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学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学术
东南学术

双月刊

1008-1569

dnxsh1@126.com(政法社教);dnxsh2@126.com(文史哲);dnxsh3@126.com(经济与管理)

0591-83739507

350001

福州市柳河路18号

东南学术/Journal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追求庄重、严谨的办刊风格,认真、扎实的创新精神,敏锐、深刻的探索意识,鲜明、正确的学术立场;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勇于探索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保持学术品位的同时具有现实敏锐性,以实现学术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

    张志强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基于中华文明,来自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再造."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视野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路径.作为古老文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创造出的现代化新的共同特征的高度总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突破,具有从中国实践中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文明理论的伟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科学产物.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文化生命体古今中西之争

    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阐证:理论生成、实践路向与体系建构

    许耀桐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一项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唯有立于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接受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唯物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举旗定向.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把现代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赋予现代化以新内涵、新思想,与唯物史观各范畴相互交叠、高度契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的深化和拓展.立足于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宏大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家竞争优势与中国式现代化

    周文李吉良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思潮与比较优势理论所描绘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我国作为拥有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市场的世界大国,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大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新型全球化背景和大国竞争格局下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由于世界市场潜在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空间受限且创新动能不足,导致后发国家"低端锁定"难以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选择以创新发展驱动生产力内涵型增长与有效发挥政府作用为国家赶超方式,进而指导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大国竞争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应有之义.以国家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既有优势;推进内生性竞争新优势,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竞争优势与安全.

    国家竞争中国式现代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

    以系统观念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晋江经验"的再思考

    林红翟绪军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其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任务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应用系统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并促进发展要素耦合及其效能提升.多年来,晋江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局性谋划来夯实经济发展根基、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服务、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形成"围棋效应",这些都为全国县域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为此,政府应注重目标高阶激励、时势演进、创新驱动、发展均衡性,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提升.

    县域经济"晋江经验"系统观念

    自否定辩证法的建构与重建:黑格尔与马克思

    高海波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澄明马克思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概念是"自否定".黑格尔自否定辩证法发端于《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并定型于《精神现象学》,以概念自身推动与创造、突破与扬弃、实现与外化自身呈现.马克思与黑格尔在自否定辩证法上的决定性差别是,后者在思维中先于事物的自身运动设定自否定辩证法的运动机制,前者则在思维中基于事物的自身运动反映出自否定辩证法的运动机制.《资本论》通过价值形式分析重建自否定辩证法,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现实运动的呈现.由于马克思的价值形式分析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一般运动规律的辩证统一,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否定辩证法即唯物史观的具体化.

    马克思黑格尔自否定价值形式唯物史观

    方法论视域中的"抽象上升到具体"新阐释

    鲍金高鑫雅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说明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是"辩证法",那么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作为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辩证法的具体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在矛盾的科学考察,从而使得这一方法成为"科学上正确的方法".而面对"抽象上升到具体"究竟属于研究方法还是属于叙述方法的问题,则应当在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辩证统一的意义上予以理解,由此才能揭示"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完整的方法论性质.

    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抽象上升到具体

    金融强国背景下绿色金融理念新解

    王文刘锦涛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绿色金融将成为构建高质量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金融强国的提出给传统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驱动了传统金融的创新升级.从绿色金融的演化路径来看,绿色金融在底层逻辑上与传统金融存在分歧与融合,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公地悲剧的金融实践,也颠覆了传统金融的能源文明进化方向、信用体系表达形式以及时间价值贴现方式.在中国绿色转型背景下,绿色金融已紧密融入经济社会系统.在未来的金融强国之路中,中国应转变绿色金融的思维逻辑,把握气候变化下的世界变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推动人类文明实现新升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金融金融强国碳中和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价值

    王越蔡华杰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提出的并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其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向度,是科学理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价值观的关键.通过"两个和解"的分析视域,《自然辩证法》的生态价值观更加清晰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主题,阐明了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问题旨归,并在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上指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的生态展望.这样一种阐释思路同时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在战略维度上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自然辩证法》生态价值观"两个和解"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王喜峰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分析其背后的价值困境."难度量"源于混淆了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难抵押"源于未能区分生态存量和生态流量,"难交易"源于混淆了生态产品价值与生态产品价格,"难变现"源于未区分生态商品与生态产品.界定生态产品价值、核心机制和价值标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的突破方向.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基础研究,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措施是其突破路径.

    价值形式理论生态产品生态价值生态文明

    农户理性视角下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选择

    丘水林
    9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理性是设计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追求目标假设的不同,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理性可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四类.农户理性与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存在较强的关联度,其中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而言,家庭支出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较强、经济资本较丰富、社会网络较丰富、社会参与较多、人为活动限制政策了解和支持程度更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福利补偿,借钱额度较小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生态产业补偿,社会信任较高、生态补偿政策了解程度更高的农户倾向于选择资金补偿.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要更加重视农户的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同时根据农户理性差异设计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

    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方式农户理性人为活动限制生态保护红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