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的贵州"村超"媒介形象建构及其成因研究

    王紫潼杨婷刘建中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主流媒体对贵州"村超"的新闻文字报道、新闻视频、期刊文章以及相关人员访谈资料文本,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建构贵州"村超"的媒介形象理论模型,结合文本资料对贵州"村超"媒介形象成因进行分析,为我国乡村体育赛事发展提供建议.研究表明:贵州"村超"媒介形象为颇具风情的赛场、纯粹体育的竞技、全民参与的庆典与民族融合的踏歌.赛事的民族味、乡土味、群众味以及文化味是贵州"村超"媒介形象形成的主要成因.对我国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的建议:1.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风情赛场;2.保持赛事乡土气息,举办纯粹的比赛;3.实现职能部门协同治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4.将赛事搭建成为交流平台,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扎根理论贵州"村超"媒介形象乡村体育赛事文化

    福建电影《守岛人》的红色记忆书写与认同建构

    林筠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福建电影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创作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电影《守岛人》是其中代表作品之一.电影以写"人"、写"岛"、写"守"三个要素为关键核心,书写真实英模人物王继才夫妇坚守开山岛的故事.电影致力于书写红色主旋律电影的生活质感,凸显贫瘠的生活世界和充盈的精神世界间的矛盾冲突,建构属于个人的"小记忆"与属于国家的"大记忆",加强英模与每个普通岗位贡献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促进情感共同体的形成,从而续写红色记忆,为时代立传.

    福建电影《守岛人》红色记忆情感认同

    崩塌·迷失:吴村明星影片公司时期(1934-1938)两部电影中的角色身份分析

    郭晓清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厦门籍导演吴村在明星影片公司工作5年(1934-1938),创作了8部电影.这一时期的吴村导演风格已日趋成熟,吴村电影兼容娱乐和载道功能,用悲剧讲主题,用爱情讲故事,获得了观众和影评人的广泛认同.本文着重分析吴村在明星影片公司两部电影《重婚》(1934)、《落花时节》(1935)中塑造的角色身份,在这两部影片中,吴村塑造了至少两大类角色身份,分别是传统身份和传统-现代过渡身份,这些角色身份体现了吴村电影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荧幕群像景观塑造,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吴村早期电影明星公司角色身份

    新时代福建电影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张常珊时大蕾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年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区位、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抓住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IM海峡两岸青年电影展在闽举办的重要契机,以节促产、以产兴省,政策扶持、基地支撑、筑巢引凤,共建共享,电影产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新时代,为中国电影强国建设做出了贡献.本文比较全面梳理了福建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福建电影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问题,提出加快推动福建电影产业从"高地"迈向"高峰"的对策建议,对广大电影管理者、研究者和从业者了解福建电影产业、参与福建电影产业、推动福建电影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电影产业现状观察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南旧事》的价值再析

    田逸郭玉真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也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既联通历史传统,又勾联现代文明,电影不断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时期,导演吴贻弓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创作了电影《城南旧事》,影片以含蓄的情感及古典的美学意旨表达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重新审视该影片的创作语境与叙事内容,发现该影片在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大国情感等方面为新时代语境下的电影发展提供经验价值.

    《城南旧事》中国式现代化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大国情感

    符号学视域下电影《小城之春》的再探析

    霍蕊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这一文化媒介是基于镜头语言来建构影像故事,在镜头这一最小的叙事单位中,往往又充斥着大量的符号,身体符号、空间符号、名字符号等构成了庞大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自身的象征性和指向性也使其作为导演的第二语言,在影片叙事中承载着更深层次的表意功能.费穆导演的经典电影《小城之春》中便隐含着大量的符号学思考,故而,基于符号学理论对该片身体叙事下的疾病隐喻和步行修辞、空间指涉的符号内核以及文化氛围下的角色命名这三重维度再做探析,深度挖掘符号所隐喻的时代关怀和文化指涉.

    符号学身体空间叙事人物姓名

    当代电影叙事疗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探析

    王舒婷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叙事疗愈是以电影故事文本与影像为根基,结合叙事心理治疗和艺术治疗的观念方法,适用于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愈方式.电影叙事疗愈一方面为观者提供极具感染力和沉浸感的故事情境,帮助他们宣泄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和表达.另一方面则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提升其自主改变的能力动力.梳理研究电影叙事疗愈的理论来源和作用机制,并结合具体影片作疗愈案例分析,有益于探析电影艺术及电影叙事疗愈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独特价值.

    电影疗愈叙事治疗艺术治疗中小学教育

    互文·镜像·缝合:藏地新浪潮的镜像美学——以万玛才旦系列电影为例

    白琦殷宝芬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地新浪潮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新的里程碑,万玛才旦导演是其中重要的代表.本文以万玛才旦系列电影为例,从反向叙事、诗性语言、镜像美学和缝合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其独特的叙事艺术与电影美学.万玛才旦聚焦藏族个体意识与族群希望表达,在反向叙事的历史语法结构与诗性互文的高原时空背景下,通过梦境死亡的缝合机制进行藏族内外视角的自我重构,传达出藏族内视角的民族信仰与现代理念,在消解传统文化身份的同时又蜕变出新的民族形象.

    藏地新浪潮反向叙事诗性语言镜像美学缝合机制

    涵化理论视角下的批判原生家庭类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

    周馨雨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批判原生家庭类影视作品的相关研究是目前新的热点.本文在涵化理论视角下,聚焦批判原生家庭类影视作品,考察该类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自洽途径.研究发现,1.其影响方式主要表现于青少年思潮对于原生家庭的过度谴责,表明部分青少年面对原生家庭问题时尚存在难以自洽的困境;2.伴随着交互涵化模式与市场迎合机制,新媒体语境下"原生家庭"符号观念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本文力图理清青少年走出原生家庭之殇的可能性路径,呼吁原生家庭类影视作品生产者正视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原生家庭影视作品青少年涵化理论

    东南亚媒体视角中的厦门形象——基于2018年至2023年间东南亚传统媒体的涉厦报道

    萧智钊李静怡黄勇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东南亚国家组成的东盟已与我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厦门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与东南亚国家在亲缘、地缘、经贸等方面关系密切、往来频繁.本研究旨在梳理东南亚媒体视角中的厦门形象,探究东南亚国家及民众对厦门城市形象的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厦门作为著名侨乡,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东南亚媒体的涉厦报道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厦门的侨乡特征,内容涉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文化活动、与祖籍地往来交流等,二是有关厦门高校,特别是厦门大学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教育动向、学术成果等.报道倾向方面,东南亚媒体对厦门的报道总体呈积极态度,利于厦门城市形象的良好呈现.

    厦门形象东南亚媒体"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