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低温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低温建筑技术
低温建筑技术

张锦屏

月刊

1001-6864

Lowtem@163.com

0451-86334097,86335022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60号

低温建筑技术/Journal Low Temperatu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立足三北 面向全国 内容丰富 独具特色《低温建筑技术》1979年创刊,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冬季施工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本刊寓实用性、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是中国自然科学建筑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是指导我国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建筑科学技术和冬期施工技术发展的唯一专业性刊物。《低温建筑技术》主要报导三北地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科研、教学与建筑工程冬期施工技术、冻土与地基基础、建筑节能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与应用、冬期施工质量通病:普及建筑技术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等。《低温建筑技术》为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定价8.00元,全年48.00元,邮发代号14-122,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订阅(另附邮资12元/年)。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60号      邮编:150080     E-mail:Lowtem@163.com传真:0451-86334097 电话:0451-86334097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软土基坑邻近地铁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龚云强张委定杨巧玲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坑施工对邻近的地铁结构会产生扰动影响,文中依托某邻近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及出入口的基坑工程,建立了整体开挖、两种不同分区开挖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3个方案下地铁结构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车站、区间位移以向基坑方向的水平位移为主;分区开挖相对整体开挖对地铁影响小,分区开挖方案中,开挖至二层后先北基坑再南基坑方案为最优方案;地铁位移主要发生在开挖阶段,结构施工阶段位移有所减小;车站和区间接口位置受基坑施工影响明显.研究结论可为同类型地质条件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软土基坑施工扰动影响三维有限元模型

    深层淤泥区墩柱偏位病害分析及安全评估

    陈曦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在深层淤泥区桥下施工对既有桥梁墩柱及桩基的影响,文中基于工程实例对既有桥梁的病害进行详细分析及安全评估,提出了墩柱偏位的分析方法及评估验算手段.以广东某座桥为背景,由于桥下河堤工程施工致使既有桥梁发生墩柱偏位、支座滑移等病害,基于专检报告数据推导出墩柱偏位及梁体滑移的实际数值,根据推导数据采用Midas Civil软件对偏位墩柱进行验算分析,结果表明7#墩在土压力作用下发生墩柱偏位,桩基抗弯承载能力已经不足,且已经进入弹塑性状态,无法满足安全通行要求,需要进行加固设计.此工程实例可为桥梁墩柱偏位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墩柱偏位等效屈服弯矩深层淤泥区

    桩锚深基坑开挖受力变形特性数值分析

    刘宇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基坑工程向更大更深方向发展,它所处的地层分布及围护结构设计变得愈发复杂.为研究桩锚支护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规律,文中以昆明某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围护桩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坑底隆起及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围护桩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随开挖深度H增加而增大,最大水平位移位于0.85H处,最大弯矩作用在桩身-14.5 m处;坑底隆起随着基坑开挖由"凸"型隆起逐渐变为"M"型隆起,最大隆起量为47.4 mm;地表沉降呈"V"型分布,最大沉降发生在距坑边0.3H处.

    深基坑桩锚支护数值模拟围护桩变形规律

    组合结构开孔板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综述

    杨晨赵虎峰徐召杨国涛...
    106-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剪力连接件是保障钢构件与混凝土构件协同工作的关键构造之一,其力学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组合结构的工作性能.PBL连接件(开孔板剪力连接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的剪力连接件,自提出以来受到了业内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文中针对于PBL连接件展开综述,首先对几种常见类别的PBL连接件进行了介绍;随后对PBL连接件承载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展开讨论;进而针对当前PBL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阐述;最后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PBL连接件未来进一步研究发展的相关建议.

    组合结构PBL连接件力学性能抗剪承载力

    虹霁寺塔动力性能测试及损伤性分析

    雷烨雲仲伟秋曹聪郑龙龙...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预测山西介休虹霁寺塔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状况,文中采用地脉动法开展虹霁寺塔动力性能测试,建立结构模型,进行损伤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以受拉损伤为主,结构前四层最为明显,受压损伤影响较小可以不计.最后给出结构前四层窗口位置和每层层间加固建议,为同类工程检测和加固提供参考.

    砖石古塔动力性能测试损伤性分析

    钢管混凝土柱冻胀破坏与加固措施研究

    张蕊张国强吴思杰栾学立...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钢管混凝土柱因冻胀产生的破坏,文中结合实际工程现场调查情况和冻胀裂缝破坏形态,对破坏后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评估,制定加固方案并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冻融循环过程中钢管混凝土柱内混凝土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变化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柱体在冻胀力和荷载作用叠加对钢管产生的环向应力超过钢管的极限拉应力,因此钢管发生了低温脆性破坏;采用加大截面方式进行加固处理,并将角部柱间支撑由单向支撑改为"X"支撑,增加整个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效果良好;结合ANSYS对冻融循环下柱体温度应力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最后,为避免工程产生类似的冻胀破坏,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进行讨论.

    钢管混凝土柱纵向开裂冻胀破坏

    冷弯型钢拼合柱局部屈曲后板组效应研究

    韩爱红陈娇娇李艳春谢艳芬...
    122-12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冷弯薄壁型钢(CFS)双肢闭合拼合柱局部屈曲后板组效应,文中对18根通过ST4.8自攻螺钉将单肢C形截面及单肢U形截面构件连接而成的CFS双肢闭合拼合柱进行轴压性能试验,获得试件破坏特征和极限承载力,研究了试件受力的弹性阶段和局部屈曲后继续承载阶段的各组成板件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受力阶段前期,拼合柱发生明显的局部屈曲现象;荷载继续增加,拼合柱进入屈曲后阶段,但各组成板件之间仍然存在板组效应的影响,使得C形截面翼缘与U形截面翼缘的屈曲变形方向一致,即协调屈曲,但这种屈曲作用已不再具有线性特性.基于试验结果,对GB 50018-2016和AISI-S100-2012中直接强度法(DSM)进行了验证.由于这两种方法计算理论中均未考虑承载试件局部屈曲后非线性的受力状况,使得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均存在误差,随着高厚比的增大,GB 50018-2016计算的试件承载力逐渐偏于保守,DSM计算结果逐渐偏于不安全.

    冷弯薄壁型钢局部屈曲后双肢闭合拼合截面板组效应

    高速软基区小半径曲线箱梁施工技术

    于安文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防止桥梁建设过程中及服役期内因变形过大而发生安全事故,文中针对软基区小半径曲线连续梁施工技术开展研究.以阜溧高速大纵湖互通C匝道桥工程为背景,根据现场地质情况提出软基加固方案,建立曲线连续梁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自重、预应力作用下的桥梁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在桥梁施工前采用"开挖软土、换填砖渣、振动压实"方法对软基进行处理,确保现浇支架稳定.在自重作用下,软基处理后桥梁最大竖向位移仅为-10.5 mm,是软基处理前的0.51倍,最大竖向和径向位移分别出现在边跨跨中和梁体中部.为更好地控制桥梁施工质量,对桥梁变形进行监测,立模高程偏差值最大为6.5 mm,桥梁变形在控制范围内,模拟值和监测值较为接近,研究内容可为实际施工提供参考.

    小半径曲线箱梁支架现浇法曲线连续梁

    装配式钢筋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王召猛周炜刘文锋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分析装配式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度,并证明结构在实践应用的可行性.文中基于目标模型建立、地震波选取、动力时程分析3个方面,建立了基于动力时程分析的装配式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跟踪分析结构在地面运动激励下的行为表现.研究表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全过程抗震行为表现良好,满足装配式钢筋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要求.

    装配式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地震波选取动力时程分析

    持续时间下路堑内风致积雪数值模拟研究

    白宇李方慧尚靖淳于世龙...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堑是风吹雪灾害最为严重的路基形式之一,为给实际道路断面设计和风吹雪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文中针对交通线路中常见的路堑展开研究,基于Fluent中的Mixture模型对风雪两相流进行模拟,同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路堑风吹雪灾害中的积雪分布规律,并对积雪分布演化过程中的流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路堑下风坡位置形成局部突出积雪与路堑内产生漩涡再附点有直接关系.不同时刻路堑内雪相浓度受积雪量增加和风速流场变化的影响,其值整体上增加,且雪相浓度最大值在上风坡坡顶附近出现,研究可为路堑内积雪灾害预测以及风吹雪两相流数值模拟参数取值提供参考.

    风吹雪灾害风致积雪积雪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