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海高原温性草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动态机制研究

    俞文政周雅文魏柱灯姚鑫...
    1941-1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性草原作为维护青海高原草畜平衡和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本文依托GEE平台构建长时序、高精度的草地类型数据,结合气候数据,引入随机森林模拟气候因素与温性草原间的非线性关系,对传统残差分析进行改进,以此探究青海高原温性草原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1987-2020年青海高原温性草原面积呈显著增长趋势,主要上升区域为共和盆地、茶卡盆地、柴达木盆地东侧等,下降区域仅占21.4%.②青海高原温性草原面积与气温和降水间呈正相关的区域占比为58.1%和67.3%,其中显著相关区域均在15%以上,可见气候的暖湿化对温性草原面积增加具有促进作用.③青海高原温性草原面积增加主要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其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相对贡献超过75%的区域分别占比33.1%和32.6%,集中于研究区东部和南部;而温性草原面积减少的主导因子为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青海湖沿岸的部分区域.青海高原温性草原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定量研究结果可为草地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温性草原驱动因素随机森林残差分析青海高原

    生态恢复背景下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典型植物用水策略

    高彩欣孙从建陈伟孟思彤...
    1958-1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研究不同类型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用水策略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的关键.通过对黄土高原东部典型生态恢复植物、粮食作物的植物水分及其潜在利用水源的稳定同位素的采集及分析测试,借助贝叶斯混合模型,本研究定量分析阶地平原(RVP)、土石山地(EMR)、丘陵沟壑区塬面(LH)及丘陵沟壑区沟谷(LG)四种地貌类型下的典型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①区域土壤含水量(SWC)及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呈现出显著时空异质性,土石山地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值波动最大,塬面SWC及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较稳定.②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的木质部水稳定同位素值的季节差异显著,两个树种均在4月份波动大、12月份波动较小;苹果树(Malus pumila)和梨树(Pyrus spp.)的木质部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小;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的水稳定同位素值4月份和12月份在塬面较为富集,6月份和9月份在沟谷较为富集;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较之夏玉米(Zea mays)具有更大的植物水同位素值波动范围.③春夏两季,EMR地区的刺槐和圆柏主要利用0~20 cm土层土壤水,而LH地区和LG地区的刺槐和圆柏主要利用降水;秋冬季节,四种地貌类型下的刺槐和圆柏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比重均有所增加.④表层土壤水是野艾蒿的主要植物水分来源,浅层土壤水为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以及夏玉米出苗期与成熟期的主要利用水源.本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植被恢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氢氧稳定同位素典型植物植物水分利用黄土高原

    中国不同类型耕地撂荒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346个山区县的调查数据

    王亚辉杨遨郗辛良杰董世杰...
    1977-1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性探寻耕地撂荒现象,有助于因地制宜地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基于全国346个代表性山区县的抽样调查,本文利用空间分析和分层线性模型等方法,系统揭示不同类型耕地撂荒的时序、规模、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决定因素,以期为分类推进撂荒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耕地的撂荒时间节点存在显著差异,坡耕地、旱作梯田、水作梯田、平地水田和平地旱地依次撂荒,耕作条件较差的耕地更早遭遇撂荒,特别是坡耕地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撂荒.目前,26.64%的农户经历过耕地撂荒,撂荒耕地的面积占比达到9.88%,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水田撂荒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而坡耕地和旱地则多发于黄土高原、东南沿海和西南山区.撂荒情况受村落和农户特征影响,这两个层面分别对撂荒变异解释了44.83%和55.17%.从事非农工作、年长及身体状况较差的农户更可能撂荒耕地;同时,遭受野生动物侵害、土地细碎化严重且灌溉条件不佳的区域更易撂荒.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压缩了农业收益,使得农户种粮收益偏低,旱作梯田甚至面临亏损.因此,撂荒地的治理应聚焦坡耕地和梯田,政府应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与整治,普及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以降低耕地经营成本,提高农耕效益.

    耕地撂荒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分层线性模型山区

    基于土地利用偏好与位置重要性的农业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调解

    董光龙王珏王克强李威...
    1994-2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空间错配等农业土地利用冲突问题不仅影响粮食安全,而且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引入一个基于土地利用偏好和位置重要性的农业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框架,诊断沂源县农业土地利用冲突,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视角下比较分析不同冲突调解策略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沂源县农业适宜性整体偏低,近三分之一的地区土壤侵蚀风险较大;②沂源县农业土地利用冲突区面积占比达35.16%,强冲突区面积为128.12 km2,主要分布在南鲁山镇中山地区、燕崖镇低山丘陵区;③本文提出的基于土地利用偏好和位置重要性的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框架,以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冲突调解策略,为土地利用冲突诊断识别与调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沂蒙山区应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挖掘"富锶水源""牛郎织女""美丽中国·深呼吸乡镇"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因地制宜采取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和撂荒地复耕等冲突调解策略,探索土地流转、农业观光、生态农业等发展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土地利用冲突农业空间错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壤侵蚀

    梯田利用效率的农户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赣湘闽三省1107份农户调查

    谢花林曾宏琛陈倩茹
    2010-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江西、湖南和福建三省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EA和Tobit模型,测算不同类型农户的梯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梯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低于平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两者分别为0.206和0.354.②梯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呈现随农户兼业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③纯技术效率差异是导致梯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④不同类型农户的梯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最大地块和土地等级是影响纯农户梯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农业收入比例和土地等级是影响兼业户梯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劳动力文化水平和劳均种植面积是影响非农户梯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于南方丘陵山区优化梯田资源配置、提高梯田利用效率、保障梯田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梯田土地利用效率农户数据包络分析Tobit模型

    就近城镇化视角下西南地区劳动力流动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为例

    赵美风冉赛飞汪德根
    2025-2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就近城镇化模式,是西南地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本文选取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为研究区域,以社区(村域)为基本单元,刻画水城区劳动力就近流动空间分异格局及其主导产业驱动力,探究水城区劳动力就近流动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水城区劳动力就近流动以水城城区为中心,呈现出中心层、近郊层、远郊层和拓展层的圈层分异格局.②水城区劳动力就近流入指数随着城镇等级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劳动力就近流出强度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圈层式分布格局.商贸服务业和工农兼业是劳动力就近流动的核心驱动力.③水城区劳动力就近流动的空间分异是迁入地拉力、迁出地推力以及中介障碍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就业机会多寡与家庭生命周期分别是是劳动力就近流入与就近流出的关键核心要素.④水城区劳动力就近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异质性.劳动力就近流入空间分异划分为非农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双重拉动区和城乡收入差距-交通通达性双重限制区两类影响区;劳动力就近流出空间分异划分为家庭生命周期与农业效益推动区、综合因素影响区、劳动力一般技能推动区三类影响区.本研究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县城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动力,实现一亿人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就近城镇化劳动力流动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贵州

    近代南京农村地区中心地体系——基于1933年江宁自治实验县的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

    路以豪徐旳
    2047-2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江宁自治实验县二十二年户口调查报告》中的人口数据为基础,分析1933年南京周边农村地区的空间结构,归纳出近代中国农村在县域尺度上的中心地体系结构.研究结论:①江宁县划分为城市影响区与县域地方,城市影响区是城乡之间的缓冲带,广大的县域内部乡镇体现出较为完整的中心地的体系结构;②第一、第二级中心地的乡镇平均距离之比接近√7∶1,符合中心地行政原则(K=7),第三级基层乡镇通过6条道路与周围6个较大的基层村相连,第四级是由集镇、庙宇连结起的最基层社会体系;③近代转型期中国农村"行政中心+散村"结构,是自下而上的传统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和自上而下的现代政府管控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补充了施坚雅对近代中国农村中心地体系的论述在县域尺度上的表现形式,梳理了中国农村在近代城乡转型的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迁及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

    近代城乡转型期中心地等级体系江宁实验县

    人口粘性的时空演变及其对乡村人口规模的影响

    朱纪广许家伟李小建
    2065-2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适应乡村人口规模变化趋势",这对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乡村地域人口粘性内涵,通过集成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多源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量刻画中国镇域尺度人口粘性的空间分布规律,深入解析人口粘性对乡村人口规模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在时序演变上,乡村地域人口粘性具有持续减小趋势;在空间演变上,乡村地域人口粘性总体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与中国乡村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一致;人口粘性的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处于扩散趋势.基于人口粘性的传统资源禀赋对乡村人口规模具有阻滞效应,就业机会、市场化程度和交通便利性对乡村人口规模分别具有就业粘性效应、协同联动效应和交通溢出效应.从区域效应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口粘性对乡村人口规模的影响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但其形成机制不同.该研究有效揭示了乡村人口规模分布、产业布局原理,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地理学解释乡村人口规模分布的学理基础,为整合乡村资源要素、缩小城乡差距、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提高乡村运行效率提供施策依据.

    人口粘性乡村人口规模时空演变乡村地域乡村振兴

    社会-生态网络视角下干旱区农户生计适应路径及影响机理——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

    肖洋陈佳杨新军燕宇...
    2084-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生态网络为农户生计适应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与适应能力(AC)框架,选取地处典型干旱区的民勤县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生态网络视角切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级行为者属性模型(Alaam)等方法,识别民勤县农户在2000年、2010年、2020年3个时间节点的生计方式变化、适应路径等,探索影响其应对与转型行为的因素及关键网络结构.结果表明:①民勤县农户生计活动以传统农业为主逐渐转变到以非农为主,生计方式呈现出非农化趋势.②维持与应对适应路径的家庭数量不断减少,而转型适应路径增多,农户生计转型趋势明显.③财富、过去的经验、风险感知是影响农户应对的关键性因素;借款、农牧多样性、年龄、参与决策是影响农户生计转型的主要原因.④同质化的社会交流、对相关联生态资源经验的共享是推动农户采取应对性行动的关键网络结构;低层次的社交网络、同质化的社会交流等社会网络结构是农户完成生计转型的微观动因.

    农户生计社会-生态网络构建块适应能力民勤县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协同效应

    孙燕吴莉莉金晓斌符海月...
    2104-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城市之间是否可以借助空间邻近关系,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目前仍缺乏经验证据.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2003-2019年为研究期,利用改进的重力模型和SBM模型分别测度各城市的区域一体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协同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产生了积极的显著的空间协同效应.城市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直接地提升本地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借助空间邻近关系间接地提升邻近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②基于地理距离、行政边界邻接和经济联系的空间邻近关系均有利于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且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协同效应最大.③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地方政府主导,中央政府主导的区域一体化更有利于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资源集约利用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借鉴.

    区域一体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协同效应空间杜宾模型长三角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