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酵母β-葡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绵羊淋巴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于春微李冬芳刘世雄郝凌魁...
    2904-2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 β-葡聚糖对绵羊淋巴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建立体外脂多糖(LPS)诱导绵羊淋巴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对照)、5、10、20、50、100μg/mL]的酵母β-葡聚糖,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酵母β-葡聚糖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用生物化学法测定酵母β-葡聚糖对绵羊淋巴细胞抗氧化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0μg/mL酵母 β-葡聚糖作用于淋巴细胞,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变化(P>0.05),当使用50μg/mL酵母β-葡聚糖处理淋巴细胞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在LPS作用于淋巴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较,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增多(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添加10μg/mL酵母β-葡聚糖作用6 h后,与LPS组相比较,淋巴细胞内SOD和CAT活性极显著增强(P<0.01),GSH-Px活性显著增强(P<0.05),MDA和ROS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LPS可诱导绵羊淋巴细胞氧化应激,酵母β-葡聚糖可抑制LPS诱导的淋巴细胞氧化损伤,对LPS诱导的绵羊淋巴细胞氧化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效应.

    酵母β-葡聚糖淋巴细胞脂多糖活性氧抗氧化

    外源纤维素酶对断奶羔羊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孟芳刘立山郎侠王彩莲...
    2911-2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外源纤维素酶对断奶羔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精料中分别添加0(CON组,作为对照)、280000(T1组)、300000(T2组)、320000 U/kg纤维素酶(T3组),按照精粗比为36.45:63.55制成基础饲粮作为发酵底物,分别测定在不同发酵时间(0、1、2、4、8、12、24、48和72 h)的干物质降解率、发酵参数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T2组干物质降解率、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0.05),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但处理和发酵时间对上述指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DMD呈现逐渐升高趋势,NH3-N和MCP浓度变化趋势相反,NH3-N浓度在发酵2、8 h时出现峰值,而MCP浓度在发酵2、8 h时出现谷值.处理和发酵时间对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乙丙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T2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处理和发酵时间对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T2组α-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处理和发酵时间对α-淀粉酶活性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α-淀粉酶活性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在发酵4、12 h出现峰值,在发酵2、8、24 h时出现谷值;蛋白酶活性在发酵前4 h呈逐渐降低趋势,之后呈现波动变化趋势;T3组纤维素酶在发酵4 h低于其他组,T2组在发酵8 h高于其他组,T1组在发酵24 h低于其他组.综上所述,精料中添加300000 U/kg外源纤维素酶能够提高断奶羔羊饲粮体外DMD,促进体外瘤胃发酵,增强MCP的合成,提高NH3-N的利用率,并能提高纤维素酶、α-淀粉酶活性,但对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外源纤维素酶体外发酵特性干物质降解率消化酶活性

    金针菇菌渣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朱波钟蕾赵青海戴振炎...
    2921-2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金针菇菌渣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20.02±0.03)g的草鱼4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金针菇菌渣添加水平为5%(Ⅰ组)、10%(Ⅱ组)和15%(Ⅲ组)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Ⅰ组草鱼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Ⅱ、Ⅲ组(P<0.05);各组间草鱼的饲料系数、存活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肠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2)Ⅰ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Ⅲ组(P<0.05),Ⅱ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Ⅲ组(P<0.05).3)Ⅰ组肠道绒毛高度、杯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Ⅲ组肠道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Ⅰ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Ⅰ组血清补体4含量显著升高(P<0.05),Ⅱ、Ⅲ组血清补体3、免疫球蛋白M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Ⅱ、Ⅲ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Ⅲ组血清抗超氧阴离子活性显著降低(P<0.05),Ⅲ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料金针菇菌渣添加水平为5%时可提高草鱼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组织结构,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综合草鱼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饲料金针菇菌渣添加水平以不高于10%为宜.

    金针菇菌渣草鱼血清生化免疫肠道组织结构

    泥鳅苗期形态、生长及消化道发育组织学研究

    高淼张文平周秋白张正洲...
    2930-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运用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仔、稚和幼鳅(1~70日龄)的形态、生长及消化道组织的发育情况.取1500尾由同一对亲鳅孵化出的仔鳅,共分为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饲养70 d.结果表明:1)泥鳅体长(L)和体重(W)的关系为:W=0.0088L3.0198(R2=0.9940).2)刚孵出的仔鳅体色透明,具外鳃,带有卵黄囊,消化道为1条闭合的直形管道,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3日龄时仔鳅卵黄囊近消失,消化道中出现食物残迹,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稚鳅外鳃显现退化,鳃骨膜向后延伸,出现内鳃丝,肠道内黏膜皱褶明显增加,前、中肠可见清晰的纹状缘.15~25日龄幼鳅外鳃完全消失,前、中和后肠组织结构差异明显,前肠的肌肉层壁变厚、黏膜皱褶加深,中肠黏膜皱褶较前肠短,前、中肠内纹状缘明显,后肠黏膜皱褶平缓,黏膜上皮层薄而透明,黏膜下层分布丰富的微血管网.综上,泥鳅属于等速生长类型;3日龄仔鳅从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4~15日龄仔稚鳅肠道消化和气呼吸的功能尚不完善;16~25日龄幼鳅的肠道结构发育基本完成,消化功能已经趋于完善,后肠具有较完善的气呼吸的功能,结合泥鳅肠道发育提供适口的饵料,利用好鳃和肠道气呼吸双功能有利于提高仔稚鳅成活率.

    泥鳅仔稚鳅生长外鳃消化道组织结构肠道气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