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处理大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的绵羊瘤胃降解特性

    王国秀马东方黄永亮陈占玉...
    1781-1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采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2种非淀粉多糖(NSP)酶分别处理大麦秸秆和玉米秸秆,选取3只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绵羊,通过尼龙袋法评价2种NSP酶处理对大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养分在绵羊瘤胃内不同发酵时间(12、24、36、48、60、72 h)的降解率、降解参数和有效降解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处理显著提高了大麦秸秆在瘤胃中12和36 h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以及12 h的粗蛋白质(CP)降解率(P<0.05),而对大麦秸秆在瘤胃中36 h后的养分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秸秆在瘤胃中12 h的DM降解率(P<0.05),纤维素酶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秸秆在瘤胃中12 h的ADF和CP降解率(P<0.05).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处理显著增加了大麦秸秆DM、NDF、ADF和CP的快速降解部分(P<0.05),显著提高了 DM、NDF和ADF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P<0.05),并显著提高了大麦秸秆NDF的有效降解率(P<0.05);纤维素酶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秸秆DM和CP的快速降解部分(P<0.05).综合分析得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处理大麦秸秆的效果优于玉米秸秆,可以有效提高大麦秸秆的瘤胃降解速度和利用效率.

    非淀粉多糖酶玉米秸秆大麦秸秆绵羊瘤胃降解

    甘露寡糖对围产期湖羊母羊采食量、体重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张赛伟段春辉张昕妍李菲...
    1791-1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对围产期母羊采食量、体重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为(52.36±0.71)kg、妊娠85 d的湖羊母羊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5.0和10.0 g/(只·d)甘露寡糖.预试期5 d,妊娠第90天进入正试期,产后14 d试验结束.试验期间记录母羊体重和采食量,分娩当天记为第0天,分别于第-60、-14和7天采集血清,测定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显著提高了 Ⅳ组母羊产前干物质采食量(DMI)(P<0.05),对母羊终末体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与Ⅰ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显著提高了第-14天Ⅲ组和Ⅳ组母羊血清总蛋白(TP)和葡萄糖(Glu)含量(P<0.05).3)与Ⅰ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显著提高了第-14天Ⅲ组和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及Ⅱ、Ⅲ和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第7天Ⅳ组血清IgG、IgA含量及Ⅱ组、Ⅲ组和Ⅳ组IL-10含量(P<0.05).4)与Ⅰ组相比,添加甘露寡糖显著增加了第-14天Ⅲ组和Ⅳ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显著增加了第7天Ⅱ组、Ⅲ组和Ⅳ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但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可提高围产期母羊采食量、机体营养代谢能力,有效改善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甘露寡糖绵羊围产期采食量血清生化指标

    丁酸钠对哺乳期湖羊羔羊生长性能、血浆指标和瘤胃发育的影响

    纪雯雯云燕张艳芳张衍震...
    1803-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钠对哺乳期湖羊羔羊生长性能、血浆指标和瘤胃发育的影响.选用40只初生湖羊羔羊,于7日龄时按体重相近原则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羔羊.丁酸钠组(SB组)口腔灌服1.8 mL/kg BW 丁酸钠,对照组(Con组)灌服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SB组的29~35日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升高(P<0.05),7~35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2)与Con组相比,SB组的血浆生长激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D-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SB组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SB组的血浆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升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Con组相比,SB组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Con组相比,SB组的瘤胃上皮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闭锁小带蛋白-1(ZO-1)、封闭蛋白-1(Claudin-1)、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钠氢离子交换蛋白3(NHE3)、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L)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5)瘤胃TVFA含量与瘤胃上皮中Claudin-1、HMGCL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瘤胃丁酸含量与瘤胃上皮中IGF-Ⅰ、IGF-Ⅰ R、IGFBP-5和钠氢离子交换蛋白1(NHE1)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添加丁酸钠可以改善羔羊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抑制瘤胃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发育、挥发性脂肪酸吸收和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羔羊的瘤胃发酵功能,从而提高哺乳期湖羊羔羊的生长性能.

    丁酸钠生长性能血浆指标基因瘤胃发酵

    复合益生菌对羔羊粪便微生物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王海玉郭云霞丁亚伟田星哲...
    1816-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羔羊腹泻率、粪便微生物、免疫球蛋白及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为(12.43±0.27)kg、健康的36日龄湖羊羔羊48只(公母各占1/2),按性别和体重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试验期31 d,其中预试期10 d.所有羔羊60日龄断奶,记为第0天,断奶前随母哺乳并补饲羔羊料,断奶后饲喂羔羊料.对照组不做处理,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羔羊料中添加0.5%、1.0%、1.5%的复合益生菌(乳酸杆菌RSG-1∶枯草芽孢杆菌B-1∶地衣芽孢杆菌Y5-39=1∶1∶4).试验期间记录羔羊腹泻情况,第-14、-7、0、3、7天采集血液和直肠粪样.结果表明:1)时间显著影响腹泻率和腹泻频率(P<0.05),各组第1~7天的腹泻率、腹泻频率高于第-14~0天.处理显著影响腹泻频率(P<0.05),第1~7天和第-14~0天试验Ⅰ、Ⅱ、Ⅲ组腹泻频率低于对照组.2)处理、时间均显著影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P<0.05).第-7、0、3、7天,试验Ⅰ、Ⅱ组粪便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3、7天粪便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0、3、7天,试验Ⅰ、Ⅱ组粪便沙门氏菌、试验Ⅱ组粪便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处理和时间显著影响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含量(P<0.05).试验Ⅰ、Ⅱ、Ⅲ组第-7天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组第3天血清IgM、第7天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处理、时间均显著影响羔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有降低趋势,试验Ⅱ、Ⅲ组第-7天血清IL-1β、第3天IL-6、第7天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第3天血清IL-6、第7天的IL-1β含量显著低于试验Ⅲ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可改善羔羊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降低炎症反应和腹泻率;本试验条件下复合益生菌最适添加比例为1.0%.

    益生菌羔羊微生物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

    岩藻多糖对断奶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王胜男杨伟光尹福泉
    1827-1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岩藻多糖对断奶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及代谢组学的影响.选用60只60日龄平均体重为(12.5±0.5)kg的健康断奶羔羊(川中黑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F1组)、0.3%(F2组)和0.5%(F3组)的岩藻多糖.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F2、F3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升高(P<0.05),F1、F2、F3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F1、F2、F3组的瘤胃pH和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及乙酸/丙酸显著升高(P<0.05),F2、F3组的瘤胃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3)在门水平上,与CON组相比,F1、F2、F3组的瘤胃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F1、F3组的瘤胃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螺旋菌门(Spirocha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F1、F3组的瘤胃中未明确分类的BS11属(unspecified_BS11)、未明确分类的RF16属(unspecified_RF16)和未明确分类的S24_7属(unspecified_S24_7)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未明确分类的毛螺菌科(unspecified_Lachnospiraceae)和未明确分类的韦荣式球菌科(un-specified_Veillonel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4)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正离子模式下,与CON组相比,F1、F2、F3组的瘤胃中碳水化合物类、肽类、核酸类及激素和递质类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有机酸类、维生素和辅助因子类、固醇类及脂类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负离子模式下,与CON组相比,F1、F2、F3组的瘤胃中固醇类及激素和递质类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他类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岩藻多糖改善了断奶羔羊瘤胃发酵以及瘤胃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与相对丰度,影响了瘤胃代谢物和代谢通路.

    岩藻多糖断奶羔羊瘤胃微生物代谢组学代谢通路

    饲喂不同比例红枣-棉粕精补料对哺乳驴驹生长发育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张淑贤许涛李杨辉贾瑜艳...
    1841-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不同比例的红枣-棉粕精补料替代玉米-豆粕对哺乳期驴驹生长发育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1月龄左右驴驹24头(公14头,母1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分别为对照组(饲喂100%玉米-豆粕)、试验I组(饲喂50%红枣-棉粕和50%玉米-豆粕)、试验Ⅱ组(饲喂100%红枣-棉粕).预试期7d,正试期56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50%和100%红枣-棉粕对驴驹体重、体尺和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驴驹血脂和血液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50%红枣-棉粕极显著增加驴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1),显著增加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5),有提高血清生长激素含量的趋势(0.05<P<0.10),且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00%红枣-棉粕显著增加血清中葡萄糖和IgM含量(P<0.05).综上所述,红枣-棉粕精补料可部分替代玉米-豆粕用于哺乳期驴驹,可增强驴驹抗氧化能力,提升免疫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以50%替代比例为佳.

    红枣棉粕驴驹平均日增重抗氧化指标激素指标血清生化指标

    青藏高原中华羊茅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及分子结构特性研究

    孙晓旭彭婧江雨霏史海涛...
    1850-1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比较青藏高原中华羊茅不同部位(全株、茎、叶和穗)的营养价值及分子结构特征,为建立高原牧草营养价值快速评定技术和家畜饲粮配方设计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采用概略养分分析法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分析中华羊茅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同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不同部位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并探求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中华羊茅不同部位蛋白质组分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穗的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NDICP)、难溶性真蛋白质(PB1)、酰胺Ⅱ区峰高、α-螺旋峰高、β-折叠峰高以及α-螺旋峰高/β-折叠峰高值均为最高,茎的上述指标较低;不同部位的蛋白质组分与蛋白质分子结构参数存在相关关系.2)中华羊茅不同部位的碳水化合物组分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穗的淀粉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含量最高;茎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和不可消化纤维(CC)含量最高;茎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峰面积、纤维素复合物峰面积和峰高显著高于全株和其他部位(P<0.05);中华羊茅不同部位的碳水化合物组分与其分子结构参数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中华羊茅各部位的营养价值和分子结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以中华羊茅为主要粗饲料来源设计饲粮配方时,应注意搭配补充蛋白质饲料并充分考虑饲粮的可消化性;下一步可利用本研究获取的基础数据,探索建立中华羊茅营养价值的快速评定技术.

    中华羊茅营养价值FTIR分子结构相关关系

    不同灵芝菌株发酵小麦秸秆对纤维降解及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

    高旭红毛磊徐立春梁小军...
    1863-1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灵芝菌株发酵小麦秸秆对纤维降解及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试验组选用泰山赤芝(G1组)、韩芝(G2组)、紫灵芝(G3组)和红灵芝(G4组)发酵处理小麦秸秆,对照组(CON组)小麦秸秆不接种菌株,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23℃下避光培养48 d后测定发酵底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筛选发酵效果最优菌株.结果表明:1)与CON组比较,灵芝真菌发酵小麦秸秆可显著降低pH及乙酸、干物质、酸不溶木质素、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含量(P<0.05),显著提高粗蛋白质、粗灰分(G1组除外)、钙、磷和氨基酸含量(P<0.05),对乳酸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各菌株间比较,G1组的pH显著低于G4组(P<0.05),乙酸含量显著高于G3和G4组(P<0.05),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G4组(P<0.05),干物质含量极著高于G4组(P<0.01),粗脂肪含量极著高于G2、G3和G4组(P<0.0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G3组(P<0.05),半纤维素含量极显著低于G3组(P<0.01);G3组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G4组(P<0.01);霉菌、丙酸和丁酸含量在各组中均未检出.综上所述,灵芝真菌能够有效降解小麦秸秆的纤维物质,提高其营养价值;其中,泰山赤芝菌株的发酵效果最优.

    灵芝真菌小麦秸秆纤维素营养成分

    苏北地区不同暂养阶段雄性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变化分析

    吴春单金峰周翰林王信海...
    1870-1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暂养时长对苏北地区雄性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18.10±1.35)g的健康雄性中华绒螯蟹进行室外网箱越冬暂养,试验周期为90 d,每30 d采样1次,每次采样随机选取36只体格完整的试验蟹(每个网箱6只),检测生长指标以及常规营养成分、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以暂养前(0d)为对照,1~30 d为暂养第1阶段,31~60 d为暂养第2阶段,61~90 d为暂养第3阶段.结果显示:1)不同暂养时长试验蟹的体质量和出肉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试验蟹的体质量、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存活率以及常规营养成分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第3暂养阶段试验蟹的总可食率和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和第1、2暂养阶段(P<0.05).相比于对照,第2、3暂养阶段试验蟹的性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第3暂养阶段试验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降低(P<0.05).3)相比于对照,各暂养阶段试验蟹三大可食组织(肝胰腺、性腺、肌肉)中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和氨基酸总量(ΣTAA)均降低.4)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试验蟹三大可食组织中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饱和脂肪酸总量(ΣSFA)逐渐下降.5)第2暂养阶段试验蟹肝胰腺和肌肉中ΣPUFA和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由此可见,第1、2暂养阶段雄蟹存在营养流失现象,但营养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第3暂养阶段雄蟹的生长性能和营养品质下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雄蟹暂养时长不要超过60 d.

    中华绒螯蟹越冬暂养生长性能营养品质

    饲料中添加发酵蚕沙对草鱼生长、消化、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吴仓仓何吉祥吴本丽黄龙...
    1883-1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蚕沙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消化、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试验挑选240尾初始均重为(44.51±0.42)g的草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鱼.各组分别投喂发酵蚕沙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5%、10%、15%和20%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肠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的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15%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15%、20%发酵蚕沙组的肠道肿瘤坏死因子-a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10%以内的发酵蚕沙不影响草鱼的生长性能;发酵蚕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发酵蚕沙添加水平达15%以上时,草鱼生长性能和消化能力下降,肠道炎症的风险提高.因此,草鱼饲料中发酵蚕沙添加水平应控制在10%以内,以特定生长率为依据的回归分析表明,草鱼饲料中发酵蚕沙适宜添加水平为8.65%.

    发酵蚕沙草鱼生长消化酶免疫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