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亚纵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亚纵横
东南亚纵横

罗梅

月刊

1003-2479

dnyyjs@163.com

0771-5860584

530022

广西省南宁市新竹路5号

东南亚纵横/Journal Around Southeast Asi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向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关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文章及时事和中国与东南亚经贸、投资、旅游等经贸信息,增加了读者对东南亚的了解,得到社会各界读者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发行量不断增加,并已成为全国的中文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胡志明在中国:理论、新闻和文学活动成果奠定文化名人地位

    黄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是胡志明到中国(广州)开展革命活动100周年.胡志明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1945年越南独立之前,胡志明在中国开展革命活动的时间至少有12年.在此期间,胡志明一边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一边为越南革命做各种准备,在理论、新闻和文学几个方面积极活动并取得卓越成果.理论方面,为探索越南革命的道路,胡志明在中国写下大量论著,其中以在广州举办的越南干部训练班的讲稿汇编成的《革命之路》,以及在广西靖西举办的越南干部训练班的讲稿为主汇编成的《解放之路》为主要代表.在这些论著中,胡志明为越南共产党和越南人民指出了一条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新闻方面,为宣传越南革命,胡志明于1925年6月在广州创办越文《青年报》,作为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机关报.这是越南创办革命报纸、发展越南革命新闻事业的开端.胡志明还在云南指导越南共产党秘密组织主办的《同声报》的工作,并在中国写下大量新闻稿件,寄送至共产国际机关的《国际通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亡日报》,以及越南的《我们之声》等报刊发表.文学方面,胡志明立足于中国革命的热土,结合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局势,以及自身的革命斗争经历,参照中国旧体诗的写作方式,创作了百余首格律相对自由的"七言诗""五言诗",其中脍炙人口的汉文诗集《狱中日记》为典型代表.上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胡志明思想的宝库,也奠定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

    胡志明理论新闻文学文化名人

    中国《娥并与桑洛》与泰国《帕罗赋》源流关系研究

    刀承华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傣族的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与泰国泰族的叙事长诗《帕罗赋》男主人公名字相似,同属于爱情悲剧作品,表现主题的手法相一致,《娥并与桑洛》应是《帕罗赋》的母本,两者是源和流的关系.两部作品的题材、悲剧冲突和结尾各不相同,这是泰国诗人根据泰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环境特征对《娥并与桑洛》进行重新组合的结果.历史上对民族生存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领袖人物往往成为民族历史记忆中的重要元素,进而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文学传统有稳固性和传承性,无论民族是否经历过迁徙、迁徙到何方,文学传统都会在这个民族的后世文学中留存、显现;环境对文学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文学题材和主题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发生变异.

    《娥并与桑洛》《帕罗赋》比较研究源流关系

    涉东盟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彭振王晓萍李嘉宝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已进入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多元化的新阶段.在双方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涉东盟法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涉东盟法律人才对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涉东盟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仍存在法律外语课程设置限制、法学教育与现实脱节以及涉东盟法律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为此,应当采取"分类""多模式"培养机制进行科学教育资源分配,完善法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涉东盟法律师资队伍以及建设"人工智能+"中国—东盟法律数据平台等措施,培育涉东盟高素质法律人才,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法律人才人才培养东盟

    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以东盟"治贫止饥"共生型网络为例

    徐振伟鲁欣阳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寻求一种新型的、符合各国利益的粮食安全解决机制成为亟待突破的难题.作为亚洲重要的区域共同体,东盟开创独具特色的"治贫止饥"共生型网络机制."治贫止饥"实践路径为共生型网络治理,即在纵向上各成员国共同发展,在横向上开展双边及多边合作的治理方式,提供可操作的实践经验.东盟共生型网络治理模式整体性、关联性的治理理念,内外共生、协调联动的治理机制以及多方主体参与的治理风格,为国际社会擘画一份可供借鉴的经验图和路线图,具有良好的范例价值.

    东盟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治贫止饥"整体性思维共生型网络治理

    中美竞合背景下东盟在美国"印太"地区小多边组织中的地位重塑研究

    潘玥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盟国家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地缘政治大背景下,面临重塑自身在"印太"地区地位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伴随美国及其盟友在"印太"地区推动诸如美国—东盟峰会、"印太经济框架"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等小多边组织,东盟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自身在该地区和中美竞合中的关键地位,因此积极调整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参与度和议程塑造力度,努力在中美竞合中寻求平衡.中美竞合实际上成为推动东盟国家地位重塑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东盟国家的地区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外交渠道和合作网络持续拓宽,地区合作及联盟建设进程加快,在安全、经济及地缘政治等领域的战略选择日益多元.通过在美国主导的"印太"地区小多边机制中发挥作用,东盟国家得以提升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东盟国家也在积极寻求一种相对平衡的立场,既避免过度靠拢某一方,又努力在中美竞合中博弈以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不可否认,东盟国家的地位重塑之路并非完全坦途.东盟不仅需要平衡中美和其他大国利益、维护东盟内部团结统一、避免受波及分化,而且东盟整体实力仍有待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待加深,尚未能够更主动有为地参与塑造地区秩序.同时,中美竞合态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印太"地区的其他新兴动荡因素,都将给东盟地位重塑带来诸多不稳定性.当前,东盟国家正面临重塑自身地区地位的重大机遇期.东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既与中美等大国通过多种合作渠道保持良性互动,又坚持以东盟为"中心",通过提高综合实力、凝聚团结一致,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为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美竞合东盟—美国"印太"地区小多边组织地位重塑

    2023年的马来西亚:实现政治稳定、保持经济增长、延续平衡外交

    傅聪聪
    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是马来西亚走出动荡、恢复政治经济与社会稳定的一年.安瓦尔领导的团结政府在"绿色浪潮"冲击下凭借联盟间合作、"反跳槽法"、东马政党联盟支持、王室"背书",在州选后实现了"罕见"的政治稳定.作为具有全球视野的穆斯林政治家,安瓦尔成功实现外交"平衡",与东盟、伊斯兰世界和大国开展务实经济外交,塑造了"中立不结盟"、经济优先、捍卫人权的对外政策.经济上实现3.7%的温和增长,贸易持续表现良好,推行"昌明经济"框架、新工业规划并加速向数字经济转型.展望未来,尽管政治稳定或许能够延续,但联合政府面临政治两极分化加剧、马来穆斯林民粹主义上升风险.在内部需求强劲和外部需求改善的条件下,经济有望实现持续增长.对外政策将根植于"积极中立"原则,维持东西方"平衡",巩固与其他国际组织和中等强国的经贸合作,推动宗教与人权外交.安瓦尔政府能否推动结构性改革及经济增长、打击贪腐、实现社会公平与平等、提升马来西亚国际影响力,取决于其是否能整合国内不同的五大政治力量.

    马来西亚"昌明大马"政治极化"昌明经济""平衡外交"

    马来西亚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框架特点、不足及未来走向

    熊超黄蕴蓉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来西亚结合本国国情对引入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进行本土化改造.以不同中心解释"污染"和"环境"的概念,体现出"环境—社会"二元立法目的.结合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原因,赋予州政府一定自主权,以双层制度构建保障马来西亚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整体顺利运行.但是,该制度在有效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公众参与程度不充分、累积影响评估准确性较低和政治利益不当逾位3个方面.受国际议题的影响,马来西亚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上展现出贴合气候变化议题、加强森林保护的未来走向.

    环境影响评估马来西亚环境影响评估程序制度特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殖民下菲律宾的反共产主义运动及其实质

    杨柠聪徐小茹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菲律宾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和霸权战略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世纪末,美西战争以后,菲律宾成为美国最大的殖民地.为巩固殖民统治,美国在菲律宾采取了"种族分化""仁慈同化""教育西化"等手段.然而,这也推动菲律宾社会诞生了追求主权独立、民族解放的思潮和运动,比如"和平主义""进化主义""革命主义""共产主义"等.其中,20世纪30年代,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争取独立的共产主义运动最为突出.菲律宾共产主义者不仅加入共产国际,将本国独立运动与世界反殖民运动相结合,而且在争取国家独立的运动中揭露了美国"独立法"奴役菲律宾的实质.为镇压共产主义运动,美国殖民政府与菲律宾精英建立了反共产主义的统治体系、话语体系和行动体系,企图在镇压共产主义的同时使其丧失合法性.这些体系和运动的本质是美帝国主义政治的延续,实质是美国维持殖民掠夺的重要手段,核心是美国为拓宽世界市场铺路的重要途径,根本上是美国资产阶级及菲律宾精英维持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不仅导致菲律宾社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和政治上的不平等,而且严重阻碍菲律宾的民族解放进程,伤害其民族特性和自尊心.虽然1946年美国允许菲律宾独立,但菲律宾并未真正摆脱殖民主义,美国仍然通过新殖民主义控制菲律宾社会,这也是菲律宾争取独立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如今,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仅可以为理解当代菲律宾社会运动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思考当下美国对菲律宾及其外交政策的影响提供借鉴.

    菲律宾共产党反共产主义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主权独立

    跨国史视角在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研究中的运用

    吴耀庭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跨国史研究的兴起与相关理论的完善,运用跨国史视角研究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史成为可能.文章认为现有的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史研究存在"传统民族国家的研究视角凸显""多聚焦于国际关系史及独立运动的高层研究而忽视时代背景下的底层研究"两点共性.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跨国史的研究视角可以对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史的研究进行补充.研究认为,从跨国史的研究视角出发,可以从将跨国民众纳入研究范畴,从而从微观和宏观视角探讨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史;探讨跨国资本的流动,受局势的影响,在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的跨国资本如何抉择自身的未来;通过对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流动的研究,透视独立战争期间跨国组织产生的影响等3个领域扩展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史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的扩展,让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史可以通过跨国家、跨学科及"自上而下"这3条路径进行研究.以独立战争时期印度尼西亚的传染病为例,通过跨国史与民族国家史的结合,研究发现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到不同阶层,导致医务人员因所处不同族群而产生对立,使得公共卫生体系失灵,从而成为传染病疫情扩散的"帮凶".这一案例表明,跨国史视角的研究是民族国家史有益的补充.跨国史研究视角的推进,则以原始档案为基础.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史与跨国史研究视角的结合,使得印度尼西亚史的研究更为饱满.

    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跨国史民族国家史跨国对象

    《东南亚纵横》2024年总目录

    《东南亚纵横》编辑部
    105-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