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据库电影:一种接入元宇宙的方式——以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为案例

    陈一奔陈璐明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上映.这一影片汇聚了冰墩墩、雪容融与各种国漫动画中的众多角色,以"国漫电影宇宙"的面貌呈现着数据库电影模块化、超链接与开放性的形式.这种实践与特性也为数据库电影接入元宇宙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在元宇宙的架构中,模块元素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映射构成元宇宙虚拟架构,个性化定制的虚拟代身作为导航能够链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则是当前元宇宙亟须着力突破的关键点,需建立于技术赋能和丰富的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机制之上.因此,数据库电影或可成为一种接入元宇宙的方式,促成电影与元宇宙的共同发展.

    数据库电影元宇宙《我们的冬奥》国漫电影宇宙

    南来文人的家国之思:李翰祥对《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

    陈明敏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改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出发,可以把1960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视为对蒲松龄《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作为"南来文人",导演李翰祥所处的历史脉络,与《聊斋志异》的文学文本和跨媒介改编后的影像文本之间,充满了深刻的互文关系.影片《倩女幽魂》制作所借助的媒介、语言、修辞和文化氛围,构成传统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再阐释的基本依托.影片《倩女幽魂》映射出20世纪中期中国香港一代知识分子,通过重新阐释中国传统,从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上坚守中华血脉,来对抗殖民压制的无意识.

    《倩女幽魂》改编身份认同中国传统

    虚拟现实的匮乏与电影永未完成状态

    郭晓清龚艳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现实是审美视觉中心主义突进的一次行动.视觉成为理性在审美领域选择的感官代理,但是由于视觉快感不断强化,视觉成为审美的主体,主导了审美的走向.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突飞猛进,而虚拟现实技术依然存在匮乏,包含三个方面:1.视觉突进中对于信息毫无选择地获取导致虚拟现实的内容匮乏;2.味觉匮乏使得虚拟现实呈现出伪完整性;3.第一人称视角永存导致叙事者/观众被惩戒.虚拟现实作为电影的一种历史阶段样态,例证了电影永远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而正是这种状态,让电影具备了一定的完整性.

    虚拟现实感官匮乏电影

    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影响研究——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

    曾超罗坤明杨惠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质性研究较多,而有关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量化研究阙如.本研究立足于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需求,探讨了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的关系.在研究模型设计上以观众忠诚为自变量,以电影感知价值为因变量,以观众满意度为中介变量,辅以人口学变量相关要素为控制变量.通过SPSS软件对643份调研数据分析,发现自变量、因变量及中介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影响,且观众满意度在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这一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果作用.针对北美电影在华市场的"遇冷"现状,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注重电影感知价值、扩大观众满意度的产业驱动效应、尊重观众文化个性等优化路径.

    电影满意度观众忠诚感知价值北美电影电影实证研究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转化与传播策略建构研究——以"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议题为例

    敖鹏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传播常常因为其内容小众生涩、表达抽象艰深而无法达成与公众之间的有效科普和交流,使得成果本身的重要意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偏差错位.本文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重要研究成果的传播案例出发,考察其在学术场域、文博场域和媒体场域的传播现状,认为语境转换的低效是考古研究类成果传播难以破圈的关键原因,并基于高低语境转换建构了考古科普领域内的转化传播模式,为南岛语族议题为代表的考古重要成果面向公众的有效传播提出策略参考.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语境转换南岛语族传播策略

    从"被建构"到"能建构"——童年媒介环境研究的逻辑进路

    卢金燕孙璐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结构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变迁,儿童的社会地位和经验也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人们愈来愈重视儿童成长的媒介环境,关注媒介文化对于童年的影响成为研究的一大主流.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往往被尴尬地忽略.要对当下儿童在媒介环境中所遭遇的"被建构"困境作出解读,可以先从"童年建构论"开始延伸,阐述儿童"能建构"属于自己的童年,并对尊重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方面作出有效呼吁.

    童年建构论儿童媒介参与被建构能建构

    媒介化视域下乡村旅游数字化传播的基本特征与实践逻辑

    王佳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随着数字媒介成为媒介化乡村的结构性要素,乡村社会的内外部形态和运行逻辑被重塑,乡村旅游数字化实践及相关知识生产活动呈现结构性变化.媒介化作为乡村旅游数字化传播的元进程,通过构建复杂的非线性演化系统改写乡村旅游的传播手段与场域,集体言说、空间转向与情感动员成为乡村旅游数字化的重要表征,形塑人们对乡村旅游实践的认知和行为.

    乡村旅游媒介化数字化传播

    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的异化——基于韩炳哲数字精神政治学研究

    陈子翘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韩炳哲的数字精神政治学,旨在探讨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异化的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功绩社会与精神政治学、数字媒体与媒介时间、同质化暴力与社交异化等方面的关系,揭示现代社交媒体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异化的本质和影响,为探索健康、和谐的社交模式提供借鉴.

    韩炳哲媒介时间社交媒体异化

    媒介构建现实:虚拟现实中自我呈现的类型与影响

    黄文艺陈功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性是媒介现实的根本属性,虚拟现实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个人可通过媒介在虚拟平台中获得"现场感",故通常将网络空间视为自我呈现和构建的真实"情境".虚拟现实中自我呈现具有倾向性、选择性、观众隔离式三大类型,个人以此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呈现,并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参照获得自我重构再认同.但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日益弥散出社会性的幻像、主体及客体之间的相互伪装,从而引起个人的社交危机、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等不利影响.

    虚拟现实自我呈现虚拟自我自我重构

    "City Walk":"可沟通性"视角下青年城市漫步实践的透视

    孙玉珠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City Walk",也称城市漫步,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城市空间与青年漫步的结合,不仅体现了年轻一代对城市栖息地的主动认知,也反映了城市环境对年轻人的客观建构.研究围绕"可沟通性"这一核心概念,首先对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城市漫步实践进行了追溯,探究了社交媒介与城市生活的勾连.接着,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发现身体首先发出信号反抗结构性和个体性的倦怠,明晰了城市漫步现象背后的公共性成因.其次,不同角色的相遇在社交媒体的介入下演化出多组交往关系,表露出城市可沟通性的潜力.最后,自我在与城市的互动中完成认知和情感的调适,这一过程既是积极性的治愈,也涉及有限性的抉择.

    城市漫步可沟通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