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都市快轨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都市快轨交通
都市快轨交通

施仲衡

双月刊

1672-6073

dskgjt@vip.sina.com

010-51683785

100044

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7公寓733室

都市快轨交通/Journal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都市快轨交通》宣传国家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各项方针、政策,介绍地铁与轻轨国内外建设、运营过程的经验,实时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及重要技术信息,促进同行间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以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本刊面对行业主管人员、业界广大科技人员、各大城市交通院校师生以及对地铁与轻轨关心的其他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轨道桥梁低熔点合金可调高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朱剑谢亚勇陈功李盼到...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轨道高架桥梁的设计时速越来越高,对桥梁平顺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的问题,以设计时速160 km/h的北京地铁22号线高架桥梁为工程依托,研发设计基于低熔点合金为调高介质的新型可调高装置,并开展该装置的构造设计、室内升温承压试验、压剪机足尺加压调高性能试验及现场架梁试验等系列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可调高装置可实现无级双向调高功能,其调高速度快,30 s内可完成高度调整,且调高精度可达毫米级,并在合金冷却固化后具有良好的无极调高性能和受压稳定性.这种可调高装置的精度和稳定性不仅是高架桥梁平顺性的重要保障,而且为病害支座更换、桥梁差异沉降调整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桥梁低熔点合金调高介质可调高装置无级双向调高

    跨座式单轨交通直流牵引系统故障列车识别方法

    张向亮刘永生蔡志端王孝顺...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跨座式单轨交通直流牵引系统正极回路与列车车身发生短路故障危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问题,基于跨座式单轨交通直流牵引系统双边供电等值模型,分析正极回路与车体发生短路时故障列车和正常列车接地电流和负极受电电流幅值的特征差异,提出一种基于接地电流和负极受电电流幅值比较的故障列车识别方法,并通过MATLAB仿真和现场试验对所提方法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正常列车的车体接地继电器GR等值电阻由750 Ω大幅降至0.75 Ω时,故障列车的接地电流幅值始终大于整定值和负极受电电流幅值,本文所提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故障列车,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系统故障识别接地电流负极受电电流跨座式单轨

    富水软土地层盾构穿越运营站风险控制研究

    吴薪柳
    85-9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富水软土地层盾构穿越施工对既有运营地铁车站的扰动风险,以某T型换乘站盾构穿越运营站施工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盾构切割未预留玻璃纤维筋地连墙的刀具配置及推进参数,并提出下穿运营站的重点风险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刀高配合的高强度贝壳刀、降低推进速度与盾构推力,加大刀盘扭矩,能实现盾构安全穿越地连墙;将运营站底板与地层的相互作用力作为下穿施工时的附加荷载,以盾构中心处的静止土压力提高1.2倍作为土仓压力设定值可减少对底板的扰动;采用克泥效充填盾壳与地层的空隙,以及同步注浆、二次注浆与径向注浆组合方式充填管片背后的建筑空隙,可有效控制既有结构沉降;盾构下穿运营站施工引起的变形以沉降为主,盾构切割地连墙施工以水平变形为主,水平变形占总水平位移的75%以上.

    轨道交通富水软土地层盾构施工下穿运营站切割地连墙风险控制

    复合地层超长联络通道机械法建造方案研究

    魏旭鹏付增程鹏李鹏...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规工法在长距离联络通道建造过程中存在风险大、工期长等诸多负面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拟在华南复合地层首次采用机械法联络通道建造方案,为此从整体方案、工法选择、设备设计及管片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法联络通道工法在复合地层具有适用性,可解决长距离、大夹角、大倾角的工程难题;通过修改管片设计方案,将机械法联络通道中管片拼装方式由径向插入修改为先纵向插入后径向插入是可行的.

    城市轨道交通机械法联络通道复合地层设备设计管片设计拼装方式

    轨道交通深圆形工作井基坑尺寸效应分析

    韩伟杰杨国富曹成勇黎心海...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轨道交通深圆形工作井基坑尺寸效应的相关问题,以深大城际圆形工作井基坑工程为依托,基于荷载-结构法,系统分析不同直径条件下圆形基坑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点,对比分析三维空间结构模型和二维弹性地基梁模型的计算结果,并讨论基坑尺寸效应对圆形围护结构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圆形地下连续墙实际为类圆形结构,在水土压力作用下也产生一定的竖向弯矩,处于多向受力状态;采用简化的二维等效模型进行圆形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是可行的,且该计算结果较三维模型更为保守;空间尺寸效应对圆形基坑围护结构的工作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深圆形工作井基坑直径≤30 m时环向效应十分明显.

    城市轨道交通圆形基坑数值模拟尺寸效应环向效应

    近接基坑开挖影响下既有地铁附属结构联合支护体系优化分析

    陶畅彭丽云刘兵科陈涵宇...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既有地铁附属结构在临近深基坑一侧,支护结构施作难的问题,提出"护坡桩+对拉锚杆+斜拉锚索"配合注浆联合支护体系.采用Midas软件建模,从对拉锚杆间距与直径、斜拉锚索锚固段长度与道数4个方面设计单因素优化方案,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方案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桩顶最大水平位移随对拉锚杆间距的减小而减小,随对拉锚杆直径、斜拉锚索锚固段长度与道数的减小而增大;护坡桩桩顶水平、竖向位移的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趋势吻合,竖向位移呈抛物线型,水平位移呈弓型;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地铁附属结构的变形控制较好,远低于近接深基坑桩顶位移;基坑顶部沉降位移呈波动上升趋势,深层水平位移在不同开挖阶段的变形趋势均为中间大两端小,且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地铁附属结构的最大水平变形位置沿井壁逐渐向下移动.

    城市轨道交通联合支护体系地铁附属结构支护优化数值计算

    钢纤维混凝土管片斜螺栓接头力学性能研究

    阳卫卫贾永刚吴帆鲁卫东...
    115-12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斜螺栓接头在小直径盾构隧道中的适用性,明晰斜螺栓接头的力学特性及破坏机理,本文以外径6.2 m、厚度350 mm的管片结构为原型,开展4种水平轴力工况下钢纤维混凝土管片斜螺栓接头抗弯性能试验,分析不同轴力水平下管片接头的变形特征及抗弯性能,研究破坏工况下管片接头的承载特性和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管片接头承受的轴力越高,则接头抗弯刚度越高,接缝张开所需弯矩越大,即可通过提高螺栓预紧力或施加环向预应力主动提高接头轴力,以提高接头刚度;密封垫压缩后会造成密封槽处应力集中,设计中应选取匹配的密封垫或优化密封槽构造;破坏工况下,λ达到0.89时接缝顶部产生初始裂纹,最终因接缝顶部混凝土压溃而突然破坏,但斜螺栓未屈服,表明增强顶部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降低斜螺栓插入角对接头承载力的提高是有利的.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管片接头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盾构管片接头钢纤维混凝土抗弯性能试验斜螺栓力学性能

    轨道交通地铁车辆测速平台方案研究及应用

    吴君王俊平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地铁车辆各系统各自配置速度传感器,导致车辆速度传感器型号不一、数量众多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车辆测速平台.本文提出测速平台的总体设计原则,在分析车辆牵引、制动、信号、走行部等系统车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测速平台的技术方案.该平台提出对车辆各系统测速传感器进行统型,综合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计信息提出计算车速的方法,结合地面应答器设备信息提出计算参考轮径值的方法.测速平台提出硬线和网络两种灵活传输车速信息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测速方式相比,该测速平台为各系统提供统一且更准确的车速信息,能够满足牵引、制动、信号、走行部等系统使用需求.

    轨道交通地铁车辆测速平台车速参考轮径值

    环境激励下地铁转向架构架模态分析

    别必龙黎少东潘彦凌琚永刚...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整车与设备和转向架的模态不合理匹配,轨道车辆可能出现异常振动和噪声,甚至发生结构疲劳失效等问题,对转向架模态参数进行试验与仿真分析研究.首先,采用车辆在运行状态环境激励下模态识别方法,通过构架输出振动响应信号的互相关函数替换频响函数,再结合模态识别PolyMax方法,有效辨识出构架在运行状态下易被激发出的模态.然后,探究转向架车轮进行镟修或车辆载重发生变化时对构架运行模态产生的影响,以便于全面掌握转向架构架的模态参数.最后,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计算转向架构架在自由状态和约束状态下的模态频率.研究结果表明:镟轮前后基本不影响构架的模态参数,但随着载重增大,各阶模态频率普遍升高,这与车辆载重增大使转向架空气弹簧刚度变大,即使构架的边界约束状态发生改变有关;对比自由状态和约束状态下的转向架构架的仿真分析结果可知,不同约束条件下,有限元模态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保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应尽可能模拟实际的边界条件约束状态.研究成果以期为模态错频设计提供参考.

    地铁转向架环境激励模态试验有限元分析

    地铁站厅开启不同排烟口的排烟效率研究

    范乐乐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地铁车站站厅层公共区排烟模式较为单一、排烟效率低下的问题,以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厅层公共区为例,设置了 8种不同的排烟工况,着重研究开启不同位置排烟口的排烟效率,通过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能见度、温度、C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铁车站站厅层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并非开启的排烟口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排烟风口的开启位置来确定;开启烟气水平蔓延阶段的排烟口会对烟气水平分层流动造成干扰,加剧上层烟气与下层冷空气的热交换与物质交换,导致温度为60℃的高度层及能见度为10 m的高度层降低,不利于人员疏散;当火源处于站厅层公共区中部排烟系统最不利点时,站厅层公共区中部挡烟垂壁附近的排烟风口需正常打开,以便顺利排出该处聚集的火灾烟气.

    城市轨道交通站厅火灾仿真模拟排烟模式排烟效率火灾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