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西重要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

    解智涵刘敏闫旭纲
    1809-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质旅游是地质遗迹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网格维等方法分析山西重要地质遗迹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并分别通过地理联系率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旅游发展响应和旅游空间响应两个维度分析地质遗迹的旅游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山西重要地质遗迹在省域、地域尺度呈核心集聚、外围扩散的带状分布格局,具有复杂的线性分形结构;市域尺度上呈集聚型和离散型"孤岛"状分布,各市分形结构分异明显.②旅游发展响应存在明显的尺度差异,地域尺度响应强度显著高于市域尺度.③重要地质遗迹对不同旅游要素的空间响应异质性显著,住宿条件和高A级景区数量为正向响应,夜间灯光强度为双向响应,旅游网络关注度、交通可达性和旅行社数量为负向响应.

    重要地质遗迹多尺度空间特征旅游响应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山西省

    新冠疫情背景下服务设施关停对暴力犯罪的影响

    龙冬平朱家辉柳林昌佳雨...
    1827-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制犯罪的高发突发是国家社会治安的重大需求.新冠疫情防控影响了城市各类服务设施的运营状况,由此可能带来犯罪主体的日常活动变化,因此它可以看做是一场大范围的犯罪预防"自然实验".论文以ZG市为例,利用STL时间序列分解和局部差分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疫情前"和"疫情中"ZG市暴力犯罪的时空格局及集聚变化特征;同时基于日常活动和社会失序等理论,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疫情防控背景下服务设施关停对暴力犯罪的影响;并结合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服务设施的影响在空间上的异质作用.研究发现:①ZG市暴力犯罪的数量总体趋向减少.即"疫情前"暴力犯罪平缓下降,而"疫情中"则急剧下降.②ZG市暴力犯罪在"疫情前"和"疫情中"均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但这两个时期的犯罪热点发生了明显变化."疫情前"和"疫情中"犯罪热点集中在中心城区;但与"疫情前"相比,"疫情中"犯罪热点的面积大幅减少且分散.③基于局部差分莫兰指数对"疫情前"和"疫情中"犯罪变化特征进行探测,发现"疫情中"ZG市中心城区变为暴力犯罪减少的区域连片,形成"低低"集聚区,而其周边区域变成暴力犯罪增加的区域连片,形成"高高"集聚区.④与"疫情前"相比,本文验证了"疫情中"各类服务设施对暴力犯罪的影响均有所减弱.例如,餐饮店、商业街、网吧对暴力犯罪的促进作用出现了减弱,公交站、学校对暴力犯罪的抑制作用也有所减弱.最后,进一步发现餐饮店、公交站更受新冠疫情关停政策的影响,与"疫情前"相比,"疫情中"餐饮店和公交站保持正常运营的数量和分布在空间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对暴力犯罪的减少产生了较大影响.

    暴力犯罪服务设施犯罪变化新冠疫情ZG市

    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雪面雨日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宝乐尔其木格
    1850-1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中国东北北部地区121个气象站1968-2019年逐日积雪深度、降水、气温、海拔高度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雪面雨日数气候学和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北部地区年均雪面雨日数在0.12~3.60 d之间,其中长白山(1.34 d),大、小兴安岭地区雪面雨日数偏多,最多出现在长白山南部,高原和平原地区雪面雨日数少,年均0.83 d以下.雪面雨发生在秋季积雪积累期和春季融化期,峰值分别出现在10月和4月,春季积雪消融期比秋季积累期多,约是其2倍.近52 a东北北部地区雪面雨日数呈减少趋势,大、小兴安岭减少较快(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107 d/10a和-0.105d/10a,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冷季降雨日数和积雪日数对雪面雨贡献具有空间异质性,大兴安岭地区虽然降雨日数少但积雪日数多,使得该地区雪面雨日数较大,长白山地区则相反.月尺度上,雨日和积雪日数的共同增加(减少)导致3月(9月)雪面雨日数增加(减少),4月长白山、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地区雨日和积雪日数共同减少导致雪面雨日数减少.10月积雪日数减少是雪面雨日数减少的主因.积雪积累和融化初期(9月和3月)降雨日数和积雪日数共同变化导致雪面雨变化,而在积雪积累和融化后期(10月和4月)积雪日数对雪面雨变化贡献更大.年雪面雨日数和雪面雨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东北北部地区雪面雨变化影响因素

    1990-202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冀琴范亦霏童丽媛周凌翔...
    1862-1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喜马拉雅山作为中纬度地区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其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比值阈值及目视解译法,分析1990-202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20年冰川面积为2763.72 km2,较1990年减少了 622.35 km2,冰川呈持续退缩状态,年均退缩率为0.61%/a.②从地形分布特征看,冰川面积分布随海拔变化呈正态分布趋势,冰川退缩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5500~6000 m,退缩面积达321.03 km2.在3500~4000 m范围内,冰川的年均退缩率最大,为1.12%/a.③研究区内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分布面积远高于表碛物覆盖型冰川,且前者年均退缩率(0.78%/a)远大于后者(0.31%/a),表明研究区内表碛物对冰川融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④2020年研究区山谷冰川分布面积最多,为1649.63 km2,其次为悬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面积分别为574.71 km2、429.39 km2和105.59 km2,而平顶冰川分布面积最少,仅为2.40 km2.⑤值得注意的是,山谷冰川中超过一半的冰川表面被表碛物覆盖,而在平顶冰川中并未发现表碛物覆盖型冰川.不同类型冰川受表碛物覆盖影响的程度不同,总体而言非表碛物覆盖型冰川退缩程度更为剧烈,其中在表碛物覆盖区域,悬冰川的年均退缩速率最快,达1.04%/a.

    喜马拉雅山中段冰川变化冰川类型遥感监测

    近二十年鄂尔多斯气象干旱与生态干旱的空间分布及其传递关系

    田小强邵杏敏张永强冯瑞...
    1878-1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是鄂尔多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然而鄂尔多斯气象干旱和生态干旱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传递关系尚不明晰.本文采用高分辨率的降水数据与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数据,全面分析2000-2020年鄂尔多斯四类自然生态系统气象干旱特征和生态干旱特征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量化气象干旱与生态干旱的传递关系.结果显示:鄂尔多斯气象干旱和生态干旱的频率分别为0.26次/年和0.13次/年,干旱传递频率高;两种干旱类型的历时均表现为西低东高,且具有较好相关性;但两者强度相关性较弱.四类生态系统的气象干旱强度相近.其中,森林生态干旱强度最低,高覆盖度草地生态干旱强度最高.该研究可为鄂尔多斯生态环境保护和抗旱管理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干旱生态干旱干旱传递鄂尔多斯生态系统

    基于地表温度降尺度的植被物候与地表热环境的关系分析

    张雪玲阿里木江·卡斯木魏柏浩依木然孜·艾孜孜...
    1891-1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物候是植被受外界环境影响后,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关键指示器.在干旱气候影响下,干旱区地表下垫面升温迅速且蓄热能力强,持续升高的地表温度(LST)对植被物候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区,利用MODIS的MOD11A1和MOD13Q1遥感影像探究2002-2021年植被物候和LST的空间分布格局,选择随机森林回归将LST进行降尺度,并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Theil-Sen斜率分析植被物候19a来变化趋势,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空气温度、高程、蒸散发、地表温度、降水、土壤水分和大气气溶胶对植被物候的影响,最后探究LST与植被物候的局部相关性.结果表明,LST降尺度结果精度较高,白天和夜间LST的R2分别为0.982和0.985,能够更多反映地物细节.LST白天和夜间差异较大,分别呈"冷岛"和"热岛"现象.植被生长季开始期(SOS)提前、生长季结束期(EOS)推迟、生长季长度(LOS)延长.植被物候变化较为显著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绿洲,非绿洲地区的变化则较不显著.温度、蒸散发和降水对植被物候各指标均具有较大影响.其中,LST对植被物候的影响更具典型性.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干旱区绿洲植被物候变化的复杂机制以及维护绿洲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温度植被物候降尺度空间杜宾模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Theil-Sen斜率

    玛曲谷地晚全新世风成黄土化学风化程度与气候变化

    王忻宇庞奖励黄春长周亚利...
    1911-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若尔盖盆地玛曲黄河一级阶地覆盖的老桥西(LQX)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粒度、磁化率、元素含量及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研究,用光释光方法进行测年断代,在构建剖面地层年代框架基础上,试图揭示晚全新世以来风成黄土的化学风化特征及记录的环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LQX剖面地层年代框架为:河流相砂层FS(>3.0ka)→风沙层AS(3.0~2.5 ka)→下部黄土层L02(2.5~2.3 ka)→ 土壤层MS1(2.3~1.6 ka)→上部黄土层L01(1.6~0.4 ka)→表土层 MS0(0.4 ka~至今).②LQX剖面处于以斜长石风化为主的低等化学风化阶段,且不同地层单元风化成壤强度顺序为L02较弱→MS1最强→L01略有减弱→MS.增强.③玛曲谷地晚全新世以来经历了冷干期(3.0~2.5 ka)—凉干期(2.5~2.3 ka)—暖湿期(2.3~1.6 ka)—冷干期(1.6~0.4 ka)—暖湿期(0.4 ka~至今)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古气候信息记录吻合度较高.

    黄河一级阶地常量元素晚全新世气候变化LQX剖面

    "城区常住人口"在收缩城市识别中的特点——基于文献综述和多源数据的检验

    王新宇龙瀛
    1929-1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人口达峰和城镇化发展到达新阶段的背景下,关于中国收缩城市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学界的一个关注点.本文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讨论了戚伟等(地理研究,第42卷第10期)采用"城区常住人口"数据识别中国收缩城市的研究.本文对中国全部的村级行政单元进行了地理编码,并基于城乡分类代码,近似绘制出戚伟等文中提到的"城区"边界.通过将这些边界与遥感图像、城市实体地域进行比较,讨论了"城区常住人口"数据所界定的"城区范围"的特点.进一步运用多源人口数据,从城市实体地域视角识别了中国2010-2020年收缩城市的数量和占比.研究发现:①人口统计中的城乡分类代码所划分的城区,涵盖多个城市实体地域,难以分析各个城市实体地域内部的人口变化.②"城区常住人口"数据难以全面展现近千个县域内中小城镇(如县城)的人口变化情况.本文运用中国2444个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结合WorldPop、LandScan等多种数据源,发现中国收缩的城市实体地域数量占比在26.7%~31.3%之间.有关中国收缩城市的识别,应当综合多源指标和多类研究的结论进行分析,从而减少单一数据源的不确定性对于识别结果的干扰.

    收缩城市识别城市实体地域系统性文献综述城区常住人口

    关于图件规范

    《地理研究》编辑部
    19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