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2种算法建立近红外光谱模型预测狼尾草属牧草品质的研究

    朱瑞芬徐远东刘畅孙万斌...
    3984-3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预测重庆地区狼尾草属(Pennisetum)牧草的品质,本研究以重庆地区栽培利用的10个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的165份样品为试验材料,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算法与偏最小二乘(PLS)算法分别建立狼尾草属牧草水分(M)、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含量的NIRS预测模型.结果显示:SVM算法提高了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在对7项营养品质指标的预测中,SVM模型获得预测效果良好[相对预测误差(RPD)≥3.0]的有5个指标,预测效果可以接受(2.5<RPD<3.0)的有2个指标,没有预测效果不可接受(RPD≤2.5)的指标;PLS模型获得预测效果良好(RPD≥3.0)的仅有2个指标,预测效果可以接受(2.5<RPD<3)的只有1个指标,预测效果不可接受(RPD≤2.5)的有4个指标,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不可接受,不能应用于NIRS定量分析.基于SVM算法建立的狼尾草属牧草品质预测模型总体上优于基于PLS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其部分指标的预测决定系数大于0.80.综上可知,与PLS算法相比,SVM算法对于NIRS这种非线性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能力,可应用于狼尾草属牧草品质分级.

    近红外光谱狼尾草属牧草常规营养成分支持向量机偏最小二乘

    基于猪体外仿生消化技术研究高粱与玉米养分降解效率的差异

    刘晓英张凯张梦瑶杨向科...
    3995-4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解析高粱和玉米养分降解效率的差异,探究不同类型高粱替代玉米的潜力.以国产黄玉米、进口美国高粱、国产低单宁高粱和高单宁高粱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仿生消化技术模拟高粱和玉米在猪前肠道中化学酶消化和后肠道中微生物发酵过程,解析高粱和玉米养分在猪前、后肠道的消化差异,每个处理分别设置5个重复和3个空白对照.结果表明:1)在胃蛋白酶作用下,国产低单宁高粱的养分消失率与国产黄玉米和进口美国高粱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国产高单宁高粱的养分消失率显著低于国产黄玉米、进口美国高粱和国产低单宁高粱(P<0.05).2)无论在胃蛋白酶-胰液素还是在胃蛋白酶-胰液素-微生物发酵作用下,国产低单宁高粱的养分消失率与进口美国高粱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显著低于国产黄玉米养分消失率(P<0.05),且显著高于国产高单宁高粱的养分消失率(P<0.05). 3)与其他处理相比,国产高单宁高粱的猪胃蛋白酶-胰液素酶解残渣的微生物发酵产气量在36和48 h显著降低(P<0.05),且发酵液中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pH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基于体外模拟猪的化学酶和微生物降解2种消化方式,国产低单宁高粱的养分消失率与进口美国高粱没有显著差异,而国产高单宁高粱的养分消失率较低.因此,尽管国产低单宁高粱比高单宁高粱更适合替代国产黄玉米用作猪能量饲料原料,但是仍不能忽略高粱养分消化率低的产业难题.

    高粱玉米体外仿生消化技术养分消失率微生物发酵

    蒸汽爆破和蒸汽爆破+发酵处理对甘蔗渣营养成分、体外瘤胃发酵特征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曲佳静普宣宣霍家斌王文星...
    4003-4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蒸汽爆破和蒸汽爆破+发酵处理对甘蔗渣营养成分、体外瘤胃发酵特征和甲烷(CH4)产量的影响.将甘蔗渣分别进行蒸汽爆破和蒸汽爆破+发酵处理,设置对照组(CK组,未处理的甘蔗渣)、蒸汽爆破组(SE组,蒸汽爆破处理的甘蔗渣)、蒸汽爆破+发酵组(SE+F组,蒸汽爆破+发酵处理的甘蔗渣),每组3个重复.3组甘蔗渣分别进行常规营养成分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测定分析,并选用湘东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进行体外瘤胃发酵试验(72 h).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SE组甘蔗渣的中性洗涤可溶物、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总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体外瘤胃发酵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显著提高(P<0.05),8~72 h产气量和CH4产量明显提高.与SE组相比,SE+F组甘蔗渣的粗蛋白质、真蛋白质和中性洗涤可溶物含量显著提高(P<0.05),半纤维素、NDF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体外瘤胃发酵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丙酸显著降低(P<0.05),8~72 h产气量和CH4产量明显降低,氨态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蒸汽爆破处理能够提高甘蔗渣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生成更多单糖,促进甘蔗渣在体外瘤胃发酵过程中的降解,增加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蒸汽爆破后再对甘蔗渣进行微生物发酵,可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减少CH4产量.

    甘蔗渣蒸汽爆破发酵体外甲烷挥发性脂肪酸

    3种羊源益生菌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养分降解率的影响

    董晴王亚男谭玉凤张澳...
    4014-4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3种羊源益生菌[海氏肠球菌(K2)、枯草芽孢杆菌(Ha)和酿酒酵母菌(Ma)]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养分降解率的影响.采用瘤胃体外发酵方法,设8个组(每组6个重复),其中 7 个组分别添加 K2、Ha、Ma、K2+Ha、Ha+Ma、K2+Ma 和 K2+Ha+Ma,K2、Ha 和Ma添加浓度分别为1×108、1×107和1×107 CFU/g,另设不加菌的对照组,测定发酵2~48 h的产气量以及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蛋白含量等发酵参数和养分降解率.结果表明:发酵48 h时K2+Ma和K2+Ha+Ma组的产气量均达最高,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增加了 9.54%和6.32%(P<0.05),且快速降解部分产气量和慢速降解部分产气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K2+Ma组的微生物蛋白、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丙酸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另外,不同单菌和复配对养分降解率的影响不同,K2+Ma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降解率最高,而K2+Ha+Ma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K2+Ha+Ma和K2+Ma组合体外发酵效果较好,可为饲用益生菌的开发提供借鉴.

    益生菌海氏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瘤胃体外发酵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研究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全株玉米青贮饲用价值的影响

    吴鹏鑫王胜男王嘉麟许悦雯...
    4022-4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通过研究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全株玉米青贮饲用价值的影响,以确定青贮玉米适宜的刈割期和留茬高度.以"渝青玉3号"青贮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刈割期(1/4乳线期、1/2乳线期、3/4线期和蜡熟期)和5个留茬高度(20、30、40、50、60 cm),共20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对青贮玉米进行青贮后,测定全株玉米青贮的常规营养成分和霉菌毒素含量.结果显示:1)刈割期和留茬高度的交互作用对全株玉米青贮中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含量及总能(GE)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其中同一刈割期时CP含量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留茬高度相同时CP含量随着刈割期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2)刈割期和留茬高度交互作用对全株玉米青贮中玉米赤霉烯酮(ZEN)、黄曲霉毒素(AFs)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所有处理的霉菌毒素含量均低于饲用安全规定水平;3)综合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将刈割期推迟至蜡熟期且保证留茬高度大于20 cm有利于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饲用价值,且在留茬高度为60 cm时表现最好.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渝青玉3号"青贮玉米在蜡熟期刈割且留茬高度在30~60 cm时有利于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饲用价值,且留茬高度在60 cm时能获取最大饲用价值.

    全株玉米青贮饲用价值刈割期留茬高度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

    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蛋白质综合利用效果的影响

    张嗣禹张硕张宏亮李珮琪...
    4036-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三步法探究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瘤胃发酵和小肠消化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分别制备豆粕[对照组(CON组)]、挤压膨化豆粕(E组)、膨化前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组)、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CO组)、膨化前后均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CO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豆粕(GE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和3%大豆毛油豆粕(GAO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和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GCO组)和膨化前加4%葡萄糖和膨化前后均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GAO-CO组),共9组样品.通过测定挤出物性质(色差、褐变程度以及纤维和蛋白质组成),探究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蛋白质美拉德反应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选用3头体重600 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安格斯阉牛,采用体外三步法(瘤胃液-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测定挤压膨化后豆粕瘤胃降解特性和瘤胃不可降解蛋白质(RUP)的体外小肠消化率.结果表明:1)挤压膨化后的色差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红度(a*)、黄度(b*)、色差(△E)和420 nm吸光度(OD)值相较于CON组显著提高(P<0.05),亮度(L*)值(AO组除外)显著降低(P<0.05).GAO组294 nm OD值显著低于只添加1种反应物的AO组和GE组(P<0.05),a*和△E值显著低于GE组(P<0.05).除GCO组外,GE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NDICP)含量相较于CON组和其他试验组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的过瘤胃率、体外小肠消化率、体外全消化道消化率以及RUP和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IDCP)含量显著提高(P<0.05).GE组DM和CP的过瘤胃率以及RUP和IDCP含量(E组除外)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3)体外发酵16 h后,各试验组瘤胃液pH和氨态氮(NH3-N)含量相较于CON组显著降低(P<0.05);挤压膨化未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改变了瘤胃液的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其中各试验组瘤胃液中异丁酸、异戊酸和总支链挥发性脂肪酸(TB-CVF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葡萄糖能够提高挤压膨化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程度,促进豆粕优质蛋白质的过瘤胃而转向小肠消化吸收,但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毛油会抑制挤压膨化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因此,推荐挤压膨化过程中添加葡萄糖来提高膨化效果,且不建议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毛油.

    双螺杆挤压膨化挤压膨化豆粕美拉德反应葡萄糖大豆毛油

    挤压膨化温度对油莎豆粕理化性质和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雷泽田王金荣乔汉桢杨娜...
    4050-4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挤压膨化温度对油莎豆粕理化性质和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以油莎豆粕为原料,使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分别于120、140和160 ℃温度下对其进行挤压膨化,测定挤压膨化前后的油莎豆粕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1)与未挤压膨化油莎豆粕相比,120和160 ℃挤压膨化油莎豆粕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140和160 ℃挤压膨化油莎豆粕淀粉含量显著降低(P<0.05),所有挤压膨化油莎豆粕粗灰分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挤压膨化油莎豆粕糊化度均显著提高(P<0.05).2)与未挤压膨化油莎豆粕相比,挤压膨化油莎豆粕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红度(a*)和黄度(b*)值显著提高(P<0.05);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和膨胀性显著提高(P<0.05);凝胶的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显著降低(P<0.05),凝胶的内聚性显著提高(P<0.05);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及峰值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挤压膨化后油莎豆粕中淀粉晶体结构由A型转变为V型,淀粉的相对结晶度显著降低(P<0.05).3)与未挤压膨化油莎豆粕相比,挤压膨化油莎豆粕淀粉中快速消化淀粉和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显著降低(P<0.05),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显著提高(P<0.05).4)随着挤压膨化温度的升高,挤压膨化油莎豆粕淀粉含量逐渐降低,颜色逐步加深,糊化度、水溶性指数以及淀粉中慢速消化淀粉含量逐渐提高,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挤压膨化可降低油莎豆粕中淀粉和粗蛋白质含量,改善水合特性,降低凝胶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提高糊化度和热糊稳定性,同时膨化后油莎豆粕淀粉晶体转变为V型结晶,快速消化淀粉含量降低,抗性淀粉含量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推荐140℃作为挤压膨化油莎豆粕的加工温度.

    油莎豆粕挤压膨化理化性质淀粉消化特性

    石粉添加比例对玉米-豆粕混合粉料理化性质及颗粒质量的影响

    刘巍廖莹杨洁李军国...
    4062-4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比例石粉对玉米-豆粕混合粉料理化性质及颗粒质量的影响.将玉米和豆粕粉碎后按质量比例6:4混合,并分别添加0(对照组)、1%、2%、3%、4%的石粉(饲料级),测定添加不同比例石粉的混合粉料的粉体特性、水合特性、糊化特性等理化特性和制粒后的颗粒质量.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4个试验组的摩擦角和休止角显著减小(P<0.05),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显著升高(P<0.05),豪斯纳(Hausner)指数显著降低(P<0.05).2)石粉添加比例对混合粉料的水溶性指数、吸水性指数和溶胀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3)混合粉料的峰值黏度、保持黏度、崩解值、回生值和最终黏度随着石粉添加比例的增加先降低后趋于稳定,2%、3%和4%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糊化温度各组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4个试验组的吨料电耗、淀粉糊化度、颗粒耐久性(PDI)均显著降低(P<0.05),生产速率显著升高(P<0.05),成形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石粉添加比例的增加,硬度逐渐降低,且3%和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石粉对提高混合粉料的流动性和制粒机产能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降低饲料生产的吨料电耗,但会造成颗粒饲料的淀粉糊化度、硬度和PDI降低.在实际生产中,在满足颗粒质量和动物营养需求的条件下,可以适量添加石粉以提高制粒机的产能.

    饲料级石粉理化特性制粒性能颗粒质量

    桑叶发酵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发酵桑叶品质分析

    李金转李桂明张皓森阳田恬...
    4070-4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桑叶发酵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发酵桑叶品质,以得到优良发酵菌株,推动发酵桑叶在畜禽生产中替代豆粕等蛋白质饲料的广泛应用.本研究在对候选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筛选优良菌株进行桑叶发酵,并对发酵桑叶的营养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候选菌株中乳酸片球菌(PA)、戊糖片球菌(PP)和敏捷乳杆菌(LA)对大肠杆菌等病原菌有广谱抑菌效果,4株芽孢杆菌有较强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能力,11株菌对酸、温度、胆盐和人工胃肠液均具有耐受能力.经PA、PP、唾液乳杆菌(LS)、加氏乳杆菌(LG)和枯草芽孢杆菌1(BS1)发酵后桑叶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未发酵桑叶(P<0.05);经凝结芽孢杆菌(BC)和枯草芽孢杆菌2(BS2)发酵后桑叶的粗纤维含量显著低于未发酵桑叶以及PP和LS发酵组(P<0.05);经PA和PP发酵后桑叶的pH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其乳酸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7株乳酸菌发酵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合分析菌株生物学特性和发酵桑叶品质,选取的优良菌株为PA、PP、LS、LA、LR9、BS1和BL作为桑叶发酵菌株.

    桑叶候选菌株生物学特性发酵品质