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

毛善锋

双月刊

1001-0505

journal@seu.edu.cn

025-83794323,83794094

210096

南京四牌楼2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本校及校外在土木建筑、机械动力、无线电电子、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电力电气、热能工程、交通运输、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数理化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建筑立体复合形态演变及机制——以巴黎为例

    韩冬青宋亚程葛欣吴瑶...
    1053-1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3个不同时期具有立体复合特征的巴黎城市项目为样本,呈现了从集权式的大尺度整体建设逐渐转向多元主体掌控的精细化、小颗粒度协作开发的形态演变进程;通过形态与价值观念和政策制度的关联分析,揭示了其内在成因机制;从建筑三维形体、功能立体布局、建筑与城市渗透性、建筑高度、公共空间品质等方面出发,总结了巴黎城市以立体复合利用为特征的精细化管控体系与方法。最后,通过对3个项目的回溯与总结,提出目标、制度、策略的协同共进是实现城市建筑立体复合形态的重要基础,并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及管控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商机制、采用三维形态管控方法、构建城市与建筑一体化管控指标、明确总师责权的建议。

    立体复合形态形态演变成因机制精细化管控巴黎城市项目

    智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机制探索

    杨俊宴谭梦扬陈旭阳林知翔...
    1066-1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预判智能城市规划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了既有城市规划研究模式及其中的技术机制与技术流程。在现代城市规划研究模式的发展历程中,先验模式、循证模式、定量模式和智能模式4种模式的传承与迭代呈现螺旋式发展特征。相较传统,智能城市规划的技术机制着眼于城市规划的全链条,呈现自动化集成的特征。智能城市规划的流程包含智能分析、智能规划、智能管控3个阶段,具体包括智能城市感知、智能洞察识别、智能模拟仿真、智能稳态预测、智能规划生成、智能交互优化、智能公众参与、智能规划审批和智能规划管控9个技术模块。未来,智能城市规划需进一步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增强可解释性,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先验与循证,针对城市问题提出创新、可信、可行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智能城市规划城市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机制

    FRP筋混凝土短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及承载力计算

    宋博金浏杜修力
    1080-1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梁高、剪跨比、腹筋率等参数对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筋混凝土短梁抗剪承载力的定量影响,并验证前期基于拉杆-拱模型提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11根玄武岩FRP筋混凝土短梁开展了剪切破坏试验,试验梁最大梁高为1。2 m。试验结果表明,梁高、剪跨比、水平腹筋率、竖向腹筋率均对FRP筋混凝土短梁的抗剪承载力有显著影响。当梁高由300 mm增大到1 200 mm,试验梁的无量纲极限抗剪强度下降46。7%。当水平腹筋率由0增大至1。0%,试验梁的无量纲极限抗剪强度提高40。5%。基于拉杆-拱模型提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式可以合理反映梁高、剪跨比、水平腹筋率等因素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与本试验结果及搜集试验数据均吻合良好。

    混凝土短梁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筋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拉杆-拱模型

    超深覆盖层上面板坝防渗墙-连接板接缝变形机制及优化分析

    邹德高屈永倩孔宪京常哲瑜...
    1089-1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超深软弱覆盖层上的面板坝工程止水缝安全问题,从变形和应力2个方面开展优化研究,揭示了防渗墙-连接板-趾板-面板防渗体系的变形模式,定位了薄弱位置,提出了优化方案,并量化了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防渗墙与趾板间沉降差集中在防渗墙与连接板之间的止水缝处,设置多块连接板无法起到逐步过渡沉降差的作用。防渗墙下游侧设置侧向支撑、制作倾斜形止水缝、趾板下设支撑墙均可减小防渗墙-连接板间止水缝沉陷变形。相比垂直止水缝和多块连接板的传统方案,所提的防渗墙顶部拓宽-连接板-倾斜形止水缝以及防渗墙顶部拓宽-倾斜形止水缝-趾板下设支撑墙的深厚覆盖层上面板坝防渗体系综合优化方案可使防渗墙与连接板之间止水缝沉陷变形分别减小41。5%和53。8%。

    深厚覆盖层面板堆石坝止水缝变形优化设计

    铁路标准桥梁典型减隔震体系响应行为与谱分析方法

    管仲国苏伟李晓波王雨权...
    1097-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铁路标准桥梁3种典型减隔震设计体系,分析了结构的地震响应行为,重点研究了墩身质量的动力效应和减隔震体系的振型效应。结果显示:铁路标准桥梁墩身质量对桥墩的地震响应存在显著的动力效应,忽视该效应会导致墎顶位移和墎底弯矩的平均相对误差约达11%-32%,对主梁的地震位移影响较小,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5%;桥墩的地震响应主要受计算方向上的前2阶振型控制,其中第2阶振型以桥墩自振形态为主,振型阻尼可偏于安全地按结构阻尼比考虑;基于2阶振型效应的SRSS组合可以较好地考虑减隔震铁路标准桥梁的墩身质量动力效应,其预测墩底弯矩平均相对误差可下降至7。5%;AASHTO规范建议的多振型反应谱法适用于铁路标准桥梁典型减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

    铁路标准桥梁摩擦摆减隔震支座钢阻尼器桥墩质量动力效应谱分析方法

    环境因素影响下钢筋混凝土索塔爬模施工仿真分析方法

    朱劲松张可涵王子意
    1105-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爬模施工进程中索塔空间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掌握塔柱线形特性,提出一种索塔爬模施工仿真分析方法。利用Fortran编程语言开发相应子程序,对结构施加复杂温度边界,实现不同节段混凝土水化放热、收缩徐变。利用Abaqus软件对索塔爬模施工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索塔空间温度分布不均匀,塔柱表里最大温差达25。9 ℃,向阳面与背阴面温差最大为9℃;考虑温度效应后,塔柱所受拉应力更大,且空间应力分布具有很强的时变性,索塔线形特征与变化规律也发生改变;施工塔顶累积竖向位移先增大后减小,在爬模第16节段达到最大值20。5 mm;施工过程塔顶累计顺桥向和横桥向位移更大,最大值分别为6。5和22。3 mm。

    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索塔爬模施工空间温度场混凝土收缩徐变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探讨

    缪林昌
    1115-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非饱和土强度季节性变化,缺失统一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公式而无法准确预警预防,导致非饱和土堆土、边坡出现滑坡、塌陷等诸多问题,基于Terzaghi的有效应力理论和土力学三相介质原理,推导得到非饱和土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建立了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公式。在此基础上,分别考虑应变功与能量守恒原理、非饱和土气水运移和受力平衡等不同情形,进一步论证了该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公式的科学性,同时利用不同的非饱和土剪切强度试验数据对这一有效应力公式进行计算验证,证明了其正确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公式可适用于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并便于相关工程的设计和灾变防治应用。

    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变形功气水运移剪切强度

    随机地震作用下含减震层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吴勇信刘骅靓汪俊诚
    112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改进的谱表示法生成随机地震动,建立设置不同减震层的隧道模型进行动力响应分析,比较典型地震动与随机地震动下隧道倾斜角与直径变形率2个变形指标的变化情况。然后建立变形指标的概率密度演化模型,比较不同工况下减震层对隧道倾斜角概率密度演化过程的影响;选取结构倾斜角限值作为评价标准,并结合累积分布函数曲线分析减震层对隧道抗震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震层不会改变随机地震动下隧道变形指标的变化趋势,但会降低整体的均值,减震层厚度不变时,弹性模量越大隧道倾斜角降低越多,最多降低7。393%;减震层可以使隧道在随机地震下的变形响应更稳定集中,且厚度不变时,弹性模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减震层可以提高隧道在随机地震下的结构可靠度,减震层厚度不变时,弹性模量越大可靠度提升越多,最多提升6。236%。

    随机地震动减震层概率密度演化变形指标抗震可靠度

    强风下输电塔破坏分析与加固研究

    靳庆通田利刘俊才孟祥瑞...
    1133-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服役输电塔抵抗极端荷载的能力,保障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结合输电塔的失效模式和破坏特点,提出了一种无损加固措施,通过加载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了该加固措施的可行性。以220 kV典型输电塔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尺度分析手段,建立了加固前后输电塔精细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输电塔动力特性,以及风荷载下输电塔的非线性响应和连续性倒塌模式,进而评估了无损加固措施对输电塔抗风性能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该加固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输电塔风振响应和提高其抗风性能,临界倒塌风速由29。2 m/s提高至30。8 m/s,加固节间以及相邻节间的刚度得到了提升,且加固后节间内力分布更加均匀,该无损加固措施为提升服役输电塔抵抗极端荷载的能力提供参考。

    输电塔无损加固措施风荷载倒塌过程多尺度分析

    新型桥梁"耗能-限位"一体化弧形板装置力学性能试验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耿波顾冉星贾俊峰刘海明...
    1143-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强震作用下中小跨径简支梁桥的落梁问题,研发了一种经济高效、安装便捷的新型"耗能-限位"梁一体化弧形板装置。首先采用拟静力试验研究了不同截面的弧形板装置滞回耗能行为和疲劳破坏机理,接着采用数值分析的手段探讨了参数对装置力-位移骨架曲线及等效阻尼比的影响规律,并补充了弧形板装置的防落梁行为模式与极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弧形板装置具有优异的耗能能力,T形截面的弧形板结构更加合理,等效阻尼比最大能达到近40%;弧形板装置可通过分离几何参数对耗能能力、滞回强度、刚度及位移能力进行设计,增大中间截面的腹板高度h2是提高弧形板耗能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增加50%的h2能提高50。1%的最大强度与约4。7%的等效阻尼比。所提出的新型防落梁装置为桥梁中小震消能和强震柔性防落梁提供一体化装置解决方案。

    桥梁抗震弧形钢板装置消能阻尼器防落梁装置拟静力试验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