,但仅依据传统村落空间集聚识别集群区域,忽视了乡村聚落之间具有保护价值的"点状"与"线性"历史文化要素,也没有考虑社会经济要素对于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实践的支撑作用.本研究以浙江省山地丘陵区作为研究样本区,融合核密度分析、局部空间聚类分析等技术方法,基于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和历史文化要素富集识别传统村落集群区域,并综合考虑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活力,融入生活便利、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景区资源四个维度特征指标识别传统村落集群优先发展区和一般保护区,进而提出保护建议和发展策略.浙江省山地丘陵地区共识别出传统村落集群区域18个,包括12个优先保护区、6个一般保护区,通过因地制宜地采取点线带面、强弱联动、全域共建共享等策略,推动集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可以为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集群区域识别与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传统村落集群保护山地丘陵区浙江省

    乡村社会空间重构特征及其机制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秦安县为例

    吴姗姗马利邦石志浩宗艳玲...
    462-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社会空间可有效反映乡村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物质空间功能转型,对其开展研究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试图从乡村社会关系视角解析乡村社会空间内涵,在此基础上选取指标测度分析秦安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乡村社会空间类型、结构及重构特征,探讨乡村社会空间重构机制.结果表明:①秦安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乡村社会空间指标变化显著且空间差异明显,呈现老龄化、非农化、非粮化、生活条件优化、政府管理加强及聚落集聚复杂化的演变特征.②秦安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乡村社会空间的主因子演变呈"分化-整合"特征,使乡村社会空间类型多元优质,结构大同小异,秦安县中东部地区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出设施配置优化、农业种植非粮化、管理强化及发展条件提升的特征.③行政、市场和社会等外部力量直接作用于人口、土地和产业等乡村内部要素,促使空间功能转型,并改变社会关系建构和社会活动发生的基础,影响乡村社会空间的内在建构和外在表征,进而导致乡村社会空间重构.

    乡村社会空间空间重构重构机制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

    1910-1911年东北大鼠疫传播的时空网络与死亡的区域分异

    龚胜生刘晓峥
    478-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本文从历史医学地理学视角切入,采用历史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大鼠疫的传播网络与死亡分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东北大鼠疫以满洲里为首发地,蔓延东三省、直隶、山东130个县厅,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北京、保定、烟台、济南为鼠疫传播网络的主要节点;②东北大鼠疫流行期从1910年10月25日到1911年4月29日,历时197天,可分为萌芽期、扩张期、衰退期3个阶段,春节前后鼠疫流行最炽;③东北大鼠疫主要沿铁路和海路干线传播,传播方式以跨点跳跃式为主,以近邻浸染式为辅;④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多人,但死亡的空间分异显著,哈尔滨-长春-沈阳铁路沿线区域是鼠疫死亡的重灾区;⑤东北大鼠疫的死亡分异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寒冷的气候环境、年关的人口流动、快捷的铁路交通都是其重要因素.东北大鼠疫激发了公共卫生意识和疫情防控机制的进步,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世界历史鼠疫大流行和现代交通方式对疫情传播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东北大鼠疫传播时空网络传播节点传播方式死亡强度死亡区域分异

    地缘政治学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创建的学理基础

    胡志丁赵玉洁赵路平
    505-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缘政治学的新进发展变得异常活跃,发展出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领域.但是由于其发展路径的问题,使其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大大影响了学科的社会影响力.鉴于此,本文结合地缘政治学的百年发展,特别是不同古典和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构建,归纳出地缘政治学诞生的三大时代背景,即地理探险和海外殖民掠夺的终结、资本主义危机与空间修复竞争和相互依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时,结合地缘政治学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地缘政治学科创建的三大学理基础,即地理空间分异与地理的社会建构、权力的领土逻辑与资本逻辑和地理复杂性与地理想象.因此,地缘政治中的地理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和不同理解的概念,不仅仅只是希腊语中的"地球".地理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有力地推动了地缘政治学学科的发展,但是也为地缘政治的预测功能和政策导向带来了困境.在地理复杂性和地理与政治相互建构之下,未来地缘政治首要任务就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下通过跨尺度耦合、跨领域互动和多元地缘体博弈理解地理的作用.

    地缘政治学地理空间分异尺度社会建构空间修复地理想象地理复杂性

    耕地利用"温室化"转型:内涵、进展与展望

    张英男吴岚余黎龙花楼...
    519-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归纳分析法和文献调研法系统论述耕地利用"温室化"转型的内涵认知和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与重点方向.研究结果:①耕地利用"温室化"转型可理解为一定地域内被用于温室生产的耕地利用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发生的趋势性转折,研究提出了耕地利用"温室化"的倒"U"型转型假说."温室化"利用过程是农户利用温室技术破解土地资源稀缺性的理性选择,其本质是依托农业技术创新来提高土地集约边际的过程,对于保障地方多元食物供应具有重要意义.②从测度方法上,目前的研究依然沿袭传统的耕地利用转型测度指标,在显性形态上聚焦于表征规模、结构及其空间格局,在隐性形态上多关注投入、产出、价格等.③从时空演化机制上,囿于数据获取等因素,我国耕地"温室化"转型时空特征的精准刻画仍缺乏,目前的研究大多依靠遥感手段或统计数据考察宏观尺度的时空特征,缺乏微观尺度的质性研究.机制分析仍停留于宏观区域层面,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探究其自然及社会经济因子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④从"温室化"转型效应分析上,针对其经济或环境效应的分析往往局限于农业经济学或环境科学的单一视角,缺乏从综合视角对其多维效应进行权衡分析.未来研究需加强对耕地利用"温室化"转型微观机理的解析,创新其"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权衡分析理论与方法,探索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转型的途径,推动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利用转型耕地集约利用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耕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