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学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学术
东南学术

双月刊

1008-1569

dnxsh1@126.com(政法社教);dnxsh2@126.com(文史哲);dnxsh3@126.com(经济与管理)

0591-83739507

350001

福州市柳河路18号

东南学术/Journal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追求庄重、严谨的办刊风格,认真、扎实的创新精神,敏锐、深刻的探索意识,鲜明、正确的学术立场;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勇于探索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保持学术品位的同时具有现实敏锐性,以实现学术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著:中美社科学术体系的比较与展望

    黄宗智赵珊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此,国外先进经验有一定参考价值.在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中,美国形成了以投入三四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再加上六七年的后续研究的重量级专著传统.它固然存在广泛偏重主观理论过于客观经验研究,偏重建构理想化的、逻辑上前后一贯的理论模式的弱点,但奠定了其在国际社科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则表现出深层的矛盾,没有形成较为重量级专著传统,因此使中国自身的学术水平提升受到一定限制.目前的中国社科学术体系亟须改革,需要从国家层面鼓励结合中国实际的重量级经验研究与新型社科理论的专著,来塑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专著体系.

    中美专著环境美国的专著传统中国的社科学术体系新型社科理论创建

    近代日本对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研究——以《华侨的研究》《华侨杂记》为中心

    邹思容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嘉庚研究大多侧重以中国、南洋以及陈嘉庚为主体的视角,甚少从日本的视角反观陈嘉庚.日本对陈嘉庚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研究服务于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政治战略与军事企图,并置于整个华侨研究体系中,既有客观记录的史料,也隐现歪曲事实的主观动机.日本研究记录了陈嘉庚白手起家、由盛及衰的实业之路,高度评价陈嘉庚的教育及慈善事业,但也将陈嘉庚定位为南洋的抗日巨头与政治领袖,是日本在南洋地区最难对付的政治对手.日本的陈嘉庚研究反向诠释了日本抓捕陈嘉庚的原因、动机与目的,佐证了陈嘉庚在抗日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无愧于"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评价.

    陈嘉庚南洋华侨华侨研究抗日战争

    中国经济韧性的理论解读、形成系统与提升路径

    周小亮
    12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我国面临多风险叠加的不确定性发展环境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发掘并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韧性,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需在理论上界定中国经济韧性的内涵,并对经济韧性的来源与形成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析.中国经济韧性是由资源禀赋与物质基础、市场规模、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与政策优势、对外开放等六大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从实践层面看,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应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扩大内需规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新经济占比、优化产业结构,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一带一路"共同发展.

    经济韧性技术创新新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理性人问题研究

    林民书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人追求私利,心无餍足,智慧遮蔽,让贪欲支配了其经济活动和行为,从而丧失理性的判断与决策能力.理性是对欲望的超越.在利益面前能够做到进退有据,是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取决于参与者的理性程度,而理性又离不开微观主体的自觉道德约束这一基础.而一个从全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的政府,是纠正市场失灵、实现市场效率的关键.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心性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经济人与理性人的区别与联系,探究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以及培育与之相应的理性人的具体路径.

    市场中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理性人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效力测度与执行效果评估

    林寿富王招治
    15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切实激励我国企业主动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2011-2021 年,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颁布了 140 项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按照政策目的可划分为动力型、环境型、保护型三类.从政策措施、政策目标、政策力度和政策反馈四个维度构建政策效力测量模型和政策效果评估模型,可准确测度和评估技术创新政策的效力与执行效果.研究发现:2011-2021 年,引导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发布数量及效力呈同向变动且整体波动较大;受政策目标、政策力度和政策反馈效力得分较低的影响,政策年均效力水平不高,但政策效力对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不同类型政策因为作用对象的差异,效力水平及执行效果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动力型政策最优,保护型政策次之,而环境型政策最弱;在政策的四个维度中,政策措施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最大,政策反馈、政策目标次之.因此,政府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政策的整体规划和协同引导,并从政策措施、政策目标、政策力度和政策反馈四个环节提高政策的综合效力及其执行效果.此外,应积极开发更加多样化的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类型,加强协同互补性政策工具的组合,减少或弱化竞争性政策工具组合,从而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

    技术创新政策效力政策执行效果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进路

    李锋姜梦倩
    165-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社会治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进程在基层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农村社会治理社会性、公共性和共生性的现代化新内涵,贯穿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标准向度及其现代转型中.经济质量、民生质量和社会质量作为乡村治理运作促进高质量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标准,推动乡村供给质量精准化、组织动员网络化、利益关系规范化以及技术工具数字化的整体进程,将农村社会治理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益.因此,农村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是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构建来实现框架,调整功能定位,实现对村民多元需求的整体性回应,培育更大的治理成效.

    农村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网络符号消费研究的理论、文化与价值面向

    卢晗
    176-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与网络符号消费相关的有效文献可作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学界关于网络符号消费的研究呈现出三个面向:符号消费理论研究、网络消费文化研究以及身体与休闲研究.由此可见,关于网络符号消费的探索和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学科跨领域的发展趋势,这为当前及未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网络符号消费提供一个学术史概览以及渐进式探寻的学术觅迹.

    网络符号消费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消费文化人文主义精神

    双重超越:结构化理论"化"之意涵及再审视

    向颖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综融性社会学思想备受学界重视,但相关讨论存在二元分化之藩篱.理解结构化理论的关键在于"化"之意涵,其本质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双重生产机制,通过行动的能动性与结构的促动性交织互化而成;而在经验解释功用上,"化"之机制体现为个体与整体、定性与定量的相互渗透,因而实现理论与方法的双重超越.当然,结构化理论之"化"仍有含混紧张之处,从其根源性、条件性、趋向性三方面对之进行厘清,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探索其方法论意义,为构建中国语境下的自主知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结构化理论双重超越吉登斯

    训诂阐释的传承、特点及开拓

    徐时仪
    195-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训诂与阐释相融顺应语体三次变革由传笺而注疏兼及点评和翻译,沟通不同时空信息以实现意义理解,具有本然确定的传意性、融贯互鉴的涵容性、层叠累创的时变性、平易鲜活的开放性和明道经世的多元性,既有文白雅俗的语言演变,更有贵族士民的观念转换.训诂阐释今归属训诂学.训诂学的开拓和发展当据其人文科学之本然,注重文本正解,理论和实证并举,贯通古今中外殊域异言,蕴当代意识于阐释,彰显历代文献所蕴中华民族勃发生机的内在精神,守正出新,以建构和完善自主的知识体系.

    训诂阐释训诂学语言学

    文本赋义:早期中国经典的阐释方式

    曹胜高
    207-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赋义是早期中国经典形成的基本路径.借助制度赋义、道德赋义和学术赋义,文本获得了经验阐释、价值阐释和学术阐释,成为知识体系、判断体系和学理体系.通过赋义,口传文本稳定为知识文本,知识文本确立为公共文本,公共文本强化为经典文本.凝聚历史经验、价值认同、学理建构的早期文本,经过持续阐释成为传承知识的经验来源、衡量德行的价值依据、阐释学理的学术体系,凝聚为早期中国文化经典.

    早期中国文本赋义经验阐释价值阐释学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