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徐子方

双月刊

1671-511X

skxbzf@163.com

025-83791190 83795426

210096

南京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校内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关注传统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注重应用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学术史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以推进学术研究与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艺术类著录的注文文本研究

    郭建平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较为关注正文文本分析,而忽略其注文文本及其他文本(题跋文本、序跋文本等),至于几者之间意义共生而形成的"综合性文本"更鲜有学人涉及.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艺术著录中,正文文本多因注文文本而开出新义,获得新解读,这不仅仅是因为注文文本作为正文文本的"衍生物",其往往是正文文本内容的补充、修正与考释,还因为正文文本与多数产生于后代的注文文本分别处于不同的时空,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具有"衍生性"性质的注文文本在对正文文本进行勘正及强调某些重点时,新层次的文本内容形成,而这个新的文本所彰显出来的意义也许从未被正文文本原作者所意识到或清晰地表达出来,对此问题进行揭示可开拓艺术史研究思路.

    多重文本注文文本题跋文本艺术史

    礼的损益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刘丰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贯穿在中华文明核心经典"六经"中的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坏乐崩"其实只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礼的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通过对礼学经典的整理与传承,对礼义的阐发,对周礼做了"创造性转化",礼经过转型之后在秦汉以后以新的形态存在.在三礼学体系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周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重视,北方更是参照《周礼》的政治制度,说明礼对于促进魏晋时期的最终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礼学的转型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的发达这两个历史事例可以看出,礼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是维系中国文化的统一以及中国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文化因素,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主要内在动因.

    中华文明连续性损益

    著作权使用声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132页

    竞逐的场域——20世纪20年代初国立东南大学的学生运动再探

    闵心蕙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地方视角观察五四之后至国民革命的历史演进,20世纪20年代初国立东南大学学生运动的脉络和意义仍待进一步厘清.随着各色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党派斗争的加剧,东南大学迅速成为南京地方党团活动与学生运动的中心.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作为少数派的国共两党联合创办《南京评论》周刊,在校内发起了民校运动,与国家主义派、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学运领导权争夺,动员学生群体投身国民革命.在此过程中,东大学生领袖宛希俨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资历,为在大革命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打下了基础.

    国立东南大学国共合作学生运动民校运动宛希俨

    生命伦理学视角下的古代汉传佛教寺院医疗照护活动

    王富宜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汉传佛教寺院的医疗照护活动是汉传佛教生命伦理思想的重要社会呈现方式.汉传佛教寺院从事医疗照护活动,根本原因在于佛教义理将医疗照护视为慈悲心的践行,外在原因在于具备僧医、药藏、药典等条件,且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汉传佛教寺院的医疗照护活动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主要形式,对内医疗照护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外医疗照护逐渐深入乡村和民众.汉传佛教寺院医疗照护活动的理论渊源、开展条件和主要类型都蕴含公共性的特征,对当今汉传佛教生命伦理思想的社会呈现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汉传佛教生命伦理寺院医疗照护慈善

    Abstracts

    146-148页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