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台湾公益广告价值共创模式研究

    周华清张雯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创造是公益广告发展的核心问题,公益广告价值共创主体的自觉参与、形成协作发展的运作模式,对于公益广告创新性发展传播与社会价值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台湾地区建立了较完备的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广告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基金会运营、行业公会运营及媒体运营等类型.台湾公益广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价值共创运作模式,在公益广告的运作上,基于价值共创的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广告生态系统,形成公益广告多元主体沟通协作机制,营造起群体文化共享与价值观念凝聚,关注公益广告内在感性诉求策略,形成社会力量聚合与推动行动共建体系,实现媒介资源整合与多渠道共生的社会运作机制.

    社会力量台湾公益广告多元主体价值共创运作模式

    时代背景下台湾家庭电影观念演变

    高洁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两岸华语电影中重要的一极,家庭片一直是台湾电影的核心类型.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出现了如《悲情城市》《喜宴》《阳光普照》《血观音》等为代表的电影,家庭电影逐渐成为台湾地区电影的代表性电影类型,成为台湾电影走向岛外的重要特征.如详考这些台湾家庭电影,可见出从父权至上到父权隐没、从家庭至上到个体至上、从服从性的传统女性到独立性的个体女性等观念的演变历程.从中可更深刻看清台湾政局对台湾地区民众的民族、政治和文化身份认知的重大影响.

    台湾家庭电影家庭观念父权

    符号、隐喻与共情:典故文学影像叙事的再建构——以中国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为例

    谭强刘益帆杨帆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典故文学的浸润下,主题嵌入世说新语的哲学思维,从黑色暴力的美学景观到匡扶正义的主流隐喻,影片突破了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叙事的同一性想象.在当下消费文化潮流中,这部电影精准地把握了受众群体对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的"使用与满足"心理,凭借其卓越的符号张力和美学表现力,展现出独树一帜的智性与思辨,为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影像叙事提供了新的蝶变思路和升维脉络.

    符号传播编码解码典故文学影像叙事

    《周处除三害》:多模态动物隐喻与思辨性价值建构

    陈睿菁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周处除三害》以同名寓言传说为蓝本,将隐喻恶之根源的佛教"三毒"与台湾黑帮题材相结合,攫取了相比传统动作类型电影更为深刻的思辨价值与启示意义.影片以动物隐喻构建多模态符号系统,映射了人类文明社会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之间的交织与分野.更通过在人我对立、个体与社会的鸿沟下探索善恶果报与人性救赎,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互构共变"关系.影片精准把控了暴力美学的优势与尺度,在突出因果逻辑的线性叙事中探寻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既呈现出社会边缘的残酷与阴暗,又抚慰了社会失序下的人情冷暖.

    《周处除三害》台湾电影多模态隐喻二元对立因果式线性结构

    论黄信尧导演电影中台湾社会底层的"在地性"表达

    卢镜宇张帆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导演黄信尧的作品以独特的影片风格和对台湾底层社会的关注而闻名.他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大佛普拉斯》获奖无数,后又于三年后推出影片《同学麦娜丝》.从两部作品中对叙事手法的选择、对镜头话语的道德批判、对宗教信仰的解构以及元素运用与影像表征等角度入手,探究黄信尧导演电影中台湾社会底层的"在地性"表达,也就是探究其对台湾底层社会生活现状的独特理解与表述及其对台湾底层社会生活样貌进行的深刻体验与反思.

    底层视角在地性叙事黄信尧

    三维视阈下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

    卢浩刘芳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其思想内核直指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的文化诉求,其思想方法直破不同时期、不同任务的文化难题,明确了新形势下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从人民、民族、世界三重维度深入理解,即对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民立场;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发挥了文化对民族复兴的能动作用;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文明倡议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的"三个回应",从三重维度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真理性指导和价值性意义.

    三维视阈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媒体环境下党刊品牌建设策略

    吴翰琳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发展不断推进,拆分式、零散化数字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纸质期刊通过出版物实现品牌传播的常规路径,整体视觉识别体系在期刊品牌建设中严重被弱化甚至为零.新媒体环境下,读者从传统整本期刊购买转向单篇购买和定向阅读,更加容易被吸引或被分流,期刊品牌建设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党刊品牌建设面临着信息过载导致竞争加剧、渠道多元消解主流地位、数智出版呼唤数字素养、深度参与引发互动需求等挑战.面对变化和挑战,党刊品牌建设应强化用户思维,注重轻量化表达,同时体现自身权威;要推进数字出版和技术创新,创设多元传播渠道,发挥创新驱动力;要强化互动交流和阅读粘性,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兴趣调整内容策划,使报道更加贴近读者;要深化品牌合作和资源整合,共享资源以实现互利共赢,互通有无以拓展品牌传播渠道.

    品牌建设党刊新媒体用户思维

    电影叙事时间的伦理建构:基于国内家庭伦理片时间形式的考察

    温立红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叙事伦理探讨的是"事之所叙"的伦理,论证前提是叙事活动具有伦理性质.从电影叙事时间形态介入,分析电影叙事时序、时距、时频控制节奏、达成悬念、拓宽叙事广度与深度的叙事功用,在叙事伦理层面关照叙事时间形式中内蕴的叙述主体价值诉求与情感流变等伦理性质,反思技术主义盛行后的价值缺失,以期丰富对叙事形式所携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蕴含的深度解读,疏通文本阐释与价值鉴别,回应后现代的诸多价值困境.

    叙事伦理叙事时间家庭题材片伦理建构

    反刻板印象的文化再造:飞散视角下的《青春变形记》

    安莹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散理论鼓励坦然接纳显而易见的文化异质性,这顺应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趋势,亦是新型的文化实践.本文以飞散理论为依据,对电影《青春变形记》进行整体细读,剖析影片如何克服西方人异化东方的刻板印象,实现积极的文化再造的可贵实践.在全球化背景下,阅读此类跨民族跨文化作品时,若能采用更为多元包容的飞散视角,或能为我们这些身处家园的受众,提供一个拓展自身文化可能性的突破口.

    飞散叙事华散文化再造跨文化异托邦

    跨国界对话:《超级工程Ⅲ》海外观众评论的词频与情感分析

    吴陈亮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录片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是在海外传播构建积极正面中国形象的有效工具.通过对《超级工程Ⅲ》海外观众评论的词频和情感倾向分析,发现该纪录片赢得了海外观众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正面评价.通过评论文本分析,发现影片通过选题、人物塑造,以及视听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影响海外观众的态度及立场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海外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国家与地区观众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字幕与优质配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拓多元化的传播途径,进一步提高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

    《超级工程Ⅲ》观众评论词频分析情感倾向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